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幼年受業(yè)于本村儒師楊炳德先生門下,生性膽大機智。稍長,就學(xué)于大理西云書院,1901年考入云南高等學(xué)堂,結(jié)識李根源、呂志伊等青年志士,課讀之余,常聚會相互抵礪,革新之志日以彌堅。畢業(yè)后與根源等同道留學(xué)日本,時值孫中山先生在日本創(chuàng)立中國同盟會,友棠毅然首批加入。受孫中山之命,曾到美國、東南亞等地聯(lián)絡(luò)志士,籌集資金。
生平事跡
1906年,楊友棠與同盟會員彭肇刺殺云貴總督世增、兵備處總辦王振畿,被清廷緝捕,遂僑居日本,襄助呂志伊在東京出版《云南雜志》。
1909年秘密回昆,任云南陸軍講武堂一期教官,為云南“重九”起義及爾后的護國、靖國運動準(zhǔn)備了骨干力量。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在武昌首義,楊友棠以云南都督蔡鍔副官的身份參加云南八人代表團,去武昌參加中央會議,選舉孫中山先生為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暨留南京,任國民政府監(jiān)印官,授陸軍少將三等文虎勛章。
1912年4月10日,蔡鍔電邀呂、楊等人回滇助政。友棠亦與孫中山、黃興交往甚密。
1915年秋,袁世凱竊國稱帝,云南首舉義旗護國討袁,楊友棠充任護國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旅長。靖國后,受靖國聯(lián)軍總司令部一等嘉獎。后唐繼堯違背孫中山南北議和、全國統(tǒng)一的方針,鼓吹“聯(lián)省自治”,楊友棠與之政見有歧,出任黎縣(今華寧縣)縣長,時值滇南匪盜當(dāng)?shù)溃烟能娛聡ズ驼瓮呓饧媸,僅一年半遂平匪患,民得安居。
1924年1月1日,楊友棠為《總理指派代表人名冊》中云南三人代表之一出席了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后留任大元帥府任參謀。
925年9月23日不幸在穗逝世,終年45歲,葬于廣州二望岡陸軍墓地。
評價
友棠先生一生盡瘁國事,臨終亦兩袖清風(fēng)。建國后,遺霜鄭氏曾修書宋慶齡副主席,宋曾匯款接濟,并讓中國歷史博物館將友棠辛亥革命時戎裝照片一幀及楊與孫中山、黃興等合照寄回,以彰先賢為國為民之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