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半千生平
生平概述
龔半千,名賢,又號野遺,南京地區(qū)著名的大畫家,畫史上列為“金陵八家”之首。出身官宦之家,至他手上已家道中落,明亡后懷有反清復(fù)明思想,曾參與“復(fù)社”的活動。清兵入關(guān)南下后,被迫飄泊,歷盡坎坷,他是一位知名的愛國作山水畫家。他的山水畫崇尚自然,強調(diào)“古人之書畫與造化同根、陰陽同候”,反對泥古,與當時勢傾畫壇的“四王”,在觀念上大相徑庭。早年的作品真實感人,受董源、米芾等影響較深,至中晚年,遂自成一派,尤重墨法,且富創(chuàng)意。晚年隱居南京清涼山,與少數(shù)志同道合者如孔尚任、周亮工等往還,留下了許多詩文材料。
其畫其文
龔賢喜用老辣樸拙的筆觸,沉著穩(wěn)重,禿筆與尖筆兼用。禿筆,取之圓潤蒼勁,勾屋,皴擦,畫樹和點苔蒼老有力。龔賢用筆在主張“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準確、簡練而流暢有變化。畫家程正揆在贈龔賢的詩中道:“鐵干銀鉤老筆翻,力能從簡意能繁”,這很好地點出了龔賢在用筆上的特點和成就。他提出筆法、墨氣、丘壑、氣韻作為畫家四要,主張作畫要中鋒用筆,并且要古、健、老、蒼,才能避免刻、結(jié)、板之病,頗為精辟。龔賢用墨,以層層積墨見長,雖不用潑墨,實具有潑墨煙潤淋漓的效果,頗有宋人的用墨特點。其畫山石樹木中鋒用筆,蒼勁古厚,并用積墨法作反復(fù)皴擦積染,多至十幾層,墨色極為濃重,但仍有深淺、濃淡、明暗等細微變化,山石樹木往往渾融一體,僅在陽面或輪廓邊緣處留出些許高光和堅實的輪廓,效果強烈,具有渾厚、蒼秀、沉郁的獨特風格,成功地表現(xiàn)了江南山水茂密、滋潤、幽深的特征。龔賢作畫最善用墨,主張墨氣要厚、潤,他發(fā)展了積墨畫法,龔賢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種蒼潤的境界,他以干筆作墨骨,再以層層皴染包潤之,令山林樹木呈現(xiàn)出鮮潤沉厚的墨韻,使畫面濕潤厚重之感,這種畫法適于表現(xiàn)江南濕意濃重的山水景色,同時也使龔賢的繪畫具有了一種深郁靜穆的格調(diào)。龔賢的畫法分兩類,世稱“墨龔”和“白龔”。他善用黑白對比的技法,前者濃密蒼茫,后者簡淡雅潔。他在《半千課徒畫說》中稱:“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利其黑。”龔賢雖然主要是一個畫家,但他視繪畫為“眾技中最末”,而更愿意以詩人的身份立世,他交游的也多是些文人。好友中有不少是提倡“經(jīng)世致用”的復(fù)社中人,如顧與治、方文、屈大均等。
詩詞著作
據(jù)史料記載,龔賢著有《詩遇》、《半畝園詩草》、《半日堂集》、《草香堂集》等多種詩詞集。在清人編纂的詩歌總集《詩持二集》、《明詩綜》、《明詩別裁》、《明四百家遺民詩》等詩集中,均選有龔詩。
畫論
龔賢在當時畫家如林的強手中獨樹一幟,能成為“金陵八家”之首,一方面在實踐中總結(jié)了古人山水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另一方面則提出了系統(tǒng)的山水畫論,有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如前所述,龔賢把師造化放在首位,并說:“古人之書畫,與造化同根,陰陽同侯,非若今人泥粉本為先天,奉師說為上智也。然則今之學(xué)畫者當奈何??曰:心究萬物之源,目盡山川之勢,取征晉唐宋人則得之矣!”