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伏羲女媧

    伏羲女媧(神話人物)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時也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創(chuàng)世神。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風(fēng)姓,燧人氏之子。 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后與太昊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

    相傳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chuàng)造人類社會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間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文選 王延壽》曰:“伏羲鱗身,女媧蛇軀!薄逗鬂h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贝送猓缱逵小胺绶弥稳藷煛眰髡f,布依族、瑤族均有“伏羲兄妹”傳說。


    伏羲女媧傳說

    民間傳說

    2001年6月在北京出版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甘肅卷》中,收錄了三篇流傳在甘肅張家川縣、天水市和徽縣的有關(guān)伏羲、女媧兄妹洪水后婚配的神話!斑@當(dāng)然只是甘肅境內(nèi)流傳的該類神話的一小部分,但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柯楊認為。

    (一)伏羲的傳說

    相傳,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氏,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澤郊游,在游玩途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大的腳印。出于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當(dāng)下就覺得有種被蛇纏身的感覺,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后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當(dāng)?shù)氐娜藶榱思o念伏羲的誕生,特將地名改為成紀,因為在古代,人們把十二年作為一紀。據(jù)史學(xué)家考證,古成紀就是今天的天水!稘h書》中說道:“成紀屬漢陽郡,漢陽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里”。

    (二)女媧的傳說

    女媧神話中女媧并無配偶,先人類而生。她的功業(yè)一是造人,二是補天。相傳女媧依照自己的形狀,捏黃土造人,造好后就會說話,成了活人,后來女媧造人累了,便用藤條抽打黃泥,甩了的泥點子也變成了人,會咿咿呀呀的說話。因為她是用黃土造人,所以中國人是黃皮膚。并且,黃土中最養(yǎng)人的地方就在天水。另一個是補天。天為什么破了原因很多,但是女媧真是一位偉大的工程師母親,不辭辛勞,燒煉了數(shù)萬顆五彩石,補在天的破洞上,使她的子民有一個舒服的生存環(huán)境。女媧氏族發(fā)源地,文獻不見記載,但根據(jù)伏羲與女媧的關(guān)系,女媧故里也應(yīng)在古成紀(天水)范圍內(nèi)。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zhèn),有女媧洞,又有女媧廟,祭祀女媧 ,隴城又稱“媧皇故里”。女媧也以風(fēng)為姓,至今其地有風(fēng)臺、風(fēng)瑩、鳳尾村等地名,均與女媧氏有關(guān)。

    伏羲女媧

    張家川篇:上古時發(fā)生了一場大洪水。兄妹倆爬在一段朽木上漂浮于水面得以活命。兄妹倆到處找不到人煙。兩人商議成婚傳人種之事。兩人上山頭用滾石磨的方法占婚。石磨果然相合。兩人結(jié)成夫妻,繁衍了人類。
    天水市篇:古時世上只有一個老婦。一天,她看見一個大腳印便踩了上去。不料竟懷了孕。老婦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娃娃。老婦死后,兄妹二人靠采集、狩獵為生并長大成人。兄妹二人商量當(dāng)兩口之事。用石磨相合占婚,從卦臺山滾石磨果然相合。兄妹成婚后繁衍了人類。相傳天水一帶夫妻一方亡故后哭喪時互稱兄妹之舉即來源于此。
    徽縣篇:古時有老兩口以種瓜為生。一個白胡子老頭送給他們一粒倭瓜籽讓他們?nèi)シN。秋后,別的瓜都摘光了,唯有這個長得象磨盤大的倭瓜還在地里。大倭瓜裂成兩半,跳出來一對男女,把老兩口叫爹娘。兄妹長大成人后突發(fā)大雨,洪水泛濫,老兩口將兄妹二人推入浮在水面的倭瓜皮里,任其漂流而去。洪水后世上只剩兄妹二人,為繁衍人類,便商量婚配之事。從兩個山頭分別扔下針和線來占婚,線果然從針孔穿過。又用石磨滾山坡占婚,仍相合。兄妹成婚后,妹妹生下一個肉疙瘩。肉疙瘩被剁成一百塊,掛于各處樹梢,變成了一百個男女。掛在楊樹上的姓楊,掛在柳樹上的姓柳等等,這就是后來百家姓的來歷。

    古籍簡介

    《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媧人頭蛇身!

    《說文解字》:“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淮南子·說林篇》:“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媧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fēng)俗通》:“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wù)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

    《繹史》卷三引《風(fēng)俗通》:“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覽冥篇》:“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博雅》引《世本》云:“女媧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帝王世紀》:“女媧氏,風(fēng)姓,承皰羲制度,始作笙簧”。

