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shù)簡介
1987年獲全國建材行業(yè)書畫展二等獎。
1987年獲河南平頂山首屆硬筆書法大展二等獎。
1989年獲河南平頂山第二屆硬筆書法大展二等獎。
1991年獲五色石全國書畫大賽書法二等獎、繪畫三等獎。
1994年獲建國45周年中華書畫博覽會大展二等獎。
1995年獲“洗筆泉”書法大賽一等獎。
1996年獲中國紫云書院杯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1997年獲第四屆全國硬筆書法優(yōu)秀獎。
1998年書法作品入編《中國當代書畫藝術(shù)家名典》。
2009年參加世界第一卷中國福萬米不間斷宣紙長卷的現(xiàn)場創(chuàng)作。
繪畫作品參加“現(xiàn)代水墨畫12人展”,在韓國、日本、新加坡、中國臺灣展出。
書法作品入展全國第四、六屆書法篆刻展。
二零零四年三月在新加坡書法中心舉辦“中國湯錡山個人書畫展”。
出版有硯田耕夫書畫集。
社會評價
湯其山的書法追求
————黨禺
湯其山八歲臨池,從唐楷入手,習顏、柳。大學畢業(yè)后,業(yè)余潛心鉆研晉唐宋明以來書法名跡,尤其醉心于米南宮、王鐸,并參酌宋諸家及晚明董、王,或臨習,或揣摩,頗多心得。在當今河南書家中,湯其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這倒并非因為他近幾年來接連參加全國性大展并獲獎,而主要在于他在當下紛雜的書壇能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隨波逐流,獨立思考、獨立追求,徜徉于古典書法的廣闊天地。
當下有些中青年好談創(chuàng)新,知道正果難修,急于求成。對這些情形,湯其山有自己的主見,他認為:“無法不足觀,而泥于法者亦不足觀。要不為法縛,先須守法,最終方能超以象外而得其環(huán)中。”他還認為:“風格即展現(xiàn)自我,風格需逐漸自然形成,不能急于求成,然需著意培植,這是漸修的功夫,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如香象過河。要師古人,正根本,厚滋養(yǎng),博觀約取,一以貫之。也要師今人,否則會自我封閉,難有發(fā)展,但是不能隨人旋踵,與時風流轉(zhuǎn),做到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還要師造化,可以啟迪心志,陶冶性情,觸發(fā)靈感!币蚨绕湫欧迦艘γ掀稹坝形冶闼,無我便雜”的論述這使他把探尋的目光投降更為廣袤的空間。
湯其山年屆知命之年,本來像他這樣聰穎靈秀的人在學書過程中逞能取巧,變異求怪,以盡早展露個人面目是常見的事,但是他知道,即使像懷素那樣的大書家有觀夏云奇峰的感悟,也是先從揮灑蕉葉萬枚修煉起的。所以他不追求小智小巧,而是勤學苦練,常常臨習碑帖要過夜半方休,樂此不疲。近幾年他雖以寫“二王”體系的行草為主,但也兼涉漢代碑刻和北魏墓志造像,而且對碑志的興趣越來越濃。他的行草灑脫豪邁,枯潤相濟,渾厚而充滿靈氣。走進湯其山構(gòu)筑的筆墨世界,清新秀潤之氣撲面而來。其線條如行云流水,舒展而跌宕,輕靈而飄拂,結(jié)構(gòu)似拙反奇,平中求險,一派天機。不難看出,其山君已不滿足于一般意義上用筆和結(jié)字的精到、純熟,而重在情感的抒發(fā)和意境的開掘。在他看來,古代大家們“從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天然純真的情感流淌,而書法一藝,就其本質(zhì)而言便是書法家內(nèi)在心靈的跡化。因而,每個書法家都應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多少年來,湯其山孜孜以求,夜以繼日,就是為了尋找屬于他自己的這片天空。他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養(yǎng),以加強書外功,不斷地結(jié)交書友,以取長補短。更不斷地師法經(jīng)典,以砥礪自己的品格。期間付出的心血,經(jīng)歷非常人所能想象。
個人作品
湯其山部分作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