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其父以打制馬掌和鐵釘為主,張懷清承襲父業(yè),能從事多種鐵器生產(chǎn),對鋤刃、鋤鉤、瓦攏锨的制作尤為精良。 張懷清愛鉆研,喜創(chuàng)新,不拘泥古法。每天夜晚均在家琢磨,解決農(nóng)具在使用中遇到的問題。如有所得,立刻生火鍛造,白天即以改進的農(nóng)具在田間實驗,因此夜深人靜時,鄰里常聽到他家響起錘砧聲。經(jīng)多年研制改進,他打制的鋤刃、鋤鉤、瓦攏锨,聲譽日增。 其鋤鉤,扁四棱較長,棚里(弓彎)高,大彎長,粗細均勻,光滑,地面干濕都不塞土。鋤刃的鼻倉方、正、深,夾壕與其隼鉚恰貼緊塞不脫;背面托泥(俗稱“魚脊背”)呈三角刃形,鋤板兩側(cè)上翹,呈瓦攏狀,借以減少與底土的磨擦;正面與背面皆以帶平行紋的鋼頂錘冷砸端平,使之具有規(guī)則的平行細紋,較之戧削更為平整,厚薄更均勻,因此使用起來得心應(yīng)手,輕便、透脫,頗受用戶歡迎,馳名十多縣,遠銷德州一帶。1951年張懷清病逝后,其技藝為其子孫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