    伏羲女媧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意義

    伏羲女媧圖騰與民族精神
    遠古時期,人神雜糅,神話傳說充斥于世界。然而某些傳說中雖然摻雜著神話,但是它與單純的神話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因其系口耳相傳,失實之處在所難免,卻包含了一定真實歷史的痕跡。
    伏羲女媧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并受到崇祀,有關(guān)他們的傳說,流傳的地域極為廣泛。畢竟這段歷史太遙遠,史書中對此的記載也極其匱乏;傳說來源的途徑亦很多,猶如霧里看花,讓人撲朔迷離。在漢墓繪畫中卻出現(xiàn)了大量的伏羲女媧圖像,為人們進一步了解這個傳說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人認為他們是人,有人說是神;有人推想該傳說起源于北方,有人認為源自南方。然而傳說的產(chǎn)生,不過是古人借助使用的一種工具,究其傳說背后的實質(zhì),卻蘊含著一段深厚的難以割舍的民族情結(jié)。至此,不能不提到國學(xué)大師、著名書畫家馮其庸先生。
    一、伏羲女媧傳說是人類社會原始宗教性質(zhì)的產(chǎn)物
    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話很多,分別來自于遠古初民對宇宙中萬物的初步認識,并產(chǎn)生的對人、植物、動物等起源的解釋;也即是萬物有靈思想的體現(xiàn)。有些被崇拜的對象還成為氏族的圖騰。人是萬物之靈,人的起源當(dāng)然會首先受到關(guān)注。傳說伏羲女媧是創(chuàng)造人類的二位主神和始祖,初民就利用這個傳說解釋了人類的起源與繁衍問題。
    1、女媧的傳說
    傳說女媧創(chuàng)造了人類,有關(guān)她的傳說記載在許多典籍。人類最初經(jīng)過了原始社會的母系制時期,婦女成為氏族中的主要成員,她們的社會地位高于男性。當(dāng)母系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女性氏族族長的地位就需要通過一定手段加強。這從出土文物和傳說中可發(fā)現(xiàn)一些端倪,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出土的女神頭像就是直接證據(jù),這里是當(dāng)時祭祀女神的遺址。
    說起女性被祭祀的原因,就要先從女媧的傳說談起。有關(guān)女媧的記載最初見于屈原《楚辭·天問》,曰:“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女媧對人類的功績有:許慎《說文解字》曰:“女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薄盎,即孕育,說女媧創(chuàng)造了世間的萬物。《山海經(jīng)》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惫弊ⅲ骸芭畫z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七十變,其腸化為此神!薄短接[》卷七十八引《風(fēng)俗通》曰:“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wù)不暇供,乃引繩于泥土中,拳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縆人也!薄痘茨献印び[冥訓(xùn)》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娃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狡蟲死,顓民生!迸畫z,伏羲的妻子,歷史出現(xiàn)的女媧不只一個女媧,可能是為了紀念這位為華夏做出巨大貢獻的女性。女媧也成為古代部落的符號,那時出生的女娃也可以叫女媧。
    2、伏羲的傳說
    伏羲被尊為人類的男性始祖,傳說中的他的一些功績也記錄于很多文獻!短接[》卷七八引《詩含神霧》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羲!薄兑住は缔o下》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薄独[史》卷三引《古史考》:“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薄稘摲蛘撐宓轮尽罚骸埃ǚ耍┙Y(jié)繩為網(wǎng)以漁!薄冻o·大招》:“伏羲氏作瑟,造u2018駕辨u2019之曲!薄痘茨献印ぬ煳挠(xùn)》曰:“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zhí)規(guī)而治春!薄冻o·離騷》:“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薄板靛,即“洛神”,《文選》卷十九《洛神賦》注引《漢書音義》引如淳云:“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薄秴问洗呵铩っ洗杭o》曰:“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于東方,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薄稘h書·丙吉傳》曰:“東方之神太昊乘震執(zhí)規(guī)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zhí)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兌執(zhí)矩司秋,北方之神顓頊乘坎執(zhí)權(quán)司冬,中央之神黃帝乘坤執(zhí)繩司下土!
