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徐文璧祖籍南直隸鳳陽縣(今安徽省鳳陽市),是明初開國名將、中山王徐達的八世孫。他的七世祖徐增壽在建文帝時因通燕被殺,明成祖即位后,命徐增壽的子孫世代襲封定國公爵位。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徐文璧以“應襲”勛衛(wèi)兼領(lǐng)紅盔將軍侍衛(wèi)。
隆慶二年(1568年)三月,徐文璧襲封成為第七代定國公,食祿二千五百石。
徐氏在當時擁有大量莊田。據(jù)隆慶二年十二月(1569年1月)的調(diào)查,徐文璧當時擁有良田五百余頃,在“勛戚傅派五世”者中僅次成國公朱希忠(一千三百余頃)。
隆慶五年(1571年),宣大總督王崇古“議通貢市,休息邊民”,條陳封貢八事,上奏朝廷。明穆宗命廷議此事,徐文璧與吏部左侍郎張四維等二十二人同意俺答封貢。史稱明蒙停戰(zhàn)后,“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zhèn),數(shù)千里軍民樂業(yè),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
萬歷年間,徐文璧掌后軍都督府事。他為人小心謹畏,因而受明神宗親信,屢次代神宗郊天,累加至太師兼太子太傅。
徐文璧曾上書請求及早建儲,又奏請罷去礦稅,釋放被逮捕的官員。
萬歷三十年(1602年)正月,神宗特賜徐文壁的父祖三代誥命。六月,徐文璧去世,襲爵定國公共三十五年。七月,神宗下詔賜其“祭十六壇,給全葬”。九月,追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師兼太子太傅。后賜謚號“康惠”(明《謚法》稱:溫良好樂曰康,施勤無私曰惠)。
主要影響
徐文壁在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年)的廷議中支持與蒙古議和,達成俺答封貢。明神宗時,久為“班首重臣”,屢次代其郊天。又疏請建儲、罷礦稅及釋放被逮官員。
歷史評價
萬象春:定國公徐文璧班首重臣,嗣爵久,故亦蒙殊典(乘輿)。(《明史》引)
馮琦:爾具官某,紹休前緒,綰綬戎樞。當天下無事,韜鈐無所用。惟是斤斤遵禮度、奉朝請以端恪,謙退自持。劍佩成行,惟汝首列。圭璧在設(shè),惟汝肅將。念爾為勛臣,首事朕久長,特賜爾命,不著為令甲。(《定國公徐文璧誥命》)
人際關(guān)系
親屬
輩分 | 關(guān)系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八世祖 | 徐達 |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封魏國公。死后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配享太廟。 |
七世祖 | 徐增壽 | 建文帝時因通燕被殺。明成祖時累贈定國公,謚號“忠愍”。 | |
祖父 | 徐光祚 | 明孝宗時襲爵為第五代定國公,官至中軍都督府掌府事、太師兼太子太師。死后謚號“榮僖”。 | |
父親 | 徐延德 | 明世宗時襲爵為第六代定國公,官至中軍都督府掌府事。 | |
—— | 妻子 | 王氏 | —— |
子輩 | 兒子 | 徐廷輔 | 官至勛衛(wèi)兼領(lǐng)紅盔將軍侍衛(wèi)。病逝于徐文璧之前,追贈定國公。 |
孫輩 | 孫子 | 徐希臯 | 明神宗時襲爵為第八代定國公。為后軍都督府帶俸。 |
表格參考資料:
公爵世系
徐文璧的七世祖徐增壽在建文帝時因通燕被殺,明成祖時被追封為定國公,子孫世代傳襲,成為嘉靖(1522年-1566年)年間以后僅存的五公爵之一。定國公共歷九世九代,至明亡而絕。
第一代:徐增壽,建文四年(1402年)追封武陽侯,謚號“忠愍”。永樂二年(1404年)進封定國公,允許世襲。
第二代:徐景昌,徐增壽之子,永樂二年(1404年)襲爵。正統(tǒng)二年(1437年)去世。
第三代:徐顯忠,徐景昌之子,正統(tǒng)三年(1438年)襲爵。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去世。
第四代:徐永寧,徐顯忠之子,景泰六年(1455年)襲爵。弘治十七年(1504年)去世。
第五代:徐光祚,徐永寧之孫,弘治十七年(1504年)襲爵。嘉靖五年(1526年)去世,謚號“榮僖”。
第六代:徐延德,徐光祚之子,嘉靖八年(1529年)襲爵。隆慶元年十二月(1568年1月)去世。
第七代:徐文璧,徐延德之子,隆慶二年(1568年)襲爵。萬歷三十年(1602年)去世,追贈太師兼太子太傅,謚號“康惠”。
第八代:徐希臯,徐文璧之孫,萬歷三十年(1602年)十二月襲爵。崇禎三年(1630年)去世。
第九代:徐允禎,徐希之子,崇禎三年(1630年)襲爵。崇禎十七年(1644年)為大順軍所殺。
定國公世系參考資料:
史料索引
《弇州續(xù)稿·卷八十·中山王世家》
《明史·卷一百六·表第七》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