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經(jīng)歷
丁文明出生在一個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家庭里。其父丁一治治家有方,意志高遠。雖有抱負,但一生不得志。二十八歲那年生下文明后,望子成龍,為酬己夙志。故對文明管教極嚴,傾其所知培養(yǎng)文明成材。
所喜文明自幼聰穎好學,頗有悟性,故少時就能通曉經(jīng)史,令長輩們十分喜愛。但是,在那明末動亂年代,丁一治深知,要使兒子有出息,除了修身立德有抱負外,光修文不演武也是不夠的。于是,對文明說:“兒啊,綜觀古今,文以安邦,武以定國。當今天下大亂,若手無縛雞之力,縱然文才再好,也只能紙上談兵。從今往后,你要勤習武功,苦研武略才是。只有掌握文韜武略,才能馳騁沙場,殺敵立功;才能更好報效國家,為我祖上爭光!
文明把父親的教誨牢記心上,日演武功,夜研武略,無一日敢偷懶。終于使他成為“十八般兵器件件皆能,兵家韜略深藏腹中”的文武全才。父親的熏陶,賦予了文明忠勇的性格,立下報國志向。
光陰荏苒,轉(zhuǎn)眼文明年近不惑,父親亦已古稀。那時,明朝已到了崇禎年間,思宗嗣位后,朝運國勢已成強弩之末。偏又災(zāi)患不斷,盜賊四起,民不聊生。在家侍奉老父以盡孝道的文明,常為此而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感嘆自己已屆不惑,自幼修文演武,卻不能為國出力,解民倒懸。難道也要步父親“雄才偉略,不屑一世”的后塵嗎?碌碌一生算什么七尺男兒!想到此,孤燈獨坐的他,忽撫幾擲筆日:“大丈夫當鵠舉,班定遠豈異人哉!”
文明的父親本是個明白事理的人,自然懂得兒子的心理,說:“為父已是風燭殘年之人,不足我兒憂慮。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更何況當初為父要你修文演武,目的就是有朝一日你能建功立業(yè),解民倒懸。為了家事,耗去了你青春年華,使你不能早遂大志,為父已心不安。如今國難當頭,匹夫有責,你就放心地去吧。”
第二天臨行時,父親拉住文明的手,意味深長地說:“兒啊,當年肅清倭患,全仗三千義烏兵,徐文長曾有詩贊曰u2018帳下共推擒虎將,江南只數(shù)義烏兵u2019。此番你去,若是當個普通的軍士,希望你是個擒虎的勇士,若能當上將領(lǐng),希望你是個擒虎的將領(lǐng),萬不能辱沒義烏人的名節(jié)!”父親的一番言語,文明禁不住淚灑胸襟,帶著一腔熱血揮淚辭別老父和家人,直奔京都,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戎馬生涯
到京都后,文明憑借自己一身武功,當了一名錦衣衛(wèi)。不久朝廷開科武試,文明以錦衣衛(wèi)資格參加武試,成績優(yōu)異,中三科武進士并深得皇上賞識。爾后戰(zhàn)功赫赫,屢受升遷。
崇禎六年(1633),授文明直隸井徑道中軍守備。崇禎八年(1635),以功升都司僉事。崇禎十年(1637),升總河坐營游擊。崇禎十三年(1640)八月,文明因保御臨清、濟寧有功,升兗州參將,不久,又因功升副總兵,署都督僉事。爵賜懷遠將軍。
崇禎十五年(1642)九月,家書飛報父親病危。這時,文明猛然想起自己離家已十有余年,竟然未能回家探望老父妻兒,深感內(nèi)疚,不禁涕零。如今父親病危,本該回去看看,以盡做兒子的本分。怎奈近幾年來,清軍多次南犯,崇禎十一年(1638)竟在河北、山東盤踞半年之久,近聞清軍又有大舉南犯之勢,軍情防務(wù)實在分身不得。文明只能登城南望,向父遙稟:“國難當頭,恕兒難以盡孝”,并祈求父親病愈康復,家人平安。誰知,沒幾天,報喪家書又至,家書中提到老人臨終囑他“殺賊平患,以保天下太平,百姓安寧”云云。文明閱后,肝腸寸斷,痛不可追,責怪自己父危不能親自侍奉湯藥,臨終難以見上一面,仙逝無法回去送喪。同時也想起老人一生高風亮節(jié),終時尚思國憂民。但恨寇亂未平,清患又起,不由文明含悲奮起,折箭對天盟誓:“血戰(zhàn)沙場死后已,馬革裹尸伴先靈!
同年十一月下旬,清兵大舉進犯兗州,十萬人馬把個兗州城圍得水泄不通。文明見眾寡懸殊,敵焰熾烈,一面?zhèn)髁罹o閉城門,固守城池;一面派人突圍告急,請求援軍。無奈“是時天變?nèi)水,不一而足,日食地震,太白晝現(xiàn),京師城門哭,聲如女子啼,中原涂炭,邊境喪師”,把崇禎皇帝朱由檢搞得焦頭爛額,朝廷疲于抵御內(nèi)亂外患,已無援兵可派。文明登上城墻,督師力御,以死相守,使清軍無隙可乘。
清軍見城屢攻不下,鼓眾向城上喊話:“開城投降,官升三級;守城三日,屠城燒房!蔽拿髋猓骸疤锰么竺鲗㈩I(lǐng),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鎮(zhèn)定自若,指揮軍士用矢石擊退清軍無數(shù)次猛攻。相持半月余,城內(nèi)糧械俱盡,時值天寒冰合,軍士饑寒交迫,疲憊不堪。文明心急如焚,含淚長嘆道:“兗州危矣……”遂揮劍割袍,決心與城共存亡。
十二月十四日,清軍知城中力敝,即用大炮攻城,城毀復完數(shù)次,文明始終死守不懈。后清軍環(huán)城列炮,四面圍攻,守城軍士死傷大半,搶堵不及,遂被清兵搗入。文明身先士卒,率眾巷戰(zhàn),揮劍徒步躍入敵陣,左刺右殺,直殺得劍刃倒卷,血染戰(zhàn)袍。清兵畏其神勇,不敢近身搏殺。
清軍將領(lǐng)見是丁總兵,怎肯輕易放過,喝令弓弩手居高放箭,箭飛如蝗,一時間文明身上矢集如猬,仍用短刀殺敵數(shù)十名,才暈撲于地,力竭身亡。時年56歲。
噩耗報京,舉朝哀悼。崇禎帝嘆其忠勇,恩賜驛乘歸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