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趙三元,字嘉莊,號若谷,三元乃官名。原湘鄉(xiāng)縣中里32都(今雙峰縣鎖石鎮(zhèn)群力村)人 。
人物生平
趙三元出生時,家里珍藏的一壇米酒已變成了紅色,而三元頭頂上有紅頭發(fā)幾十根往上指。稍大,其口角上門牙旁出。三元從小愛好武藝,力氣過人,又敏捷善跑,好打抱不平,敢與豪強抗爭,所以鄉(xiāng)人都敬畏他。清咸豐元年(1851年),趙三元年近23歲,在為人當牛耕田,有個看相的路過,左顧右盼地對趙三元看了個夠,并對他說:如果說富貴,要天下有變,那時拾功名如草芥,何必傴僂拮據(jù)當牛馬使,應當沖鋒陷陣為國出力。
咸豐二年(1852年)十月,洪秀全帶領的太平天國起義軍打到湖南,羅澤南在衡陽招募士兵,趙三元思索良久,背著幾升米趕去應征。羅澤南見他相貌不凡,感到驚奇,要他試以弓矢鳥槍,并告訴他陸營兵訓練舊規(guī),趙三元侃侃而談:箭與槍,貴在用于殺敵,不必拘泥于成法,按成法而不中,又有什么用呢?羅澤南點頭稱是。趙三元得到羅澤南的器重和鼓勵,三發(fā)三中,因名之為三元。趙三元字嘉莊,因羅澤南叫他三元,以后將士及鄉(xiāng)鄰,只知有三元,不知有嘉莊。羅澤南看他生有異相,槍法準確,技術純熟,授他為先鋒前營哨長。
咸豐三年(1853年),衡山、酃縣有土匪,趙三元帶兵平了亂,賞給六品軍功。十一月郴州有土匪侵犯永興,會討平亂,賞給外委。
咸豐四年(1854年)七月,羅澤南率軍破太平軍于九塘嶺,趙三元帶隊沖鋒在前,“勇遂冠軍”。閏七月,羅澤南討伐太平軍的石壘,而軍中只有守衛(wèi)的萬余人,太平軍率二萬余來迎,趙三元大聲疾呼,首先沖出陣地,乘暴風雨焚燒太平軍十三壘,清朝賞藍翎把總加千總銜。
咸豐五年(1855年)七月趙三元勇克義甯州,賞加參將。
咸豐六年十一月,趙三元帶二旗馬隊,參與攻克武昌之役并捷足先登又攻克黃州,以功加副將銜。
咸豐七年(1857年),曾國藩調趙三元赴江西,隸屬曾國荃軍。以前曾國荃來羅澤南營相會,羅澤南說:趙三元有勇有謀,可寄予重任。六月招到吉字后營,會曾國荃于吉水,大破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四十萬人于三曲灘。九年太平軍圍困寶慶,曾國荃調趙三元赴鄂,同李勇毅去增援,八月解了圍,九月又入江西,會曾國荃部,分剿巴河各處城邑,兵臨安慶。咸豐十年進圍安慶,屢破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于菱湖的南北岸。安慶是處于長江之濱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太平天國的首府天京(南京)的重要屏障,湘軍要進軍天京,必須要把安慶攻下,而一旦安慶被攻下,天京的形勢將非常危急,因此,太平天國一直派重兵對安慶進行防守。咸豐十年閏三月,曾國荃帶領著一萬多名湘軍,開始準備進攻安慶,趙三元帶湘恒左、右兩營參戰(zhàn)。咸豐十一年八月,圍困近一年來的安慶城在湘軍的猛烈攻擊下終于失守了,趙三元率先從北門攻破了城,賞給精勇巴圖魯名號,加總兵銜,旋即率所部克池州,九月克泥漢口神塘河,進軍無為洲,大軍到處所向披靡。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進攻安徽巢縣含山等處,攻克濡須口,當時太平天國屯軍東西梁山,以扼長江水險。西梁山古稱天險,太平軍把它當作金陵的門戶,想不到湘軍趙三元乘著大霧,未用多少兵力就攻下了西梁山,曾國荃攻克東梁山,又攻克太平府及蕪湖。五月趙三元部攻克金柱關進取三義河,斷金陵上游,截取了糧道。同治二年四月,乘雨花臺守城的太平軍因幾個月未作戰(zhàn)有所懈怠時,趙三元以本部六千人連夜襲擊雨花臺,并攻克雨花臺。九月,趙三元率馬步七營到秣陵關,中和橋一戰(zhàn),攻克聚寶門外七十多個石壘,金陵的長圍,大獲全勝,皇上特旨嘉獎:鑒于趙三元公事勤奮,謹慎,勛勞卓著,仍留幫辦金陵陸師軍務,以恢復疆土云云,并賞加頭品頂戴,題奏提督軍機處記名。
