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1992年開始重點關注防雷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1996年冬曾去歐洲考察學習,背回了一大堆很重的紙質材料,其中含當時已公布和尚在討論中的IEC/TC81文件IEC61312“雷擊電磁脈沖的防護”。次年,和廣東防雷中心楊少杰主任一起編譯了這幾個標準,并請林維勇老師校審后印出做為內(nèi)部學習資料。1998年,與林維勇商量,可否申請把IEC61312-1/1/2/3/4等同為國標。林老師認為IEC原文太啰嗦,最后決定對《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GB50057-94進行局部條文修改,加上“第六章防雷擊電磁脈沖”,就是GB50057-94的2000年版。林老師手寫,我(關象石)負責打印、校對并提出修改意見,最后在2000年完成。在這一過程中,不但深入學習了IEC標準,更多地是學習林老師的認真、嚴謹和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如電壓不如歐美穩(wěn)定)將IEC轉化的科學方法。
十大事件
1957年7月6日和8日,北京十三陵長陵和中山公園音樂堂相繼遭雷擊,引起中央的重視。北京市人民政府召開緊急會議,布置防雷任務,由此拉開了新中國防雷工作的大幕。
1989年8月12日黃島油庫雷擊火災事件。由此引發(fā)了“避雷針不避雷”“避雷針一般應當停用”的理論,并開始推廣“消雷器”。
1989年安徽省氣象局率先開展防雷裝置檢測業(yè)務。
1992年11月9日至13日,林維勇作為中國專家參加IEC/TC81在霍巴特(Hobart)召開的會議。是IEC/TC81自1980年成立以來第一次有中國人參加。之后林維勇按IEC標準改編了《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GB50057-94。
1995年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下達通知,明確氣象局的職責中有“歸口管理人工影響局部天氣和社會生產(chǎn)、人民生活中與氣象有關的安全設施的設計、施工和技術檢測”。
1996年到1997年全國范圍內(nèi)對“消雷器”的大討論,不久郵電部、中石油、電力系統(tǒng)發(fā)文停用“消雷器”!跋住币辉~從此基本銷聲匿跡。
1997年中國氣象局雷電防護管理辦公室正式成立,并成立專家組,進行政策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其中有楊維林、楊少杰、匡本賀、曹和生、蔡振新、劉壽先和關象石。
2000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施行。國家以法的形式規(guī)定了中國氣象局在防雷減災工作中的任務、職責。
2001年10月14日至20日,IEC第65屆年會在意大利召開,中國氣象局丁海芳、上海氣象局曹和生參加了TC81的會議。這是自1992年林維勇第一次參加IEC/TC81會議以來,中國人第二次參會。以后的會議、工作組會議均有中國人的身影。此次會議確定對標準修改并于2006年公布,在2008年轉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2007年5月23日,開縣興業(yè)村小學雷擊事件,引起中央高層的重視。當年9月國務院主持召開了“全國氣象防災減災大會”,貫徹落實中央領導的重要指示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通知”。
2011年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fā)生后,關說:“我只有兩句話好說!第一句,此次事故絕對是人禍!第二句,我對政府的善后工作很失望!”
觀點
1、“爭的最兇的要數(shù)u2018消雷器u2019,以后是10/350μs波形、接地電阻可測否、接地有用否以及SPD的選擇使用等。這些爭論是好事,有利于我們明辨是非和
2、推動防雷技術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專家、學者有:中國防雷界風流人物首推現(xiàn)年88歲的王老——王時煦,其次是林維勇(80歲)、王厚余(83歲)。還有些我比較熟悉的歐清禮(石化)、鄭健超(工程院院士、前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許穎(電科院)、馬宏達(中科院電工所)、劉繼(電力系統(tǒng))、張力欣(總裝設計院)、已故的蘇邦禮(華南理工)、郭昌明(上海氣象科學研究所)、邱傳睿(鐵道)、葉蜚譽(浙大)、馬乃祥(上海交大)、蔣容興(上海電科所)、余乃樅(成都信息學院)、梅忠。ɡッ麟娏Γ、羅先。ǔ啥紪|方翰易)、蔣麥占(長沙有色冶金院)、劉欣生(蘭州寒旱所)、張偉鈸(清華大學)等前輩或老哥。近年來比較活躍的年輕人有何金良、陳水明、劉吉克、周文俊、張義軍、張小青、李冬根、楊少杰和李良福等人。他們都對推進我國防雷技術有一定貢獻。有重大影響的首推王老(時煦),是我國防雷的鼻祖。其次,一直幫助我們把握方向的應該是林維勇老師。王厚余老師雖然自稱不是“防雷專家”,但他在低壓電氣裝置的設計安裝方面的專著給我們極大的幫助。
3、“這次雷打在了天線外面的玻璃鋼罩上,擊穿后點燃了保溫層的非阻燃石棉。”
“東方明珠遭側擊是很正常的事情,越高的建筑物遭到側擊的幾率越大。”
“東方明珠使用的是半導體少長針消雷器,這種產(chǎn)品曾在上世紀90年代引起了學術界的一場大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