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8年從山東大學獲得計算機應用軟件專業(yè)的學士學位,1991年從南京大學獲得計算機軟件專業(yè)的碩士學位, 1998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獲得計算機軟件專業(yè)博士學位。
曾經在2001年5月至2002年4月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諾丁漢大學進修一年。
科研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算法設計與分析和形式化方法。
著述成果
論文:
1、A Formal Study of Syntactic Ambiguity in Chinese , Proc of? ICYCS’ 91, July,1991, Beijing。 第三作者。
2、漢語組合類型語法理論,中文信息學報,1991年第3期。第二作者。
3、關于解釋學習邏輯構架的一些擴充,計算機科學1991年第5期。第三作者。
4、面向機器理解的漢語語法理論初探,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1992年1? 第一作者。
5、漢語語義結構的一種表式方法,NCYCS’92。1992年10月,北京。第一作者。
6、算法分解結構的學習及其效用,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1992年第11期。第二作者。
7、形式語義學的實用化,程序設計語言研究與發(fā)展會議論文集1994年2月,南京。第一作者。
8、漢語理解的一個數(shù)學模型,ICCC’94,1994年7月,新加坡。第一作者。
9、關于軟件復用,計算機科學,1994年第4期。第三作者。
10、基于展開樹的與或圖搜索,理論計算機科學進展94,1994年10月,長沙。第一作者。
11、基于解釋的漢語機器理解模型,東北師大學報,1994年第12期。第一作者。
12、Some state space for AND/OR graph solving, Proc of? ICCC’95, 第一作者。
13、An Inductive Approach to Knowledge Acquisition for Expert Expert Systerms. PACES’95。
第二作者。
14、算法語言L的設計與形式規(guī)范,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1996年第4期。第一作者。
15、用XYZ/E語言描述和驗證硬件的行為,軟件學報,1996年第11期。第二作者。
16、The Design and Static Semantics of Algorithm Language L, ACM SIGPLAN Notices,1997(11). 第二作者。
17、顯式與或圖的一種新的貪心搜索算法,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1997年12期。第二作者。
18、算法語言L的指稱語義, 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1998年第3期。第一作者。
19、基于軌跡的程序語義之一:軌跡與語義對象,軟件學報,1998年第5期。第一作者。
20、HOOD方法與形式化技術的集成研究,計算機工程與科學,1999年第2期。第三作者。21、基于時跡的指稱語義方法,山東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第二作者
22、一種基于事務構件的ERP系統(tǒng)集成方法,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2001年第1期,第二作者
23、回溯算法的形式模型,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01年第9期,第一作者
教學情況
1. 可計算性理論 (本科)
2. 面向競賽的算法和數(shù)據(jù)結構(本科)
3. 計算理論基礎 (研究生)
4. 算法設計與分析(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