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曾謀(1921—1993),家名祥振,廣東蕉嶺縣新鋪鎮(zhèn)同福村門向東人。其父曾鴻悅在新鋪圩經(jīng)營曾悅盛鹽店,愛好弦樂,店中友朋聚會,弦歌不絕。曾謀自幼在弦樂氛圍中長大,耳濡目染,早懂音律,學會拉弦彈琴,父子兩人經(jīng)常合奏弦樂,一時傳為佳話。
舊時新鋪圩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三日是“仙人叔婆生日”,店員船工虔信仙人叔婆,捐款集資請漢劇戲班做戲,一連十天晚上演出。演出的戲班主要有來自大埔漢劇戲班。三四十年代,黃桂珠(后曾任廣東漢劇院院長)、賴宣等名家都曾到新鋪圩表演。曾謀年事稍長,對漢劇一往情深,他竟只身往汕頭公益樂社、梅縣國樂社從師學藝。后得漢劇名家賴宣指導,專攻小生行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鋪圩的文藝愛好者組織“新鋪文聯(lián)”,排劇練歌。1950年,新鋪文聯(lián)排演“攻克漢城”的漢劇,配合抗美援朝的宣傳,曾謀等施展?jié)h劇的才藝。
1953年,曾謀參加梅縣藝光漢劇團從事漢劇專業(yè)演出,先后參加廣東漢劇一團、二團,均為小生臺柱,與漢劇表演藝術(shù)家女旦梁素珍搭檔同臺獻藝,多次在全國和省、專區(qū)匯(調(diào))演中,獲得好評。1957年,他隨廣東漢劇一團晉北京匯報演出《百里奚認妻》、《盤夫》等節(jié)目,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觀看演出,并予接見及合影留念。1982年,赴香港公演;1983年,應新加坡國家劇院、客屬總會邀請,赴新加坡公演,譽滿獅城。
曾謀獲得漢劇表演藝術(shù)家稱號。他飾漢劇小生行當,擅長唱功,嗓音清脆,宏亮婉轉(zhuǎn);身段行止,文雅瀟灑,念白若行云流水,以聲帶情,自成一家。他主演的劇目有《秦香蓮》、《西廂記》、《盤夫》、《花燈案》、《紅書寶劍》、《狀元媒》、《二度梅》、《梁四珍與趙玉粦》等,F(xiàn)存有其錄音帶傳世。1993年病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