    3、伏羲女媧傳說的變異與融合
    隨著時代的改變,很多事情必然會不斷隨之變化。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曰:“女媧氏亦風(fēng)姓也;承庖犧制度,亦蛇身人面,一號女希!薄堵肥泛蠹o》二注引《風(fēng)俗通》曰:“女媧,伏希(羲)之妹!碧拼钊叩摹丢毊愔尽酚涊d:“昔宇宙初開之時,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咒曰:u2018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u2019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jié)草為扇,以障其面!狈伺畫z為夫妻的傳說,還見于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的帛書。長沙子彈庫帛書乙篇記載:“曰故囗熊雹戲(伏羲),出自囗,居于囗。田漁漁,囗囗囗女,夢夢墨墨(茫茫昧昧),亡章弼弼,囗囗水囗,風(fēng)雨是於,乃娶囗子,曰女皇(媧),是生子四,囗囗是襄,天路是格,參化法兆,為禹為萬(契),以司堵(土),襄晷天步,囗乃上下聯(lián)斷,山陵不,乃名山川四海,囗熏氣魄氣,以為其,以渉山陵;瀧汨淵漫,未有日月,四神相代,乃步以為歲,是為四時!贝笠馐牵簞(chuàng)世之處,天地混沌,暗昧無日,風(fēng)大雨多;伏羲娶女媧生了四個孩子,協(xié)助禹和契治理洪水;四個孩子到四海一邊支撐藍天,一邊為山川命名;黑暗中用步履計算時間,確定四季!罱K完成了創(chuàng)世的工作。這里沒有說伏羲女媧是兄妹。到漢代以后伏羲女媧的傳說,還融入了佛教因素。
    二、漢畫中伏羲女媧的類型及其形象的文化意蘊。
    伏羲女媧傳說出現(xiàn)的地域遍及全國各地,所表現(xiàn)的形式多樣:有說唱的形式,如《淮南子》等;有出土的文物中,如畫像磚、石、壁畫、帛畫等。在出土的畫像中,伏羲女媧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有的是單體出現(xiàn),有的是二人交纏的形式,還有的是他們的形體或手中所持物件的區(qū)別等。不同形式的伏羲女媧畫像,代表了每個時代、文化中相異的信息。
    1、漢畫中伏羲女媧的類型
    漢畫中伏羲女媧的類型很復(fù)雜,形象亦不盡相同,其意義也就有所區(qū)別。一是形體的差異: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非衣帛畫,最上部中間是人首龍身盤曲的神人,有人認為他是燭龍,筆者認為是伏羲或女媧。因為畫中的女墓主死后去始祖神那里才合乎情理,假如她到燭龍那里去,與理不通。河南洛陽西郊淺井頭漢壁畫墓,洛陽墓頂由南向北繪有伏羲和女媧。伏羲人首龍身無足,尾部呈魚鰭狀(圖117)。漢畫像石中的伏羲女媧圖像最多,主要分布在祠堂的側(cè)壁和墓室的門柱、橫梁等部位。1986年四川簡陽鬼頭山出土的3號石棺畫像(圖118),其后擋右上部,刻一人首龍身的人物,其旁刻寫“伏希(羲)”。左邊亦刻人首龍身像(伏羲女媧為龍身的問題詳見下文),其旁刻寫“女蛙(媧)”。二是頭衣和手持道具的區(qū)別:山東嘉祥武梁祠西壁(圖119),[4]戴冠的伏羲執(zhí)矩,頭挽發(fā)髻的女媧執(zhí)規(guī),二人均人首龍身且尾部交纏,他們中間有一小人。左邊題刻“伏羲倉精,初造王業(yè),畫卦結(jié)繩,以理海內(nèi)”的銘文。河南唐河漢畫像石上,刻有伏羲手執(zhí)排簫的圖像。[5]微山兩城鎮(zhèn)出土的一畫像上,中間是“西王母”,其兩側(cè)是手執(zhí)便面、人首龍身的伏羲女媧,二人作交尾狀(也有的伏羲女媧中間為東王公)。三是對伏羲或女媧個體始祖的崇拜形式:費縣潘家疃出土的伏羲圖和女媧圖分別刻在兩個門柱上,伏羲為人首龍身(圖120),身上有日輪而手執(zhí)規(guī),下身長兩只足;女媧人首龍身(121),身上有月輪而手執(zhí)矩,下身有兩只足。四是創(chuàng)造型或情景的再現(xiàn):江蘇睢寧出土的“伏羲女媧”漢畫像石(122),[6]畫面中伏羲女媧皆人首龍身交尾狀,二人軀體中間有羊、馬等,下方的二人兩側(cè)各一小人首龍身之人。河南唐河針織廠出土的伏羲女媧圖(123),[7]伏羲女媧各手執(zhí)一草扇,在一神人身上相向而立;南陽七孔橋出土的“女媧捧璧”圖,原文說“女媧人首龍身,手執(zhí)靈芝”。[8]他們手執(zhí)的應(yīng)當(dāng)是草扇。當(dāng)然,上面列舉的形式并不完全;還存在相互混合的情況,這里只是作簡單的分類區(qū)分。
    2、出土文物中不同伏羲女媧形象的文化意蘊
    不同的形象就是不同文化的表達。在談到伏羲女媧的形象時,《魯靈光殿賦》中說:“伏羲鱗身,女媧蛇軀!睗h畫中伏羲女媧的圖像很繁雜,其文化意蘊也就各異:其一,伏羲女媧手中不同的工具代表了各異的傳說和倫理觀念。伏羲女媧手執(zhí)草扇,是文獻中所謂其因兄妹結(jié)婚而“結(jié)草為扇,以障其面”遮羞的情景;也是在描繪始祖神初始創(chuàng)世的狀態(tài)。神話傳說總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吸收新的思想、觀念;并會出現(xiàn)一個母題的孿生神話,如由伏羲女媧而衍生的盤古傳說,卻符合社會的需要。從女媧創(chuàng)造人類開始,到伏羲神話的出現(xiàn)和伏羲女媧兄妹結(jié)婚,“結(jié)草為扇,以障其面”的說法,以及《風(fēng)俗通》所說女媧成為“女媒,因置婚姻”等,已經(jīng)脫離了原始氏族的狀態(tài),顯然滲入了封建倫理觀念和思想!