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河流崇拜,在我國起源很早,但同山岳崇拜一樣,地方性很強(qiáng),并無統(tǒng)一的河神或水神。長江(古稱揚(yáng)子江)黃河、淮河、濟(jì)水四大獨(dú)流入海的河川神,在民間信仰中是河川神的代表、《爾雅?釋為》:“江、河、淮、濟(jì)為四讀。四讀者,發(fā)源注海者也。”漢應(yīng)創(chuàng)《風(fēng)俗通?山澤》說:“《尚書大傳》、《禮三正記》也云:江、河、淮、濟(jì)為四讀。讀者,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法、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貢也,珍物可貢獻(xiàn)也。河者,播也,播為九流,出龍圖也;凑撸,均其務(wù)也。濟(jì)者,齊,齊共度量也!敝凶x信仰最早可能與自然崇拜有關(guān),讀神的主要職能為興云降雨,但后來逐漸社會和人神話。據(jù)說自周開始,就以四讀作為河的代表由天子祭掃。機(jī)記?王制》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該視諸侯。”《漢書?武帝紀(jì)》:(建元元年)沼曰:“河海潤千里。其令調(diào)官修山之把!睗h宣帝時,正式以四讀神作為河川代表列入國家把典,設(shè)立專門的祭把制度。《漢書?郊把志下》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門年),“制詔太常:u2018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閉焉無調(diào)。其令詞官以禮為歲事,以四時把江海洛水,祈為天下車年后。u2019自是五岳,四澳皆有常禮,”唐代天定六載(747年),“河讀封靈源公,濟(jì)讀封清源公,江濱封廣源公,淮濱封長源公,《舊唐書?禮儀志四》)。宋仁親康定元年(1040年),“詔封江瀆為廣源王,河瀆為顯圣靈源王,淮瀆為長源王,濟(jì)瀆為清源王”。(《宋史?禮志八》)。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江瀆為廣源順濟(jì)王,河瀆靈源弘濟(jì)王,淮瀆長源博濟(jì)王,濟(jì)該清源善濟(jì)王”。(《元史?祭祖志五》)。明代“并去前代所封名號”,分別稱東讀大淮之神,南演大江之神,西讀大河之神,北讀大濟(jì)之神,崇奉依舊。
一、江神
長江之神,有地方性的長江之神和整體性的長江之神之分,對長江的崇拜,開始是自發(fā)性的,因而也是地方性的,大一統(tǒng)的國家形成后,國家祭掃江神,才有整體意義上的江神。《史記?封禪書》言秦共天下后,江水桐蜀《正義》引《括地志》云:“江該詞在益州成都縣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飼蜀。”即在蜀地祭詞象征整條長江的神靈。
人們歷來信仰地方性的江神,長江的某一段,由某江神主之,這樣的地方性江神同樣受到皇帝所封的爵號和所賜的廟額,有的地方性江神,并沒有江神之稱,他只管轄著長江某一段的風(fēng)雨波浪。奇相
江神之一,《廣雅》云:“江神謂之奇相”有關(guān)奇相的記載:《茶香室四鈔》卷二十:“宋。張?zhí)朴ⅰ妒駢坭弧吩疲簳r大霖雨,禱于奇相之祠。唐英按右史,震蒙氏之女竊黃帝玄珠,沈江而死,化為此神,今江瀆廟是也。
《鑄鼎余聞》卷二:《軒轅黃帝傳》云:蒙氏女奇相,女竊其元珠,沈海去為神,上應(yīng)鎮(zhèn)宿旁及牛宿。郭噗《江賦》曰:奇相得道而宅神,即今江濱廟是也。
《正義》:《括地志》云:“江該詞在益州成都縣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詞蜀。”
《華陽國志》云:“蜀守李冰于彩門解立江神詞三所!
