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梁俊躍,(1881—1964),又名天樓,字碩光,后以字行,法名嚴海,號普淵,以號聞于世。山西省忻縣溫村人。出身于商人之家,幼時喜讀書,當聽先生講到《后漢書·范榜傳》,“滂登東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矣”時,突然有一個學生大呼:“丈夫應當如是矣!”先生一怔,不知哪位學子出此驚人之語,仔細察看,方知是梁俊躍,不由走下講臺,拍拍梁的肩膀說:“你少萌大志矣!”在追悼李培仁烈士殉國大會上,梁慷慨激昂的演講,感動得趙戴文痛哭流涕。同年被趙戴文介紹加入同盟會,1905年畢業(yè)于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次年應學部考試,例授舉人。
1906年梁同山西大學中西兩齋畢業(yè)的同學武紹先、龐東生、郭可階等集資創(chuàng)辦《晉學報》,其目的是:“欲發(fā)揚舊學,啟迪新知,喚醒國魂,以振風化!鄙轿魍藭闪,便更名為《晉陽公報》,1907年南桂馨由日本回太原與趙戴文接了頭,推進山西的各種革命活動,梁碩光在北京《國風日報》的影響下,整頓《晉陽公報》,充實內(nèi)容,由北京聘回王用賓為主筆,此后《晉陽公報》社實際上成了革命黨的宣傳機關(guān),和《國風日報》聯(lián)絡在一起,在傳播新思想,推進革命運動發(fā)展上出了很大的力。
梁畢業(yè)后回到忻州進行革命宣傳,兼任忻州教育會、天足會兩會長。首先由整頓忻州中學堂開始,向知識青年宣傳革命理論。他在忻州中學堂服務雖然不長,但對學生的宣傳工作卻起了很大作用,在城內(nèi)創(chuàng)辦了勸工廠,在廠內(nèi)成立了同盟會的秘密組織。同時他借下鄉(xiāng)宣傳、保衛(wèi)鄉(xiāng)黨為名,在溫村、奇村組織“鄉(xiāng)團”,倡辦保甲,親訂章程一百二十條,呈州署立案,進行教育訓練,購買來復槍四十余枝,加入保甲訓練,事情正在進行得起勁的時候,有細作告發(fā),謂:“現(xiàn)在承平時代,焉用保甲,這實是梁俊躍等謀反”,同盟會人得此消息,急遣人告與梁暫時隱蔽。梁遂奔赴東北、錦州及黑龍江,投奔時任黑龍江民政司司長的河曲進士趙醴泉,推薦他任錦州八旗高等小學堂堂長,1909年秋,梁調(diào)任黑龍江省民政司營務處會計官兼民政司科員。
民國元年(1912年)秋,閻錫山召梁返晉,任山西都督府參議員。因路途阻隔,未能參加太原首義。1913年春,被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候補議員。當時,袁政府專橫,黃興在南京發(fā)動的二次革命失敗,梁奉閻密令南下謁黃接洽革命,不料黃已遠潛海外,他又至上海,醞釀重舉義旗,而未能如愿,旋上大連也未得志,不得不返晉。
1914年1月6日,梁借款投股二千元,使《晉陽公報》復刊,改稱《晉陽日報》,梁為社長,該報初為集股,投資除河東入股多外,晉北忻縣為最。1910年夏因發(fā)生交城文水禁煙慘案,該報登載新聞,抨擊官廳,觸怒當時巡撫丁寶銓,勒令該報?。1911年辛亥革命,忻縣人米子香為總董,主編為荊大覺,宣傳山西光復真象,頗為努力。1913年夏,黃興倡二次革命于南京,反對袁世凱,該報響應再遭當局之忌,又被勒令停刊。1914年夏金永巡按山西,挾袁政府之威勢,擴張警備,一意消除民黨,搜刮民財,向祁縣富紳渠興周訛索巨款不遂,乃以私藏軍械拘渠于警署,渠伸冤無門,久之積郁成疾,困頓拘留所中,梁得知消息于友人,以“渠某因某案被拘警署,抑郁成疾昨已病死獄中”之云,揭諸報端,金永乃以“蠱感民聽,攏亂治安”為辭勒令該報停刊20日,并拘梁于看守所,兩次公堂審問皆據(jù)理力爭,歷8日嗣由南桂馨等保釋。該報成立,不滿十年,三遭政治摧殘,此后幾易主筆、編輯。對1916年的袁帝制,1917年張勛復辟,雖未阿諛謬說,不作傀儡,但持論審慎,不及以前之明銳矣。
