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熹,藺侯。 藺,索隱志屬西河,在今山西柳林 孟門。
代恭王(一作代共王) 劉登五子、代孝王 劉參孫子、漢文帝 劉恒曾孫。孝武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正月壬戌,侯劉熹元年。后裔未詳。
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巡視河?xùn)|各 郡縣與黃河各縣,頒詔書封 代恭王子 劉熹為藺侯,駐地即今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 孟門鎮(zhèn)。
據(jù) 陳壽《三國志》說,吳人 程秉、 薛綜、蜀人 許慈都曾從熙問學(xué)。著有《釋名》和《孟子注》,其中《釋名》是我國重要的訓(xùn)詁著作,在后代有很大影響!度龂尽 吳書·韋曜傳》記載,韋曜(即 韋昭,晉人避 司馬昭諱,改作曜)在 獄中上書稱:“又見 劉熙所作《釋名》,信多佳者! 韋昭入獄在 孫皓鳳凰二年(273年),據(jù)此可知,其書在吳末已廣為流傳,為學(xué)者所重視。 韋昭還提到,他見 劉熙《釋名》內(nèi)容時有得失,所談爵位之事,亦不免或誤,于是作《官職訓(xùn)》和《辯釋名》各一卷,為劉熙糾謬補(bǔ)缺。后來北齊 顏之推在他的《顏氏家訓(xùn)·音辭》中也提到 劉熙的《釋名》,他說:
夫 九州之人,言語不同,生民以來,固 常然矣。自《春秋》標(biāo)齊言之傳,《離騷》目楚詞之經(jīng),此蓋其較明之初也。后有揚雄者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逮 鄭玄注六經(jīng),高誘解《呂覽》、《淮南》,許慎造《說文》,劉熹制《釋名》,始有譬況假借,以證音字耳!边@里明確地指出了《釋名》這部書“譬況假借,以證音字”的特點。
著作
《釋名》是一部從語言聲音的角度來推求字義由來的著作,它就音以說明事物得以如此稱名的緣由,并注意到當(dāng)時的語音與古音的異同,對后代訓(xùn)詁學(xué)因聲求義的影響很大,同時也是研究漢語語源學(xué)的要典。其體例仿照《爾雅》。 劉熙在自序中說:“熙以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來,迄于近代,或典禮所制,或出自民庶,名號雅俗,各方多殊!蛎趯,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 邦國、都鄙、車服、喪紀(jì),下及民庶應(yīng)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凡二十七篇。”這段話說明了他編這部書目的在于探討各種名稱得名的由來,書名就表現(xiàn)了他的旨趣。今本《釋名》將27篇分為8卷,所釋為天、地、山、水、丘、道、 州國、形體、姿容、長幼、親屬、言語、飲食、采帛、首飾、衣服、宮室、床帳、書契、典藝、用器、樂器、兵、車、船、疾病、喪制。這代表了 劉熙對語詞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種分類。
《釋名》解釋事物的名稱,完全從聲音上去探索,它要考求語詞音義之間的關(guān)系,說出事物所以如此稱名的緣由。如:“日,實也”,“月,闕也”,這本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但《釋名》卻要說出道理來,作了進(jìn)一步的解釋!叭,實也,光明盛實也 ”;“月,闕也,滿則[復(fù)]闕也”其它如:“冬,終也,物終成也”;“彗星,光梢似彗也”;“身,伸也,可屈身也”;“脊,積也,積續(xù)骨節(jié)終上下也”等等。諸如此類,都是以音求義,在訓(xùn)詁學(xué)上稱之為聲訓(xùn),亦稱音訓(xùn)!夺屆肪鸵粢哉f明事物如此稱名的緣由,有些道理,如在《釋水》中對“澮”字的注解是:“ 澮,注溝曰澮。澮,會也;小溝之所聚會也!鼻八淖质墙忉屧~義的。下文以“澮”的聲旁“會”字說明“澮”字得名的由來;這是以聲近的字來推究造這個“澮” 字的緣故的。又“淪”字的注解說:“淪,水小波曰淪。淪,倫也;小文相次有倫理也”。這是以“倫”釋“淪”,又是用同音字來探求詞源的。這兩條都解釋得很自然,有道理。但《釋名》的不少解釋出于主觀臆斷,穿鑿附會,沒有實際的根據(jù),也并非是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探索而得出來的,因而缺乏科學(xué)性!夺屆冯m有明顯的缺陷,但這部書卻是我國音訓(xùn)詞典的先河,對后代雙聲疊韻的詞書的編撰,有不小的影響,在古漢語研究方面,也頗有用處。首先是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漢代的語音和方言;其次是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書中的詞義和事物。另外,它也啟發(fā)我們從語音方面去理解詞義和探索義近的形聲字之間的關(guān)系。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就有這樣具有語源性質(zhì)的書,這是很可貴的。其所以能流傳至今而沒有亡佚,既與人們想追尋語源的心理有關(guān)系,也與它在語源學(xué)上的地位和影響有關(guān)系。
《釋名》的傳本只有明代的覆 宋本,缺誤甚多。清代 畢沅作《釋名疏證》,糾正了其中的不少訛誤,有樸塵之功;清末 王先謙又作《釋名疏證補(bǔ)》,這是一部集解性的書,已包括畢沅的《釋名疏證》在內(nèi),又吸收了同時代人的成果,續(xù)有補(bǔ)正,可稱善本,最便于研讀。
劉熙的《孟子注》,今已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