(《一角編》乙冊)他指出古代的杰出畫家均以生活和大自然為創(chuàng)作之源,批評當擬豐派本末倒置,要求畫山水必須觀察、體驗大自然,并借鑒前人之作。他隱居南京清涼山,朝夕與大自然相處,因此他的山水畫很有真實感,使“玩者可登,可涉,可止,可安。雖曰幻景,然自有道,觀之同一實景也”。(《虛齋名畫錄》卷六)龔賢把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曰筆,二曰墨,三曰丘壑,四曰氣韻。筆法宜老,墨氣宜潤,丘壑宜穩(wěn),三者是氣韻在其中矣。(《虛齋名畫續(xù)錄》卷三)說明他對山水畫論有創(chuàng)新,并體現(xiàn)了他對宋人藝術(shù)精神的繼承與發(fā)揚。龔賢作畫要求筆與墨融合統(tǒng)一,而取得一種“渾淪”的效果。所謂“無筆法墨氣之分”,“筆墨互為表里”。這是龔賢對宋人傳統(tǒng)技法的一大發(fā)展。
畫決
龔賢著有《畫訣》一書,“言近旨遠,精確不磨,初學(xué)最宜探討!边@是一本為初學(xué)山水畫者寫的基本技法的教材。他對畫樹、石、屋、橋、峰、泉、帆等等,均有闡述,一一指明繪畫程序,應(yīng)注意的地方以及易犯的手病。這此教學(xué)方法既切實而有科學(xué)性,至今仍有參考。借鑒價值。據(jù)查,在他之前,編過山水畫教材的只李長衡一人,《芥子園畫傳》增編的作者王概,則為龔賢的好友方文的外甥,也是龔賢的學(xué)生。
龔半千桃花扇
孔尚任的《桃花扇》,堪稱我國古代文學(xué)的瑰寶。《桃花扇》的主要情節(jié)之一,是寫明末的復(fù)社文人在南京秦淮河畔結(jié)社,以及他們反對“魏逆”余黨阮大鋮的活動。在《桃》劇的創(chuàng)作準備階段,孔尚任拜訪了一些明末遺民,象如皋的冒辟疆,南京的張瑤星,以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這些,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還有一個明末遺民、長期隱居南京清涼山的龔半千,對《桃》劇的創(chuàng)作也有重要影響,卻很少被人提及。
龔半千孔尚任
桃劇創(chuàng)作
龔半千活了70歲。從明末老資格的復(fù)社名流到清初的后起之秀(如孔尚任輩),到處都有他的知心朋友。他死于1689年,在他臨死的前幾年,即1686~1689年間,孔尚任借出差淮揚、疏浚黃河?诘臋C會,來到南京——揚州一帶收集《桃》劇的創(chuàng)作素材。此時,距《桃》劇中的歷史事件已有約半個世紀。孔尚任,在明亡前還是一個小孩子,而且又不是生活在南京一帶,當然對這些歷史事件并無親身體驗。他要想創(chuàng)作出《桃》劇這樣的巨著,并且想做到“實事實人,有憑有據(jù)”、“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即追求藝術(shù)細節(jié)上的真實,就必須盡量進行實地考察,拜訪僅存的幾個當事人。可以說,孔尚任此次淮揚之行,對《桃》劇的成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拜訪明末遺民中的當事人,汲取其“呻吟疾痛之聲”,又是此次淮揚之行的關(guān)鍵。