吨荀滤憬(jīng)》上卷記載:“昔者周公問于商高曰:u2018竊聞乎大夫善數(shù)也,請問昔者包犧(伏羲)立周天歷度——夫天可不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shù)安從出?u2019商高曰:u2018數(shù)之法出于圓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u2019”作為妻子的女媧從屬于伏羲,伏羲執(zhí)矩、女媧執(zhí)規(guī)的圖像意義,大概是“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的體現(xiàn),即尊卑關(guān)系。其二,是伏羲女媧祖神崇拜和創(chuàng)造、主管萬物的表現(xiàn)。伏羲的形象是通過其頭衣如進賢冠、山字型王冠、通天冠、手中所持的日等方法;女媧是通過其頭挽的發(fā)髻、持月等方法,區(qū)別二人的身份、性別。伏羲頭戴王冠,則是表示其“初造王業(yè),以理海內(nèi)”的象征;伏羲女媧手捧日月,是其創(chuàng)造和主管陰陽與天地的體現(xiàn)。伏羲或女媧以個體的形式出現(xiàn),是祖神崇拜的表現(xiàn)。有的伏羲女媧身體交纏或交尾,描繪了他們正在繁衍人類;而二人中間的小人,則是描繪他們已經(jīng)繁衍出的人類。傳說伏羲作簫,《禮記·明堂位》說:“女媧之笙璜”,注引《世本》曰“女媧作笙璜”。把樂器的發(fā)明歸功于圣王的事在古代很常見,但至少說明這些民族樂器都很古老。其三,伏羲女媧的奇異形體是具有“圣德”的象征。漢畫中的伏羲女媧,人首龍身,他們的神奇軀體是其超凡神性的證明。如《列子》曰:“女媧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生而有大圣之德!彼抉R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人以為,李冗《獨異志》記載的伏羲女媧以兄妹結(jié)為夫妻,而“以葉障面”的事件是唐代人記載的,所以這是晚出的故事。但這些情況在漢畫中都反映了出來,戰(zhàn)國的帛書也說他們是夫妻,說明不能因為是晚出的文獻就斷然否認它的真實性。因為文化具有很強的傳承性,有些晚出文獻中記載的卻是古代發(fā)生的故事或傳說,所以要慎重考慮晚出文獻的記載。
    三、伏羲女媧的傳說反映了古代社會與文化的變化
    在女媧傳說的創(chuàng)世故事中,主旨為了強調(diào)是偉大而神圣的女性(或指始祖、母親),拯救了世界、創(chuàng)造萬物,其原始性顯而易見;伏羲傳說中的其作八卦、制嫁娶之禮等,流露出人類處在進步、發(fā)展中的階段和痕跡,到伏羲女媧以兄妹婚配,并因羞恥而以葉扇障面,越來越表達出人類進入高度文明下的社會倫理道德范疇中的思想、感情。伏羲女媧傳說經(jīng)初民口耳傳唱、到文字記錄,在一個相當(dāng)長的歷史進程中,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難免會在原始的基礎(chǔ)上陸續(xù)增加一些新時代的文。
    1、圖騰的產(chǎn)生
    有些圖騰是人類最初的精神寄托。初民在起初認識自己及周圍的事物時,首先會提出“是什么”的問題,之后才逐漸明確“從何而來”。新石器時代以前,人類的思維主要還處在“是什么”的階段。[9]萬物有靈思想,是初民中最常見的觀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類自發(fā)的幻想,二是出于宗教的需要。在抵御自然災(zāi)害能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期,圖騰就成為氏族的精神支柱。古代社會的圖騰很多,初民會把人、動、植物和自然物作為自己的始祖或神靈崇拜(即圖騰)。如《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語曰:“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庇行﹫D騰在以后也就成為某些氏族的姓氏,有些成為始祖神,顯示出圖騰強盛的影響力。
    2、伏羲女媧傳說產(chǎn)生的時代
    一般意見認為,人類是從母系制社會過渡到父系制社會。有人說,女性氏族崇拜,其流行時期大約相當(dāng)于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中期[10]!秴问洗呵铩な丫酚涊d:“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退進揖讓之禮!弊C明母系社會確為最先存在。陶陽等先生說:“作為女性創(chuàng)世大神,女媧神話當(dāng)產(chǎn)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時代!盵11]陸思賢先生在《神話考古》中認為:牛河梁出土的紅山文化中的女神廟是“最古老的女媧廟”。這一結(jié)論尚早。因為直到秦漢女媧還是人首龍身,此處的女神卻不具備這些特征而是人首人身,但可以證明當(dāng)時對女性的崇拜已經(jīng)進入到了很高的層面;并與女媧的崇拜相吻合。出土文物、文獻與民間傳說,也佐證了伏羲女媧的神話是個很古老的傳說。女媧神話所反映的主要其造人,反映出神話的原始性,產(chǎn)生在母系制時期的可能性很大。伏羲則有其“初造王業(yè),畫卦結(jié)繩”,制嫁娶之禮等功績。強調(diào)的是男性的功績,顯然伏羲傳說比女媧傳說所處的社會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時代也進步了。就是說,伏羲傳說大約產(chǎn)生在父系制時期。
    3、圖騰與伏羲女媧的傳說包含了初民對人類產(chǎn)生的樸素的認識
