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秦金鑒:(浙江會稽秦氏獨樹支第14世)生于嘉慶12年丁卯(1807.3.4),卒于同治4年乙丑(1865.7.28),享年59歲。原名如梓,又名際昌,字厚齋,號友芝。
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寄籍順天宛平縣,道光14年(1834年)甲午科舉人,18年(1838年)考取覺羅官學(xué)教習(xí),20年(1840年)庚子科進士,出任山東高密知縣(21年3月到任),23年、24年兩次出任鄉(xiāng)試同考官,以捐修城垣議敘,賞加知州銜;26年父(溥)逝丁艱,28年母(俞氏)逝丁憂,;28年在江蘇捐輸米石,奉旨以知府銜用,30年遵例報捐南河經(jīng)費。咸豐元年(1851年)闕滿奏準(zhǔn)歸捐輸班前,2年選授福建建寧府知府;3年福建匪徒滋事,兩次在藩庫捐輸軍餉,5年2月奏準(zhǔn)以道員在任候選;7年(1857年)3月奉調(diào)護送琉球(臺灣)貢使入朝,獲賜蟒袍,同年7月調(diào)任福州知府;8年署福建鹽道,粵匪陷閩,籌調(diào)軍糧敘功,加監(jiān)運司銜,賞戴孔雀翎;9年10月授興泉永道御史;10年4月調(diào)署糧道;11年6月又調(diào)署按察使司。時朝廷詔舉賢才,首選記名軍機處會制府督師,援浙以廈門賦稅總匯檄公,督理浙餉遂赴任;又因任職福建鹽道期間的一件商虧案,以失察之嫌受到牽連,改官江蘇候補道臺,查清該案與其無關(guān)后復(fù)任原職;未及赴京覲職,適逢會越郡大水,東西兩江塘決,山陰、會稽、蕭山三邑成巨浸,奏請免新賦,并借帑十萬興修江塘,以勞卒,詔贈太常寺卿,授通議大夫加三級,晉榮祿大夫,賜祭葬、祔祀杭州忠義祠,當(dāng)朝重臣馮桂芬為其撰寫了神道碑,時年已是同治4年(1865年)矣。
秦金鑒于咸豐初年首修了獨樹支《秦氏家譜》,為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其父名溥,字可庭,號濟川,別號蓮舫,山西太原典史;其兄際隆,原名如柏,字友松,號小舫,仕至山東東昌府知府;其子名曾熙,字鏡珊,號筱芝,江蘇高淳、甘泉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