江瀆之神,唐封廣源公,宋封廣源王,元封廣源順濟(jì)王。
湘君 湘夫人
江神之一,其所管轄地只是湘江。
《史記?封禪書》人江水,祠蜀。(《索隱》!督洝吩疲骸暗叟,卒為江神!保
《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 淵。郭噗注。天帝之二女而處江為神也。汪紱注:帝之二女,謂堯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傳謂舜南巡,崩于蒼梧,二妃奔赴哭之,隕于湘江,遂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稱湘君,湘夫人是也。
屈原
《月令廣義?歲令一》: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江濱,楚屈原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號“廣源順濟(jì)王”。
二、河神
河神即黃河水神,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河流神,殷王朝建立以后,對河神的祭祀極為重視,建立河神廟,春秋戰(zhàn)國時地方性的河流崇拜十分活躍。《史記?封禪書》:及秦共天下,令調(diào)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河,調(diào)臨晉。州日唐書?禮儀志四》:(唐玄宗天寶六載)河讀封靈源公!端沃?禮志八》:仁宗康定元年,沼封河讀為顯圣靈源王!对?順帝紀(jì)》:至正十一年加封河讀神號靈源神佑宏濟(jì)王。
河神的統(tǒng)一稱呼叫河伯,即常說的河伯;河伯名馮夷(或作冰夷,無夷),始見于《莊子》、《楚辭》、《山海經(jīng)等》。又《文選》李善注以川后為河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以禹強(qiáng)為河伯。
《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河姓公名子,夫人姓馮名夷君。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上古圣賢處所記曰:“馮夷者,弘農(nóng)華陽人也,在廢關(guān)提道里住,服八石,得水仙,為河伯。
《神異經(jīng)?西荒經(jīng)》: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馬,朱鬣白衣玄冠;從十子童子,馳馬西海水上,如飛如風(fēng),名日河伯使者。
《真靈位業(yè)圖》:太清右位,河伯(是得道之人所補(bǔ))《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四:河伯人面,乘兩龍,一日冰夷,一日馮夷,又回人面魚身!督饏T》言,一名馮循(一作修);《河圖》言,姓品名夷;《穆天子傳》言無夷;《淮南子》言馮遲;《圣賢記》言,服八石,得水仙,《抱樸子》曰,八月上庚日溺河。
《歷代神仙通鑒》卷二;冰夷一名馮夷,人面蛇身,控鄉(xiāng)提首人,嘗入華陰服入石,得凌波泛水之道。北居陽汗陵門之山,與蜚廉互相講術(shù)。初探從極之淵,深入三面仍,師玄冥大人學(xué)混沌之法。起而見有神鳥吸水灑空,施化為雨水。冰夷及置食水濱,時時招引,習(xí)熟為伴,可置懷袖,名曰商羊,是烏生于有巢氏,特采雨露之精,能大能小,吸則勃?煽荩﹦t高原可沒。(按:助量尤與黃帝作戰(zhàn)。)
《歷代神仙通鑒》卷一五:黃河、澄清尊神河伯。
其外河神還有河候。
《真靈位業(yè)圖》:太清右位:河候。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七引《滑縣志》河候調(diào)在縣南一里。漢東郡河決,太守三尊以身填之,水乃卻。及卒,民為立河候詞把之。
地方性的河神還有河陰圣后
《續(xù)文獻(xiàn)通考?群把考》三: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正月,加鄭州河陰縣黃河神號田昭應(yīng)順濟(jì)圣后,賜廟額靈德善利。尚書省奏言:鄭州河陰縣圣后廟,前代河水為患,屢禱有應(yīng),嘗加封號,廟額。今因禱祈,河遂安流,乞加褒贈。帝從其清,特加號賜額,歲委本縣長官春秋致祭。
河神陳平
《月令廣義?歲令一》:河神即漢相國陳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河讀,漢陳平也。唐始封二字公,來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號“靈源弘濟(jì)王”。
河神泰逢氏
《歷代神仙通鑒》卷一:時有泰逢氏居于和山,是山曲回五重,實(shí)惟河之九都。泰逢好游,出駕文馬,出入有光,能動天地之氣,致興云雨。民稱之曰吉神,一曰沒為河神。
金龍四大王
《清朝文獻(xiàn)通考?群把考》二:順治三年敕封顯佑通濟(jì)之神。臣等謹(jǐn)案:《會典》載;神謝姓名緒,浙人,行四,讀書金龍山。明景泰間建廟沙灣。蓋崇把已久。至是加封。廟祖宿遷,從河臣清也。
三、淮神
淮水之神有二。一是上古神話傳說中的淮水之神,一是秦漢之后作為準(zhǔn)水象征而受人祭掃的神靈。
上古神話傳說中的淮水之神,叫無支祁!痘搓栍洝钒础豆旁雷x經(jīng)》云:禹治水,三至桐柏山,乃獲渦水神名無支祁,喜應(yīng)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限之遠(yuǎn)近,形若獼猴鼻高額,青驅(qū)白首,金月雪牙,頭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掉,疾奔輕利,若倏忽之間,人觀之不可久。禹授之童律,童律不能制;授之鳥木田,烏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能制,頸鷂牌相,于是木扭水靈,火躍石怪,鼻穿金鈴,徒淮泅陰,攪龜山之足,準(zhǔn)水乃安流注于海。
秦將淮河列入祀典,《史記?封禪書》:及秦并天下,令詞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晴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濟(jì)、曰淮!稘h書?郊把志下》:難于平氏,濟(jì)于臨邑界中,皆使者持節(jié)侍調(diào)!惰T鼎余聞》卷二:《太平衰字記》十六:河南道泅州淮渦神在龜山之下。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淮瀆,唐裴說也,唐始封二字公, 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號“長源廣濟(jì)王”。
四、濟(jì)神
濟(jì)水稱為濟(jì)讀,濟(jì)水之神也是秦代列入祀典的。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濟(jì)讀,楚伍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來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號“清源漢濟(jì)王”!豆沤駡D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七:《酉陽雜俎》:平原縣西十里,舊有社林。南燕太上末,有邵敬伯者,家于長白山,有人寄敬伯一函,書言:“我吳江使也。令我通向于濟(jì)伯。今須過長白,幸君為通之!蹦私叹床,但于杜林中取杜葉,投之于水,當(dāng)有人出。敬伯從之,恍他見人引出。敬伯懼水,其人令敬伯閉目,似入水中;砣粚m殿宏麗,見一翁年八九十,坐于精床,發(fā)函開書曰:“裕興超滅!笔绦l(wèi)者皆圓,具甲胄。敬伯辭出,以一刀子贈敬伯曰:“好去,但持此刀,當(dāng)無水厄矣!本床觯至杜林中,如夢覺而衣裳初無沾濕。果其年來武帝滅燕。敬伯三年居兩河間,夜中忽大水,舉村皆沒。唯敬伯坐一榻床,至?xí)灾模抡咧,乃是一大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