當時,明遺民中活著的當事人(指經(jīng)歷過復(fù)社活動的),已經(jīng)寥寥無幾,除了冒辟疆、張瑤星之外,恐怕首推龔半千了。龔早年直接參加了“東林(黨)眉目”范璽卿的秦淮結(jié)社活動,還與復(fù)社文人如方文等交往極深;明亡后,龔又堅決不肯仕清,長期隱居南京清涼山過窮困生活,在明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可以說,作為《桃》劇創(chuàng)作的“顧問”,龔半千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文學(xué)思想交流
1687年,龔半千參加了由孔尚任出面召集的“春江詩社”活動,地點在揚州秘園。參加活動的三十多人中,雖然多為江南遺民,但像龔半千這樣的年輩卻是少見的。因此,龔倍受孔的尊重?鬃髟娰淉彛小耙斑z自是古靈光,文采風流老更強”之句。龔還答應(yīng)為孔作畫《石門山圖》(石門山是孔的山東隱居地)。之后,孔尚任還到南京清涼山,專程拜訪隱居在那里的龔半千,兩人長時間地促膝交談,一直談到夕陽西下,告別時還依依不舍,“欲別仍把袖!薄版告嘎勄把,所嗟生最后”,半個世紀的滄桑變遷,顯然是他們的談話內(nèi)容,并且成了孔尚任“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素材:
例如,楊龍友這個人物,在《桃》劇中被刻劃得最為生動活脫,他善作畫,是個風雅的清客。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此人就曾是龔半千的畫友,早年,兩人曾在一起學(xué)畫。對楊龍友的性格軼事,龔半千是熟悉的;他無疑為孔尚任提供了這方面的素材。又如,復(fù)社的骨干人物之一方文(號嵞山),從年青到老死,一直是龔半千的摯友。當年,方文堅決反對阮大鋮,是復(fù)社著名的“留都防亂公揭”的署名者之一。他雖然未被寫進《桃》劇,但其獨特的激烈強硬的性格,在劇中同類型的人物中卻得到鮮明的體現(xiàn),可以說劇中有他的影子;而從龔半千為冒辟疆的歌伎紫云(后侍陳其年)所作的詩篇中,又依稀可見當年秦淮歌伎的風貌。
其他如明亡前秦淮結(jié)詩社的場面,在龔半千的《寄范璽卿社長》一詩中也有較詳細的描述。此詩寫當年參加這個詩社活動的達“百二十人”,不僅有文人士子,還有僧人歌伎,鼓樂喧天,場面頗大,“詞客錙銖不足數(shù),衣冠劍佩聯(lián)星虹”。龔半千將這些當年結(jié)社的細節(jié)提供給孔尚任,使其寫入《桃》劇中。
人們還注意到,龔半千的某些題畫詩,如寫南京戰(zhàn)亂后頹敗荒涼的文字,與《桃》劇中的同類描述十分相似。其實,除了題畫詩之外,還有他的《登眺傷心處》,也是如此:
登眺傷心處,臺城與石城。雄關(guān)迷虎踞,破寺入雞鳴。一夕金茄引,無邊秋草生,橐駝爾何物,驅(qū)入漢家營!
郭沫若同志稱此詩意境“滿望都是蒼涼”,“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痹娭械漠嬅妫覀冊凇短摇穭≈幸材芸吹。
情深意厚
龔半千與孔尚任的交誼非同尋常。龔半千病危前遭當?shù)睾罊M欺凌,曾寫信求救于孔尚任;孔回信答應(yīng)相救,未及行動,龔已病死。龔死后,家屬因貧困無法治喪,孔即為龔“經(jīng)理后事,撫其孤子,收其遺書,一時故老,皆感高義,泣下沾巾”。龔生前,孔贈龔一把團扇,并題詩,詩中有“艱難吾道稀,張琴成獨奏”之句?子X得以“獨奏”之說送人不吉利,正欲改,龔的死訊已到。孔痛感“獨奏”之說竟預(yù)先言中,遂將團扇焚于龔的靈柩前,以表哀思。其時,《桃花扇》尚未成書,不然,孔也可能將此書當作團扇一般,奉獻在他的“同道人”的靈柩前。一直到民國年間,還有人發(fā)現(xiàn)孔尚任的后裔持有龔半千當年贈給孔尚任的山水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