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經(jīng)歷
25歲時,琪拉·穆拉托娃于蘇聯(lián)國家電影學院(VGIK)導演系畢業(yè)后,進入敖德薩電影制片廠工作。由于其特立獨行的電影風格總是與當局所要求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相去甚遠,自1967年的處女作《萍水相逢》( Brief Encounters)開始,她便經(jīng)常要被迫面對作品拍完后無法上映的不幸。上世紀八十年代,戈爾巴喬夫當政時期,蘇聯(lián)電影創(chuàng)作的自由度相對提高,但穆拉托娃卻依然難以獲得當局認可,導致其1989年的作品《衰弱癥》(The Asthenic Syndrome)仍被禁止公映,數(shù)月之后方才解除禁令——而這也令她成為戈爾巴喬夫治下唯一有作品被禁映的蘇聯(lián)導演。
好在也是在這一時期,穆拉托娃的作品終于能走出國門,獲得歐洲電影同仁的高度肯定。1990年的第40屆柏林電影節(jié)上,《衰弱癥》獲得評委會特別獎(銀熊獎)。時至今日,這部作品仍舊是其海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用美國著名影評人喬納森·羅森鮑姆(Jonathan Rosenbaum)的話來說:“觀看該片的過程,或許會將你逼瘋——毫無疑問,導演確實是故意如此——但只要看了,這輩子你都忘不了這部電影。”不拘一格的黑白攝影或彩色畫面,極簡主義的故事劇情,看似荒誕的少數(shù)幾句對白的反復重述,以跳切手法為標志的非傳統(tǒng)剪輯風格,夸張激進的演員表演風格,以上這些特色貫穿了穆拉托娃多部作品。難怪羅森鮑姆會略有武斷地感慨:“很難想象前蘇聯(lián)時期還有哪位導演比穆拉托娃更出格的了!同時,自從1988年蘇聯(lián)電影界最高榮譽“尼卡獎”(Nika Awards)誕生以后,穆拉托娃也不斷獲得本國電影同儕的肯定。她先后獲得八次“尼卡獎”提名,并贏得其中五次。其中包括1994年的《狂熱》(Passions)和2004年的《調(diào)音師》(The Tuner)令她兩度獲得最佳導演獎。
人物去世
2018年6月6日,琪拉·穆拉托娃病逝于敖德薩市,享年83歲。
個人生活
穆拉托娃在1960年代與敖德薩電影廠的同事亞歷山大·穆拉托夫(Aleksandr Muratov)結(jié)婚,因此改姓穆拉托娃。兩人育有一女,但最終以分手告終。離婚后,穆拉托娃保留了前夫的姓氏,即便后來又與比她小22歲的畫家葉夫根尼·格魯本科(Yevgeni Golubenko,他也是穆拉托娃多部作品的美術(shù)指導)結(jié)婚,也未再改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