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光緒二十年(1894)考取優(yōu)貢第一名,二十四年(1898)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宦游大江南北。當時其兄華輝由翰林院編修改任御史。人們見他們兄弟相繼成為翰林,認為是一件盛事,稱他們?yōu)椤捌捷浂垺薄?/p>
光緒三十一年(1905),華焯被派往日本留學。數(shù)年后歸國,考試優(yōu)等,授翰林院編修加侍講銜,后充國史、實錄二館協(xié)修。宣統(tǒng)元年(1909)上書言事,議國家安危大計,主張革除內(nèi)監(jiān),請掌院學士代奏,但未被采納。
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其間,他避居省城南昌,杜門謝客。辛亥革命后閑居故里,在臨川養(yǎng)病,致力于寫詩,與清末“同光體”詩派陳三立、魏元曠等交游甚厚,不時虛心請教,成為同光體贛派主要骨干。華焯有“經(jīng)國濟世”之志,但逢多事之秋,身世坎坷,心懷抑郁,其詩多論國事。如近體詩《一枝》嘆道:“頗愧梁鴻賦五噫,肯從楊子嘆多歧,冗官已不關名實,此意何當校早遲。忍恥群游依稷下,看人學語媚鮮卑。鯤鵬變化非吾事,隨分鷦鷯寄一枝!睉n國之情溢于言表。他同情“變法”,但又恪守“王道”,拘于經(jīng)義。在苦悶彷徨中,他常寄懷于山水花鳥,有避世之意!端秃朴纺蠚w》一首中寫道:“君歸江海自茲遠,世道艱難要力任。請劍尚方非異事,掛冠神武豈初心?狭钤紫噍p言路,去國孤臣憂患深。”他以遺老自命。如《己未元日試筆》吟道:“皓雪弄窗光,瓶梅紅窈窕。世隨春夢換,心與高天曉。憂憤看山河,歡娛待花鳥。四十九年非,吾寧真了了。”《陶潛》道:“淵明圣者徒,真氣彌天地。仕業(yè)靡匿情,醒醉歸一致。羲農(nóng)去已遠,桃源斯足記。文章題甲子,有意亦天意!
華焯早期的詩學習黃山谷,后期受陳三立影響較大,刻意求工,泥于用典,斟字酌句,言奧意淺。晚年之作較佳。與宜豐胡思敬創(chuàng)辦“退廬圖書館”,收藏古籍、碑版,從事研究。晚年選定畢生詩作600首,輯為《持庵詩》4卷。魏元曠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