1921年梁碩光為改進社務,特邀甫在大學畢業(yè)之梁巨川(忻縣人)接任總理事,李丹亭(忻縣人)任主筆。梁巨川采取了許多措施,開源節(jié)流并行,買通消息與增快郵遞并重,改進編輯印刷,內(nèi)而調(diào)整發(fā)行業(yè)務,外而清理債務,使社務日振。
1922年,第三屆國會重新召開,梁蒞北京參與制憲會議。每議事皆主持正論,言不及私。曹錕賄選,給每個投其票的議員五千元,許多人求之不得,而梁則毅然決然不受分毫,他廉潔正直的拒賄抗曹的行為,一時被國人傳為佳話。
1923年梁在太原創(chuàng)設中和中學,親任校長,制“尚整潔,習勤勞,崇節(jié)儉,重禮讓”十二字校訓,德智校風,冠甲全晉,1926年夏,國共分裂,因太原清黨學校駐軍,波及學生,梁憂憤不已,而被迫辭校棄政。
梁少萌大志,多半生為國之興盛,革命之成功,奔波不息,悉心盡力。而人生道路上是曲曲折折,坎坷不平,壯志難酬。辛亥革命,未能如愿,辦報時艱,屢屢受挫,辦學之舉,困難重重。遂把主要精力轉(zhuǎn)向宗教,借此尋求精神寄托。開始倡辦基督教自立會,后傾心于基督教圣靈會。雖篤信基督,但又倡導儒,釋、道、耶、回諸教合參。尤以傾心佛化,與五臺趙戴文及忻縣王建屏結(jié)為同道。民國八年夏,梁皈依化詳老人,法名嚴海,號普淵,在五臺山成果庵受伏婆菩薩戒。民國十二年夏在太原北什方院受戒,期滿,接力宏和尚法,為寶華第17代祖?h佛教分會于民國初成立,梁重加整飭,被推為會長。
梁皈依佛教,但并不拘泥于寺僧。仍本基督教大同會精神,溝通諸教,以協(xié)時宜,以資普化,如梁所謂“一而二,二而一也”。因而,他雖為佛家,卻以圣靈為核心,仍傳耶教,雖傳耶教,仍矢志于儒家經(jīng)史子集及天主教典。
1928年春,梁與奇村浸禮會部分教友,聯(lián)合成立基督教大同會,他為監(jiān)督。總攝會務,隨之,添購土地,募款創(chuàng)建圣殿五楹,內(nèi)外莊嚴,一本圣經(jīng)之旨,參與中國文化,兩載工竣,使大同會初具規(guī)模。1929年夏,在忻縣城三佛古寺傳三壇大戒,開本縣數(shù)百年之洪荒。所需巨資,悉由梁仔肩代募,身任教授,兼籌開顧。期內(nèi)海眾云集,感應道交,極一時之盛,嗣改城隍廟為凈土寺,日夕念經(jīng),留褡接眾,忻之僧侶,從是一振。
1930年后,梁先后到寧武廣濟寺、岢嵐洪福寺、五寨慈航寺、雁門關(guān)鎮(zhèn)邊寺、靜樂佛教會、歸綏觀音寺、豐鎮(zhèn)正覺寺、北平廣濟寺及承恩寺等地傳戒講經(jīng),弘揚佛法,普種善果達10余年。
梁熱心地方公益事業(yè),重視儒家禮樂,在教會和學校中教練民族樂器,訓練出不少民樂藝人,還注重體育,增強國民體質(zhì)。同時出資、募捐興修寺院,如忻縣的金洞寺、三佛古寺、城隍廟、晉南五閣禪寺,悟靈師秘魔巖之興工,倡修本村崇明古剎,莊嚴觀音、魁興閣、文昌各廟等工程,都是他所經(jīng)辦,還捐資修設溫村河道,開南北支渠,栽種樹木,為后人所贊許。
梁生平著述頗豐,流傳于世的成書之著有《子范仁者哀挽錄》,單篇作品有《開弗癸文》、《五教會一論》、《大同會跋》、《論紅與!贰F呓^詩《野史亭》、七律詩《承畏友李君贈詩勉和末步原韻》《重修龍泉山感詠》《趙君子范今夏逝世,余思兼積,寫此志哀》!恫亟炭悸浴贰豆埠蛧俗⒅鼗浇獭贰痘夭颗e要匯鈔》《本社三十年來之史略》!捌摺て摺笔伦兒,隱居故里,不問政事,全國解放后,受到中央和人民政府的關(guān)懷。1951年4月被任為忻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駐會副主席。1954年2月,被選為縣人大代表,1955年2月被選為山西省政協(xié)委員,1957年調(diào)山西省文史館任館員,編輯了不少文史資料,1964年4月因病逝世于家舍,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