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考中進士。清順治初年被經(jīng)巡撫方大猷舉薦為禮部主事,又遷郎中,考選云南道御史。上疏言治平、戡亂之策,建議廣開言路,分辨忠佞,名聲大振。
為官生涯
順治三年(1646年),巡查河?xùn)|鹽務(wù),復(fù)安撫宣大(今河北宣化、山西大同一帶)兼學(xué)政,六年(1649年)又督學(xué)順天(今北京),所到之處,持正自律,大張風(fēng)紀(jì)。
順治十年(1653年)任太仆寺少卿,十一年(1654年)任左右通政、太常寺卿,十二年(1655年)任通政使、工部左右侍郎,督乾修清宮。
竣工后順治十三年(1656年)晉升工部尚書,十四年(1657年)調(diào)管吏部左侍郎事,加一級。
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京闈弊發(fā),奉命覆試南北兩闈鄉(xiāng)試,皆秉公評判。
順治十五年(1658年)以母病乞歸,奉養(yǎng)十余年,潛心研究程朱理學(xué),不經(jīng)營家產(chǎn)。康熙七年(1668年)卒,葬平陰縣永寧鄉(xiāng)(今東阿縣朱海子)。
思想著作
曾多次上書朝廷,談?wù)撝卫韲业拇笳结,主張治理國家要法與禮并存,五刑與八議共施,文武并用。著有《奏疏》、《知年初集》、《蘧未庵集》等。
順治十年正月掌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朱鼎延上《請襄泰交盛治疏》:
自古帝王致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邇來災(zāi)異迭見、水旱頻仍。民窮財盡、尤不可不深憂而熟計者。如黃屋細(xì)旃、所以壯皇居也。而民乃有棲身無所、風(fēng)雨不蔽者。愿皇上居深宮而念民流離之苦。珍羞肥甘、所以適口也。而民乃有半菽不飽、枵腹堪憐者。愿皇上一舉箸而思民供納之艱。貂裘錦繡、所以適體也。而民乃有百結(jié)而嗟無衣者。愿皇上一服御而念民捉襟露肘、冒凍號寒之況。又有請者。滿官左右御前、時領(lǐng)圣諭。祈自茲以后。俾漢臣亦得隨班啟奏。皇上臨御之暇。詢民生利病、商政事得失。于泰交盛治、未必?zé)o小補也。(摘自《清實錄——順治朝實錄8》)
徐世昌所編清詩匯《晚晴簃詩匯》中收錄其一詩《初秋登樓》:
東來岱色入蒼茫,望里煙嵐接太行。
遠(yuǎn)浦平沙棲雁鶩,高原落日下牛羊。
庾公月底躭清興,王粲樓頭憶故鄉(xiāng)。
況是滿城碪杵急,風(fēng)凄萬戶客愁長。
后裔名人
朱學(xué)篤,字祜堂,號實甫。聊城縣人。朱鼎延第七世孫。1859年(咸豐九年)中第二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60年(咸豐十年) 授編修。同年,加翰林院侍讀銜。1862年(同治元年) 充國史館協(xié)修、纂修,實錄館協(xié)修、纂修。1864年(同治三年)補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1865年(同治四年)充任會試同考官。1866年(同治五年)轉(zhuǎn)掌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1867 年(同治六年) 任甘肅寧夏府知府。1869年(同治八年)開缺以道員選用。1874年(同治十三年) 受命督修黃河工程并加鹽運使銜。朱學(xué)篤自幼沉靜果決,志向堅定。步入仕途后,風(fēng)節(jié)自勵,遇事敢言,同僚中有瀆職不法者,上疏奏劾毫無顧忌。
朱鼎延家族后裔現(xiàn)居住于山東省平陰縣、肥城市、東平縣、聊城市東阿縣、臨清、茌平、夏津、高唐等地,字輩派語為:
芳鼎(運)景輝(作),
續(xù)光衍慶,學(xué)正名成,世傳忠厚,良法永行;
盛家樹德,立本培元,茂昭宜訓(xùn),宗嗣長繁;
寧靜致遠(yuǎn),仁才華章,崇善和展,韶澤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