清同治三年(1864年),金陵攻克,曾國藩遣散湘軍,趙三元返鄉(xiāng)。七年捻軍侵犯湖北邊境,皇上旨令趙三元復出。趙以親老推辭不就職。不久奉旨復職。十年春,諭旨飭赴貴州總兵,趙三元以父喪守孝領免。光緒十年,法國入侵,趙三元在房里來回倉惶,憤不自安,冬奉檄幫辦兩江海防營務處統(tǒng)領,督標防軍十六營,駐扎吳淞口。十一年,法國船只在海上游弋,來回窺探,準備大舉向我內地進攻,而原先那位辦防營的主要頭目驚惶失措,連忙帶著家眷搬離上海,硬把責任交給趙三元。時所屬營官都秉承清政府的意旨“斷不可輕易言戰(zhàn)”,根本不談軍備。在這緊要關頭,三元撥掉旁出門牙,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說:“敵已至境,軍不設備,是無將也”,于是他號令全軍,加強崗哨巡邏,嚴守要塞港口,“建旗設鼓,嚴陣以待”,士氣因而大振。不料一個姓曹的淮軍軍官,因不屬三元統(tǒng)率,便勾結法軍,送來重金,想買通三元松弛軍備。三元當面義正詞嚴的斥退了。但等到作戰(zhàn)令下時,曹不聽命,三元立即將曹叫來斥責一頓,并強行調動他的戰(zhàn)艦守住隘口。當法艦進港時,以為可以長驅直入。但一進港口,三元命令萬炮齊發(fā),立時擊毀法軍戰(zhàn)艦,其余的狼奔豸突,倉皇敗退。此后一段較長時間里,敵軍不敢窺視上海。
不久,清政府卻和法國訂立了屈辱的和約,而趙三元也因此遭到排斥,兵權被解除了,回鄉(xiāng)家居多年。但仍念念不忘國家安全,關心時局,曾感嘆地對人說:“江南是我出生入死、長期作戰(zhàn)的地方,如今我在夢里也常常想念那里的山川城郭。國難當頭,我怎能袖手旁觀?”晚年,他又外出奔波在長江流域,想有所作為,為國效勞,但清政府已不信任他了,終于在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九月,客死于南京官邸,享年六十四歲。
趙三元的父親名巨源,母親舒氏,祖以松,曾祖明揚,均以趙三元的功勞誥封建威將軍。夫人劉氏誥封一品夫人。
趙三元的第七個兒子叫趙任芝,早年卒業(yè)于江蘇將弁學堂,光緒末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反滿活動,參加過武昌起義。繼而又在反張勛復辟活動中,率領聯(lián)軍夾攻雨花臺,在戰(zhàn)斗中立了功,不久奉聯(lián)軍總司令徐維楨令,擔任南京各營總聯(lián)絡員。他勇敢善戰(zhàn),有乃父遺風。一次,通過他的周密偵察,掌握了叛兵陣地的炮彈機密,呈報上司,立了一次大功。接著受當時陸軍總長領導,擔任江蘇要塞總臺長,并授予陸軍炮兵上校軍銜,駐扎焦山多年。孫中山逝世后,他辭去本兼各職,告歸故里。
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他在地方曾辦了一些有益的事,如育嬰、辦學、修橋梁等,在地方頗有聲望。
趙三元提督的老家,就是現(xiàn)在雙峰縣鎖石鎮(zhèn)的群力村,子孫上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