    伏羲女媧被初民奉為人類始祖,其根源在哪里呢?德國哲學(xué)家恩斯特·卡西爾對此分析得很精辟:“從一開始,宗教就必須履行理論的功能同時又履行實踐的功能。它包含著一個宇宙學(xué)和一個人類學(xué),它回答世界的起源問題和人類的起源問題,而且從這種起源中引申出了人類的責(zé)任和義務(wù)。這兩方面并不是截然有別的!边@是說,回答世界的起源與人類的起源是一切宗教必須解決的理論問題。只有這樣,才有說服人的權(quán)威。[12]對伏羲女媧的闡釋來自于宗教貴族,他們根據(jù)自己熟悉的事物加以綜合、幻想,利用超凡的人來維護氏族中的各種活動,并讓大眾產(chǎn)生敬畏、膜拜,符合當(dāng)時社會的需要。這個情況直到春秋戰(zhàn)國、秦漢仍然存在。這種狀況反映在文獻記載中!蹲髠鳌こ晒辍吩唬骸皣笫,在祀與戎!奔漓肱c戰(zhàn)爭是一個國家極為重要的事情,而祭祀被排在首位,說明它高于一切。這是伏羲女媧被作為祖神并進行祭祀的原因之一。反映在墓葬中。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墓葬中,死者旁邊隨葬一些生前用過的生產(chǎn)工具、食物或裝飾品等,都是靈魂不滅和對祖先崇拜的表現(xiàn);[13]以及遼寧牛河梁出土的“女神廟”,說明初民對生與死都有相當(dāng)?shù)南胂罅桶才牛诮桃庾R極為鮮明。
    從女媧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種種事跡看,從客觀上分析,這些傳說自然是無稽之談,由此她與伏羲的婚姻并創(chuàng)造人類也就純屬虛構(gòu)。其目的是為了強調(diào)女媧的偉大母親(或指代氏族女族長)的形象,伏羲則代表了整個氏族的父親(或指代氏族男族長),借此起到了團結(jié)、統(tǒng)治氏族的宗旨。與女媧傳說相關(guān)的遺跡很多。例如女媧補天的所在地之一河南西部的王屋山、傳說是女媧遺民建立的河南西華縣的思都崗、陜西驪山的女媧遺址、甘肅秦安素有“媧皇故里”的隴城鄉(xiāng),等等,這些都不足為據(jù),因為類似的傳說與遺跡在中國屢見不鮮。傳說的存在,只能證明遠古曾經(jīng)流傳過女媧伏羲的故事。從伏羲的傳說看,把這一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歸功于他一人,依然不足為信史;也沒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他存在的資料。在中國,不僅伏羲女媧是神奇的身體,其他神奇的動物也是如此,乃至外國也大量出現(xiàn),外國許多大神均為獸身人面,比如埃及的斯芬克斯。神人奇異的形象成為他們的神性、超凡的象征。
    綜上所述,伏羲女媧只是人類初民編造的具有神奇的功績卓越的“人性化了的神”,實際上伏羲女媧僅是被人利用的一種“媒介”或“工具”。 李發(fā)林先生同樣認為,伏羲女媧是“兩位象征人類始祖而實際并不存在的禮俗人物”。[14]
    4、伏羲女媧傳說的起源地
    陜西西安半坡和臨潼姜寨仰韶文化的遺址,各發(fā)現(xiàn)一個銅片,有人認為仰韶文化已進入了青銅時代;甘肅馬家窯和馬廠遺址各出土一件銅刀,距今3000左右,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青銅制品。[18]渭水流域存在陶窯、房屋等眾多古代文化遺址,這些遺跡與文明說明,文化較為發(fā)達并進行宗教活動是必然發(fā)生的現(xiàn)象。
    甘肅甘谷西坪出土的距今5500年左右的一件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瓶,上面繪有所謂的“人面鯢(實為龍)紋”圖像[19]生(圖124):人首龍身,體生兩足,尾部彎曲上翹。此神物的身體還有蜥蜴說、蛇說。但此神物有兩條腿,鯢和蜥蜴都是四條腿的生物,蛇則無足,然而此物又生人面,所以說他為神物;從形象看,卻無法辨別其是男是女。因為文化具有承續(xù)性,結(jié)合漢畫中的伏羲女媧圖像看,認定其為伏羲或女媧似乎更合理。
    張自修先生根據(jù)1972-1979年考古界在陜西臨潼驪山北麓,發(fā)掘的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村落姜寨遺址,出土了彩陶盆,其壁上有蛙紋圖像,認為這證明中國原始時候母系氏族中有一個女媧氏時代確曾存在。[20]此說可商。西坪遺址出土的彩陶瓶上繪的人首龍身神人,則比姜寨遺址的蛙紋更符合傳說中的女媧。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還出土過彩塑女神頭像。陸思賢先生認為:遼寧牛河梁出土的紅山文化女神廟是“最古老的女媧廟”;其中出土的泥塑豬嘴龍,“就是雷澤中的雷神,華胥因踩在他的腳跡上而生伏羲的”。[21]伏羲女媧的形象流傳到戰(zhàn)國和漢代都是人首龍軀(包括過去被認為無足的即是蛇身),而此時兩位祖神卻是另外一副模樣,所以,此說不妥。甘肅武山縣付家門遺址中也出土了一件屬于馬家窯文化類型、年代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彩陶瓶,器表繪一只碩大的六足鯢狀神物。據(jù)考古學(xué)家研究,鯢狀紋及變體紋是“甘肅地區(qū)的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早期彩陶特有的花紋”(《中國彩陶圖譜》166頁)。顯然,說六足神物為鯢的說法也不妥當(dāng)。此外,在秦安、禮縣、永登縣等地也發(fā)現(xiàn)此類紋樣的彩陶。甘肅臨洮馮家坪齊家文化遺址(距今約4000年),出土一件雙連杯,器表上刻畫兩個對稱的“人首蛇身像”,[22]則與傳說中的伏羲女媧更加吻合了。
    5、伏羲女媧傳說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關(guān)于伏羲女媧的傳說,許多專家、學(xué)者都作過深入的研究。盤古的傳說見于《太平御覽》七八所引三國十吳國徐整的《三五歷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蹦铣螘P《述異志》曰:“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fā)為草木。秦漢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fēng),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彼员P古神話的產(chǎn)生早于秦漢。
