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楊彝珍
[清](1805~1898)字湘涵,一字性農(nóng),別號移芝,湖南武陵(今常德市鼎城區(qū)回龍橋)人。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改兵部主事。彝珍工詩古文,著有《移芝室文集》及《紫霞山館詩鈔》,傳于世。
生平
楊彝珍(1805~1898),字性農(nóng),別號移芝,武陵縣(今鼎城區(qū))回龍橋人。其父丕復(fù),曾作石門縣訓(xùn)導(dǎo),著有《輿地沿革表》、《武陵縣志》。楊彝珍從小接受庭訓(xùn),好學(xué)不倦,19歲中秀才。道光十年(1830)參加湖南鄉(xiāng)試,他和左宗棠,吳敏樹的試卷,都以不合時趨,為房師所擯棄。主考徐法績,奉特旨搜遺卷,得到他們?nèi)宋恼,大為贊賞。三人同時考中舉人。彝珍以古文見長而風(fēng)行天下。
道光二十年,彝珍北上抵京,寓居常德會館。一時名公巨卿,都慕名爭與為禮;四方愛好古文的人,也紛紛前往切磋。他自己也好結(jié)交名流,和潘少白、曾國藩、蘇賡堂等相與過從。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林則徐遭投降派的攻擊被革職。清廷派琦善與英國議和。彝珍得知,非常憤慨,立即上書琦善,痛陳和議之非,并望其轉(zhuǎn)奏道光,重用林則徐,誓與英軍戰(zhàn)斗到底..此后,又多次會試不第,曾先后主講澧州澧陽、湘陰仰吾、常德朗江等書院。在教學(xué)中認(rèn)真負(fù)責(zé),與諸生談藝,終日娓娓不倦,并拿出自己的學(xué)俸獎勵成績優(yōu)秀的學(xué)生。
道光三十年(1850),楊彝珍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咸豐二年(1852)散館,改兵部主事。因不樂意擔(dān)任部曹職務(wù),告假回鄉(xiāng)。此時,太平軍已由永安經(jīng)全州入湖南,接連攻克道州、郴州、醴陵,大軍進逼長沙。彝珍糾集300余人組成鄉(xiāng)兵,試圖與太平軍對抗。咸豐四年,太平軍占領(lǐng)常德,派軍駐扎黃土店,引兵攻城,中途遇雨折回,不久便撤離常德。楊彝珍以此居功,致書曾國藩,稱“自敝居以往,三十里皆免寇禍!贝撕蠹丛诩抑鴷v學(xué),以詩文宗主湘西。
個人作品
同治九年(1870),濱湖地區(qū)發(fā)生大水災(zāi),餓殍載道,人心浮動。彝珍拿出平時儲積的“善谷”近千石賑濟災(zāi)民。晚年為當(dāng)?shù)亟逃杼锼陌佼,在德山孤峰嶺辦移芝講社。光緒十七年(1891)重宴鹿鳴④,欽賜四品卿,榮耀一時。91歲時,還關(guān)心時事,上書朝廷,請求整頓幣制,以增加國庫收入。楊彝珍畢生酷愛古文,師法桐城,卓然一家。擅自碑傳,寫景狀物皆佳。曾國藩為歐陽勛文集作序,稱引湖南文士,楊彝珍名列榜首。晚年將所著詩文編為《移芝室全集》16卷刊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