人物經(jīng)歷
張代俠,生于1928年,陜西渭南人。高級工程師。曾以革命接班人的名義,被選中派赴蘇聯(lián)學習。1948年3月,他們先是被安排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補習俄語,進一步作好留蘇的準備。1948年8月,張代俠等一行21人離開中國,9月抵達蘇聯(lián)。當時,俄語過關(guān)的只有羅西北和高毅兩人,其余人的俄語和基礎文化程度都參差不齊。
個人軼事
那時候,由于全國尚未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成立,中共與蘇聯(lián)還沒有正式的外交關(guān)系,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蘇方只好以國際紅十字會的名義接待他們這批留學生,暫時把他們安排在伊萬諾夫國際兒童院。一個多月后的1948年11月,張代俠和李鵬、鄒家華、葉正大、林漢雄、賀毅6人,被分配到伊萬諾夫動力學院補習俄語和數(shù)理化。不到1年,國民黨政府垮臺,他們終于有了去莫斯科學習的機會。于是,張代俠和鄒家華、劉虎生選報了有名的莫斯科鮑曼高等技術(shù)學院機械制造系,專門學習機床與工具專業(yè)。他們深知這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更加知道黨和政府對他們寄予的深切厚望,學習都非常刻苦。畢業(yè)考試時,張代俠每科都獲得了5分的好成績。
當時的“4821”,經(jīng)常在學習之余聚會,有時也去大使館聽文件,當時最感興趣的當然是來自國內(nèi)的消息。偶爾他們也搞會餐和聯(lián)歡,總之,在莫斯科的日子,他們是愉快而充實的。
1950年2月17日,對于張代俠和他的中國同學來說,是永生難忘的日子,就在那一天晚上,正在這里訪問的毛澤東和周恩來專門接見了他們。后來得知,毛澤東和周恩來前來莫斯科是為出席斯大林壽辰慶;顒硬⒑炗営嘘P(guān)條約的。毛澤東和周恩來應21位同學的要求,一一為他們題了字。毛澤東主席為張代俠題寫的是“努力向前”,周恩來給他題寫的是“艱苦奮斗,努力學習”。
1951年8月,張代俠和同學們奉命利用假期回國參加整黨學習和參觀。他專程去探望了二叔張宗遜。
在莫斯科學習了5年半,1955年3月8日,他們畢業(yè)回到北京。剛開始,張代俠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工作。后又到了沈陽第二機床廠。1957年底,由于工作需要,他再次被單位選派到蘇聯(lián)工廠實習。1959年3月,剛剛回國的張代俠被分配到機床研究所工作,并先后出任該所實驗工廠技術(shù)科長、車間主任、精密零件廠技術(shù)副廠長。在此期間,作為車床工藝的高級工程師,他主持試制成功了我國第一根米制金屬刻線尺;組織領(lǐng)導試制成功了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雙柱光學坐標鏜床和第一臺絲錐磨床。之后近半個世紀,他參與設計的產(chǎn)品,多次獲得國際國內(nèi)大獎。張代俠作為革命先烈的后代,以他廣博的學識和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為我國機床工業(yè)的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了自己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