    何新先生以為:伏羲傳說來自初民對的日神信仰,伏羲與羲和、帝俊、帝嚳、黃帝是同一人;女媧與女蛾、常儀、嫦娥、嫘祖、西王母是同一個人或神。[24]何先生是根據(jù)上古音、同音,或依據(jù)個人推測等方法考證的;不僅把伏羲女媧與太陽聯(lián)系起來,還認為許多人或神都是太陽神:比如,說伏羲是太陽神,是《易經(jīng)》中“帝出于震”,就是日出于晨,表明伏羲生于東方并具有太陽的光明;還說,黃帝的“黃”字,按《風(fēng)俗通》說:“黃,光也。”黃帝即是光帝,因此黃帝是太陽神,等等,皆為諸如此類的臆測。這些觀點難以讓人茍合。例如其中黃帝的帝號,是《古微書》一五引《易坤靈圖》中說:“中央土,色黃。”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保ā妒酚洝の宓郾炯o》)
    袁珂先生在《神話選譯百題》中說,女媧補天傳說的核心是治水。“女媧補天神話,過去一般都從u2018補天u2019這個角度去理解,但仔細研究、分析它的實際,中心內(nèi)容卻是治水!盵25]其實,女媧傳說中的災(zāi)害很多,諸如天破損、地裂、大火、洪水等;何況女媧用“蘆灰”也難以止住洪水,這是說整個世界正在面臨滅頂災(zāi)難,是女媧為世界消除了這個災(zāi)難。女媧就是救世主,是她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生存的環(huán)境,人們當(dāng)然會膜拜女媧——這個女性。女媧也許是某個母系氏族族長的影射,或是女性崇拜的產(chǎn)物。女媧造人之說,頗與巴比倫古傳說相似。[26]希臘也有宙斯憤怒人類而降洪水之傳說,南美亞洛加尼亞之印第安人、南洋費濟島土人之中也存在此說。[27]正如唐蘭先生指出:我國歷史悠久,語言文字是逐漸統(tǒng)一,但決不能認為從古至今我國只有一種文字。[28]說明類同的思想在世界初民中存在得很廣泛,洪水或造人傳說不是我國的專利,人類對其自身來源等探究的意愿是一致的,方式也是多種的。
    還有人認為,“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即所謂“天傾西北,地傾東南”,乃是共工觸不周山的結(jié)果;還說洪水是共工所致。[28]但是認真探究這兩個事件的本質(zhì),前者主旨是根據(jù)我國南低北高、大水東流的地理地貌,屬于解釋地理地貌起源的神話;后者則為了表述創(chuàng)造人類的女媧,具有蓋世的功績,她是救世主,而洪水只是眾多災(zāi)害中的一種,并借助種種災(zāi)害襯托女媧的偉大。類似的神話很多,陶陽等先生說:“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是日月起源的神話;簡狄吞卵生契、姜原履帝足跡而生后稷,是族源神話;燧人氏鉆木取火、神農(nóng)教民耕作、倉頡造字等神話,則屬文化事物起源的神話!盵30]
    袁珂先生在《古神話選釋》中說,伏羲女媧的蛇身是源自對蛇的崇拜!胺、女媧傳說都是人首蛇身,他們原是以蛇為圖騰的原始民族所奉祀的始祖神。”[31]但他根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中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則雷。在吳西!焙汀对姾耢F》:“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犠”,認為:“雷澤是u2018龍身人頭u2019的雷神所主管,大跡當(dāng)然是雷神之跡,u2018蛇身人首u2019的伏羲自是雷神的兒子。”[32]那么,依據(jù)袁先生的推論,作為“龍身”雷神的兒子伏羲,不應(yīng)當(dāng)“原是以蛇為圖騰”的始祖。筆者認為,華胥履大跡,目的是在強調(diào)伏羲非凡的身世。從原文再結(jié)合初民中較為普遍龍的崇拜看,“大跡”當(dāng)為“龍”的足跡;況且,“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保ā蹲髠鳌ふ压吣辍罚┮虼烁鶕(jù)常理,“龍種”生下的伏羲自然也應(yīng)是“龍身”!墩f文》十一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把龍幻想為無所不能的、具備世間一切美好的品質(zhì)、美德的神物。許多自詡受“天命”者亦說自己受到了龍的感應(yīng)。徐杰舜先生在研究先秦風(fēng)俗時說:龍神是初民圖騰崇拜中最大的神靈。在夏代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已普遍出現(xiàn),這些陶器上的龍紋大多取象于蛇。并且商代甲骨文中的“龍”字有七十余種,“長身而曲”,“有足”或“無足”。[33] 在遠古,龍是宇宙中超凡的神物,代表了天,伏羲女媧為龍身,則象征他們秉承了天的意志,為天的化身,是天命觀的表現(xiàn)。從原始社會至商周、秦漢、明清,源遠流長的龍的崇拜,都是歷史的承續(xù),這才符合我們是“龍的子孫”這一千古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理念。所以,有人說伏羲女媧是蛇身,應(yīng)該是誤解。不管他們有足或無足(漢畫中無足的伏羲女媧是被畫工省略了)都應(yīng)是龍身;甲骨文中的龍字與陶器龍紋也恰巧佐證此說。龍,其形體取自于蛇(或蜥蜴、鯢等;有時卻是獸身)身體的一部分,主旨是強化龍的神奇,這從其他神人的身體上可以體現(xiàn)出來,甚至有些外國的主神也是如此,而與對蛇崇拜的理念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假如是對蛇的崇拜,伏羲女媧身體之足豈不成為畫蛇添足了嗎?以蛇為圖騰的民族很少;也不具備強大的影響力,即使?jié)h代文獻有“蛇軀”的記載,也不能作為定論,由于歷史久遠等種種因素,古人也難免會出現(xiàn)誤解;因之,作為初民最受尊崇、地位最高的神——龍;先秦大量文獻和出土文物也顯示龍的崇高地位;超凡的人亦被比附為龍。所以伏羲女媧本來的面貌應(yīng)是龍身,只是歷史遙遠,秦漢間的人已經(jīng)把他們身體的概念混淆了;這從漢畫和文獻記載中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來。
