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記錄?
2016年?
左西右東中美優(yōu)秀藝術家邀請展;
南京美術館——八零油畫學社優(yōu)秀作品邀請展;
2016·吳冠中藝術館——八零油畫學社優(yōu)秀作品邀請展;
2015年?
“兩個人的畫”---黎波、容寶斌二人展;?
江西首屆優(yōu)秀美術作品展;?
第二屆江西當代藝術展“思.無界”展;
2014年?
后街首屆當代藝術作品展;?
無微不至-北京上上國際美術館首屆上上微作品大展。
藝術評論
黎波作品
黎波一直以來在理性思考中與藝術保持著親密的對話關系。從大學開始,黎波動腦總比手動的勤,他將思辨納入藝術創(chuàng)造價值體系中苦思冥想的人。他避開“中國式油畫表現風情”,細心揣摩后現代藝術觀念現象中藝術家自覺深度體驗的法則。他的作畫運筆直接,畫面符號另類,語境隱晦,用色灰暗,處處透著語不驚人的妙用,甚至帶有詩性般油畫禁忌的生濁、詼諧,折射出嚴肅的審慎氣息和神秘的莊重感。
我知道,他是希望用他的繪畫喚起久遠的墓穴壁畫般的人類深邃的精神信仰,并注入復活的能量,用他藝術家的理智測算圖像中那些顯現與隱匿的文明尺度。黎波是用心的,黎波的良苦用心覆蓋到了生活、文化與宗教的方方面面。他經常不經意跟我談起連日來他對宗教禪悟的領會和藝術的糾結。問題的深度幾次都讓我驚詫,如同他以正視的門啟動受眾對幽暗不解的靜穆;一條乏力的狗在徒手的書寫文字里尤顯批判挑釁的戲虐;生猛的涂抹和精心的構圖,使得模糊中君王與牧師的分辨已無足輕重,影像留有的余威正是藝術家理性躍出的力量;……。
黎波的作品遮蔽了他對花花世界的獵奇,呈現的是他在精神世界的游弋。它是不安的,它是惶恐的,它是單純的,它是去利的。他是虔誠的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觀在中國的踐行者。黎波的創(chuàng)作思緒是斷裂的,又是整合的,他在每天瞬息萬變的念頭中搜索著可固化的畫面,甚至為了對某一問題的求證,他會錯開多個畫面的影像,在疊影中刪減,以圖最貼近心理的邏輯。黎波畫面是肆虐的,自抒胸襟的坦徹和對繪畫語言的熟練掌握,黎波與生俱來的豪氣傾泄而注。站在黎波的作品前,畫面中凝重的顏料或滯;蛄芾臁⒒蚨哑龌蛳♂,在沉寂的幽暗中,總似乎在低聲回響著什么。黎波的繪畫性是純粹的,帶著不屑商量的干脆和勇氣,如此,總能打動那些有著人生閱歷、藝術素養(yǎng)并酷愛思考的人們。
嚴智龍
南昌大學教授、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同濟大學在讀博士
多余的話
藝術本身旨在“表明”,是一種獨特的“言說”形式,所以,對一種“言說”作進一步的解釋是多余的,多余的話當然是廢話。
黎波的繪畫是純粹的藝術,理由是他的繪畫旨在表明一種“事實”,是他對世界的認知。基于這種認知,他創(chuàng)造出了一系列視覺形態(tài),用以替代自己的“言說”。確切說,這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異于常人。那么,畫家為什么選擇這種生活姿態(tài)?為什么選擇這種表述方式?又是一種怎樣的力量驅使他做出這種選擇?這些都屬于“神秘的東西”,我們不能說,更不能追問,否則必然違反語言法則,因此,話到此處必須打住。
如果黎波表明的某種“事實”僅限于他本人,那除了感動他自己之外,對他人、對社會、對于整個時代也就毫無意義,更談不上藝術。但是,黎波的作品和整個時代緊密相關,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他的作品表現出的那種憂慮、傷感、懷疑、恐懼正是與他同時代人所共有的情緒——在平面上能表現出冷、暖、動、靜,對于畫家來說并不值得炫耀。
黎波的繪畫簡單明了,只要稍稍不麻木的人看了,都知道黎波在表明什么。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畫是心象”——心里想什么,繪畫就轉換為某種符號予以表明。再通俗地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繪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就像藝術家的一個夢。夢有規(guī)律可循,但由于缺乏整體的邏輯保障,所以是模糊的。根據符號學法則,對于僅有局部邏輯擔保的“事實”,不能說明,只能表明。
黎波的繪畫是他對生活領悟之后的“匯總”,術語叫抽象。我們每天所見所聞,包括微信微博里的所有破碎信息構成我們的生活,我們深陷其中卻不明就里。而畫家把這些破碎的生活抽象化,再通過符號化將之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見真實的生活景觀。這些作品中有小丑、無處不在的游魂、癩皮狗、象征權力的座椅以及覬覦而又貪婪的目光、壓抑的性、象征禁錮的隧道……凡此種種,都讓我們感受到前面提到的情緒:憂慮、傷感、懷疑和恐懼。
說實話,他的畫不美,幾乎沒有絲毫裝飾功能,但這并不影響他的藝術,他的畫原本不是用來裝飾的,而是用來安慰——安慰那些對生活敏感而又脆弱的人,安慰那些遭受心靈傷害之人,安慰那些正在承受現實壓力的人。
自然賦予我們淚水的同時,也賦予我們一顆同情心,黎波的畫就充滿了同情心,除此之外,也許他一無所有。他的畫應該保存在時代的記憶中,應當懸掛于未來的歷史紀念館。
趙感鶴2015年6月10日
黎波作品
黎波的創(chuàng)作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在于他一直持續(xù)對作品精神層面的關注與探索。從略顯稚嫩的本科階段創(chuàng)作,到如今的個人語言已初見雛形。他突破媒材的界限,涉獵不同的領域,雖材料運用、表現手段多樣,但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核心實則一脈相承,仍是他慣有的對自身內心的一種焦慮感與困惑感的反映,且畫面形式語言表達的方式與其精神觀念的傳達之間的契合點是把握得較為成熟的。
羅堅
南昌大學教授、美術系主任、著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