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賽和是潮劇“活五”的佼佼者,李賽和有一副金嗓子,開口聲如銅鐘、字正腔圓、感情充沛、甜美無比,他的高音激情昂揚;低處猶如行云流水,清雅柔婉,表現(xiàn)出人物的氣質(zhì),樹起了鮮明 的人物形象。他在《南冠草》中飾愛國詩人夏完淳,唱詞中,記得有一句“更可恨,可恨那班高官厚祿者,認賊作父喪盡天良……”的“恨”字,即下調(diào)唱到高音處,響徹云霄,氣壯山河,李賽和童伶時賣入老三正順香班受教于名師黃玉斗先生,結(jié)合自身的優(yōu)越條件,將裝飾音唱得極其美妙動,自成一格。他成功地塑造了《嫦娥奔月》中的逢蒙、《游龜山》中的田玉川、《南冠草》中的夏完淳、《烈女報夫仇》中的尚清和及《紅樓二尤》中的柳湘蓮等等。
都說高超的藝術造詣能“余音繞梁三日”,李賽和聲藝術的“余音”卻永遠存在人們的腦海中。他昔年在《鸚哥對唱》一劇中扮演鸚哥,模仿鳥鳴叫聲,在曲調(diào)中運用顫舌頭(花舌)技法演唱,聲情并茂,一聲長鳴,掌聲四起,獲得高度評價和贊賞,不知傾倒了多少觀眾。
演藝經(jīng)歷
李賽和12歲的時候賣身老三正順香班,此前他在新天彩紙影班,初學旦角,扮演《三娘擔火》的三娘,已見唱功。家里因當年葬爺爺高利貸了2擔粟,后來利滾利,竟?jié)L到25擔粟。1942年李賽和賣了28擔粟,還了債,家里僅剩3擔。后來家里常是靠賽和在維持。
入戲班不到一個月,李賽和就登臺演出了。李賽和是天生的戲胚子,聲音堅實,扮相也佳。戲班先生林先玉為他量身定做了一個角色——《蘇后復國》中的鸚哥,鸚哥一角,成功地利用了賽和的顫舌,歡悅的、急怒的、悲凄的……賽和的舌花堪稱一絕,他在劇中模仿鳥鳴叫,一聲既出,掌聲四起。他在表現(xiàn)鸚哥垂死時,鼻涕快流及地時又吸回去。據(jù)說這出戲是老三正所到之處的首演劇目,而且在鸚哥對唱一場,李賽和說最少得有10次掌聲以上,不然戲歇后就得挨先生打。
到處都有李賽和的戲迷,他們用各種方式表達了對賽和的心意。老人猶記得在汕頭大觀園戲院演出時,中午時分,整個戲班51個童伶排著隊由親丁前后看守著去上廁所,有戲迷就在那里候著,等及看到賽和,就非常滿足,然后趁機送點禮物。戲迷的禮物有時是一腿鵝肉,有時是一只豬腳,有時是幾個銀元,有時甚至是金戒指。老人說,陸續(xù)收到的金戒指有一小鐵罐,家里沒米的時候,母親就拿一只去換些米。
戲迷要見這些童伶是很難的,因為他們沒有人身自由,行動統(tǒng)一。但如果這個戲迷有權(quán)有勢的話,那戲班就只有通融。賽和被安排出去見這些特殊戲迷的時候,有親丁護送,在那里吃飯,回來的時候還有禮物。但童伶去見客的時候,并非衣著光鮮的,他仍然是那個長期不給洗澡,渾身長著虱子的戲仔。
為了限制這些孩子的發(fā)育,就嚴格限制他們洗澡;所以這些童伶身上長滿泥垢,有人說童伶身上有兩層皮,這種說法一點都不夸張。老人說,有一回自己偷偷洗了澡,結(jié)果那天晚上,他遭到蚊子和虱子的攻擊是前所未有的多。
李賽和發(fā)育慢,到19歲時才變聲。那時已經(jīng)臨近解放了。新中國成立后,戲改運動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潮劇的成年小生培養(yǎng)迫在眉睫,賽和于是成為成年小生之一,當時有個稱呼叫“大小生”。這期間他也出了不少作品,《拒父離婚》的李德武、《周不錯》的金錢、《烈女報夫仇》的尚清華、《游龜山》的田玉川、《孟姜女》的萬喜良、《南冠草》的夏完淳及《紅樓二尤》的柳湘蓮……
1957年后,賽和先后去了普寧潮劇團和潮陽潮劇團當導演、作曲,他參與作曲的的作品有《包公三勘蝴蝶夢》、《搖錢樹》等。
培養(yǎng)人才
李賽和在潮陽縣戲曲演員訓練班帶出了一批年輕演員,其中的林勇悅、鄭礎華、林麗麗在潮劇界有不俗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