    6、同一母題大量延伸到不同領(lǐng)域是中華龍神話顯著的特征
    仿效與延伸是很多文化的顯著特點。龍文化為什么具有如此強烈的社會效應(yīng)而被廣泛的崇拜呢?因為龍被神化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它的包羅萬象的文化內(nèi)涵更被嫁接到人類始祖或人皇等的身上,產(chǎn)生一種連鎖反映。于是,人們不厭其煩的把他(它)們附會成為琳瑯滿目的龍家族的成員。伏羲女媧就是其中之一;對后世的影響也極為深刻。
    隨著龍的影響力越傳越廣,無論是強大的氏族或弱小氏族、民族,他們?yōu)榱颂岣咦约旱纳鐣匚唬布娂姵镀鹆朔伺畫z的龍的后裔大旗。比如炎帝,其母“有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保ā冻鯇W(xué)記》卷九引《帝王世紀》)黃帝不僅“龍顏,有圣德”(《易·系辭下》正義引《世紀》),平時還“乘龍扆云”(《大戴禮·五帝德》)。帝嚳,“春夏乘龍”(《大戴禮記·五帝德》),帝堯之母慶都“出以觀河,遇赤龍”,一陣“唵然陰風(fēng),而感慶都”(《易·系辭》下引《帝王世紀》)而受孕生堯。堯“夢御龍以登天,而有天下!(《路史·后記》中引《帝王世紀》)帝舜“龍顏大口黑毛”(《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注引《歸藏·開筮》)。夏禹之父鯀死后,“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注引《歸藏·開筮》),鯀所化之黃龍即是禹!兑住で浴肪哦侈o的《文言》中說:“龍德而隱者,不易乎世!薄妒琛逢U釋說,“世俗雖逢險難,不易本志也”,有圣德者要不畏艱難險阻,去追求并要實現(xiàn)自己的既定目標!兑住で浴肪潘摹段难浴愤說:“龍德而正中者,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薄妒琛逢U釋說,“庸”是中庸,“庸,常也”。有圣德者要自始至終常言之信,做事要謹慎,保持誠信,做了好事而不自夸,以自己高尚廣博的德行感化世風(fēng)并移風(fēng)易俗,從而達到社會和諧?傊,“龍德”可以歸結(jié)為:一是矢志不移的追求精神,二是以誠信厚德,移風(fēng)易俗,從而達到社會和諧,共謀發(fā)展。[34]其實“龍德”只是龍文化中反映出的一個方面。
    紅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以及大江南北出土的許多與龍相關(guān)的器物、圖像,不一而足,充分說明龍文化極大的影響了華夏文明的進程。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同一母題延伸的現(xiàn)象還反映在其他方面。如楚人所謂的“東皇太一”、“東君”,漢畫中的東方之神東王公和《漢書·丙吉傳》中司春的“東方之神太昊”、《后漢書·祭祀中》說,東漢時“立春之日,迎春于東郊,祭青帝句芒。車旗服飾皆青!倍际菛|方之神的延伸,但從神性、事跡看,卻非指一人。這是不同地域文化、時代背景的產(chǎn)物。也同袁珂先生所說:“盤古的傳說,不但頗有和槃瓠相通之處,就是和古神話里的燭龍、伏羲,也息息相通!盵35]
    出土文物中的龍、傳說中的龍,是民間信仰的綜合體現(xiàn);伏羲女媧是龍文化所體現(xiàn)出的精華與影像;應(yīng)龍、黃龍、青龍、燭龍,甚至帝王身上所出現(xiàn)的龍的感應(yīng)等,都是龍效應(yīng)的擴展、延伸;龍內(nèi)涵的精神,即“龍德”,等等,歸根結(jié)底,這些都是中華“龍”的精神的升華,從不同角度詮釋了龍的精神和內(nèi)涵?傊,古代貴人(如帝王等)為神龍的崇拜源自于伏羲女媧,而伏羲女媧為龍的圖騰原型,來自于初民對變化莫測龍的信仰,其最終宗旨是為了實現(xiàn)團結(jié)、友愛與和諧。
    四、發(fā)掘龍文化的精髓使之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
    古老的伏羲女媧傳說,把華夏民族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從伏羲女媧的龍身,到歷代帝王自稱為龍、黃龍、龍德等,“沙里澄金”,龍文化的核心是,通過龍這一媒介,激發(fā)中華民族的親情和追求團結(jié)、和諧的民族精神。海內(nèi)外不斷傳唱的龍的傳說,這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xiàn)。世界任何民族、宗教都需要有它的精神,如日本有武士道精神,道家或道教利用清心寡欲或長生不老作為它的精神。否則,它們無凝聚力與活力,是一盤散沙,F(xiàn)在雖然社會文化、物質(zhì)都很豐富,但是金錢觀念濃厚,缺乏一種正確引導(dǎo)民眾的精神。所以,我們要以精神興邦,樹立“龍”的精神和旗幟,旗幟飄揚之處都是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家!眾志成城,還有什么困難不能攻克,有什么人會去鬧分裂,有誰不知道友愛、誠信、團結(jié)!假如總結(jié)龍的精神的話,它包括:矢志不移的追求、容納百川的胸懷、團結(jié)仁愛、誠信厚德、和而不同。這不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質(zhì)嗎?如今,龍已經(jīng)不在那么神秘,飛入了尋常百姓家。龍舟、龍燈、舞龍、龍的吉祥物,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世界各地的華人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但只要看到龍的吉祥物都會倍感親切,大家會自豪地說:我們是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猜想

    龍的傳人中國人應(yīng)是伏羲女媧這樣的龍族所造,具體種類特征請參照佛經(jīng)所開示,佛教大辭典也是參考而已。伏羲鱗身龍顏演八卦,女媧人頭蛇身泥土造人,一日七十化(變)。女媧伏羲這種半人蛇形態(tài)和可變化的能力又與龍王(龍族)的描述驚人相似。龍族神通廣大不同條件下可變龍變?nèi)俗兩叩绕呤且病?/p>

    伏羲女媧之座次

    當(dāng)我們把視線轉(zhuǎn)向第285窟東披,當(dāng)知道上面所繪的便是古代神話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時,一種只有在祭祖時才有的敬畏、惶恐、自豪、驕傲、尋覓、追思等復(fù)雜的心情油然而生。

    然而,當(dāng)你看到伏羲、女媧之間,所繪的是佛教理念中的蓮花和摩尼寶珠,再看看四壁所繪的佛像、佛畫,則會馬上想到這是在佛教洞窟之中,于是一種更為復(fù)雜、莫名的心情隨之出現(xiàn)。

    畫面中,摩尼寶珠兩側(cè)的伏羲、女媧,皆人首蛇身,頭束鬟髻,著交領(lǐng)大袖襦,披長巾;胸前圓輪中分別畫金烏、蟾蜍,象征日月。伏羲一手持矩,一手持墨斗;女媧兩手擎規(guī),雙袖飄舉。他們在此已由人類始祖,逐步演化為日月神。畫面下部力士北側(cè)有飛廉、開明,南側(cè)有烏獲、飛天等神靈,再下部的繪巍峨的山巒與叢林,有野獸在林間出沒,兩側(cè)還各畫四身禪僧在山巖間習(xí)禪。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漢代石刻中已有伏羲、女媧,但無日月形象,且多為交尾相對;但在敦煌壁畫中則是胸佩日月,兩兩相對。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人類是由伏羲、女媧兄妹相婚而產(chǎn)生,又傳伏羲教民結(jié)網(wǎng),從事漁獵畜牧,制作和食用熟食,創(chuàng)制八卦等。又傳說女媧用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積蘆灰以治理洪水等。

    然而在佛經(jīng)中,伏羲、女媧卻成了阿彌陀佛的從屬菩薩,也是創(chuàng)造日月星辰的菩薩。說是在天地初開之時,沒有日月星辰,人類生活在黑暗之中,于是阿彌陀佛便派遣他的兩位菩薩,一名寶應(yīng)聲,一名寶吉祥,即伏羲、女媧前往第七梵天處取來七寶,創(chuàng)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并定春、夏、秋、冬四季。顯然,這是佛教對中國神話中伏羲、女媧兄妹相婚創(chuàng)造人類故事的抄襲與篡改。

    將中國神話人物改造為佛教人物,是適應(yīng)佛教發(fā)展的需要。而將相關(guān)人物繪入佛教石窟之中,再加上還在全窟描繪了風(fēng)、雨、雷、電、飛廉、開明、烏獲等眾多的中國傳統(tǒng)神話的神靈,顯然是為佛陀營造一個既能傳授佛教思想,又適應(yīng)中國本土風(fēng)俗和審美心理的道場。所以這類壁畫出現(xiàn)在西魏時期也絕不是偶然的巧合。長期以來,外來的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道教為在皇帝面前爭寵,以便利用皇權(quán)的支持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因而相互之間展開了一系列激烈的斗爭。在斗爭的過程中,佛教努力吸收儒、道思想以及中國的神話傳說,但卻又要把儒、道祖師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神話人物都置于佛教的從屬地位。

    大概,這就是為什么在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中,要將伏羲、女媧分別繪在摩尼寶珠兩側(cè),并在其胸部佩上日月標志,將其由人類始祖改造成日月之神的緣因。

    從人類始祖到日月之神,似乎提升了一個級別。然而,這卻是明升暗降,因為日月之神,不僅是阿彌陀佛的部屬,還被帝釋天,甚至四天王管轄。而人類始祖之“始”字,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其他的一切,都位列其后。

    名人推薦
    • 趙莉
      趙莉,女,安徽舒城人;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任北京市規(guī)劃展覽中心主任、北京市規(guī)劃展覽館常務(wù)副館長、中國城市規(guī)劃協(xié)會展示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世界杰出華商協(xié)會理事...
    • 王友端
      王友端(?—1856)安徽婺源人。道光二十七進士,授戶部主事,遷郎中。出為浙江糧道,署布政使。當(dāng)粵匪之窺浙也,言於羅遵殿曰:“皖邊軍弱,湖州空虛...
    • 王榮和
      王榮和(1952~ )山東濟南人。大專文化,任職于濟南第四儀表廠。中國書畫家聯(lián)誼會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山東分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濟...
    • 劉新堯
      劉新堯,1960年出生于天津,為我國著名書畫家霍春陽教授親傳弟子,天津市政協(xié)書畫藝術(shù)研究會會員,第八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優(yōu)秀獎獲得者。主攻梅蘭竹菊四君子,其...
    • 讓·貝納爾·梅泰
      讓-貝納爾·梅泰于1954年出生于法國勒芒市,被譽為世紀之交法國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擅長創(chuàng)作矗立在自然環(huán)境或者是城市風(fēng)景中的大尺寸裝置作品!暗赜蛐浴笔撬牡袼...
    • 李志國
      李志國,1982年出生在河北,2002年考入河北師范大學(xué)。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