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葉奕苞,(約公元一六六二年前后在世),字九來,江蘇昆山人,葉方藹之從弟。生卒年均不詳,約清圣祖康熙初前后在世。諸生,少負異才,博雅擅歌?滴跏四辏ü涣呔拍辏┡e試“博學鴻儒”科,文人。為忌者匿卷罷歸。為人儡珂善使氣,目光若閃電,酒間談說,聲如洪鐘,頗有狂名。家有繭園,與名流觴詠其中。奕苞著述甚富,有金石錄二十七卷,續(xù)跋七卷,《清史列傳》及經(jīng)鋤堂詩集、續(xù)花間集、金石小箋、醉鄉(xiāng)約法等,并傳于世。
人物生平
少師事葛芝、葉宏儒,務根柢之學。工待,善書法?滴跷煳,舉博學鴻詞,罷歸,葺半繭園,與海內(nèi)名流姜宸英、施閏章、陳維崧及同里歸莊輩流連觴詠于其間,文采輝映一時。嘗作《太甲改元》、《周公居東周詩》、《用周正辨》諸篇,皆穿穴經(jīng)義,有裨學者。又偕盛符升等預修縣志,未竣而邑今董正位罷官,平居悉心采訪,別授志稿二十二卷,隸事必求其實,家世必詳其源,為他志所不及。尤酷嗜金石,始得墨拓數(shù)十通,即思專為一書以紹述宋趙明誠氏之《金石錄》。
于是遍訪考古家,征集日富,久之,成《金石錄補》二十七卷,《續(xù)跋》七卷,所論多具獨見。時錢竹汀、翁覃溪諸書未出,而搜羅廣博,上起《峋嶁禹碑》訖宋《周處臺記》,辨證精核,殊不在兩家下。錢遵王《讀書敏求記》謂“迥勝趙氏原本”,非過言也。末數(shù)卷復列考異、碑題、立碑處、存疑、雜記五門,足為后來取法。
人物作品
過槜李訪曹秋岳先生不遇
誰識跫然空谷音,鴻泥重印費追尋。蠹應驕我藏書穴。雀似知公閉戶心。數(shù)驛江淮歸路近,半庭雨雪過年深。相攜不少龍門客,惆悵云封翰墨林。
相關(guān)介紹
葉奕苞生平新考
清初江南昆山葉奕苞(1629—1686),字九來,一字鳳雛,號二泉,別署群玉山樵。出身名門,自幼師事明遺民葛云芝、葉宏儒、柴永清,學有根柢,史志、金石、詩文、詞曲皆擅,所著今存者,除了雜劇《老客行》、《長門宮》、《燕子樓》、《奇男子》四種之外,尚撰有方志、金石題跋、詩詞文集等著述,可謂清初江南的重要文學家和文化人。鄧長風先生(1944—1999)曾在《〈吳中葉氏族譜〉中的清代曲家史料及其他》一文中,對其生平事跡有所考證〔1〕;其后又兩次修訂觀點、增補史料〔2〕,表現(xiàn)出精益求精的嚴謹學風。出于對已故優(yōu)秀學者的學術(shù)敬意,筆者將鄧文未涉之史料予以介紹,以期能夠?qū)ο壬笞饔兴拚、豐富或補充,這或許不失為對這位英年早逝的明清戲曲文獻學家的一種特殊紀念。
一 葉奕苞的師友交游
鄧長風先生在其先后三篇文章中,介紹了葉奕苞的親屬族人,如父親國華、胞兄奕荃、叔父重華、堂兄方藹及族兄葉燮,友人袁于令、李良年、陳維崧等,并從良年曾孫李集《鶴征錄》、葉燮《己畦詩集》、李良年《秋錦山房集》、陳維崧《迦陵文集》中鉤稽出有關(guān)葉奕苞的傳記、唱和詩及詩集序等稀見史料,頗顯其不凡的考據(jù)功力。但是文獻發(fā)掘和史實考證之于明清文學而言,可以說是難以窮盡的。今就知見所及,擇其重要者予以補充。
鄧先生所引《迦陵文集》卷一《葉九來詩集序》,雖不見于今存《經(jīng)鋤堂詩集》卷首,但對后世影響頗大。序中所謂“為人磊砢善使氣,目光閃閃,若巖下電,酒間譚說,聲如洪鐘”,為《清史列傳》一字不差地照抄〔3〕;在講到葉奕苞師承時,陳序有“葉九來者,集勛、瑞五之高弟也”之語。引者只以“活畫出一位貴胄子弟的裘馬輕狂形象”來概括這篇序文的價值〔4〕,而未及奕苞師長為何人。關(guān)于九來之師,方志還有另外的記載:“少師事臥龍山人葛芝及默齋葉宏儒,學有根柢!薄5〕這段文字經(jīng)今人征引后,竟被標點、臆改成“少師事臥龍山人葛芝及默齋葉弘。儒林有根柢”〔6〕。今人所撰有關(guān)權(quán)威工具書,沿其“葉弘”之誤,只是將明顯不通的“儒林有根柢”改為“務為根抵之學”〔7〕。其實,詩序和方志講的“集勛、瑞五”和“臥龍山人葛芝及默齋葉宏儒”只是三個人,都是昆山當?shù)厝耸浚韵路謩e略考。
“集勛”姓柴名永清(約1620—約1658)〔8〕,“少補諸生,讀書常至達曙;為文高朗英博,千言,與太倉張采、同里朱集璜、葛芝最厚善。名籍甚,長吏皆折節(jié)引重,遇公事,言無不盡。鼎革后數(shù)年卒,年三十九”〔9〕;“少精敏好學,鏃厲備至,篝燈夜讀,雞晨鳴不已……為舉子業(yè),縱橫浩渺,端倪莫測。既而悔之,沉潛于唐應德、歸震川諸先生文,引繩削墨,務合矩度,然其廉杰精悍之氣,猶隱映行墨間”〔10〕。所著有《柴集勛文集》,葛芝為撰序,認為其文“闊達英博”有余而“澹泊寧靜”不足〔11〕。
“瑞五”和“臥龍山人”分別是葛芝(1618—?)的字和號,葛芝原名云芝,明代河南按察使葛錫璠次子鼐之子,復社黨魁張溥女婿。早年入復社,入清隱居。所著今存《容膝居集雜錄》六卷、《臥龍山人集》十四卷。傳見徐枋《居易堂集》卷一二、佚名《皇明遺民傳》卷六、乾隆《昆山新陽合志》卷二八《隱逸》。
葉宏儒(1619—1675)〔12〕“字岳心,號默齋……未冠補諸生,既抗節(jié)為人師,與朱集璜、陶琰、顧天逵輩友善,先道義后文章,風義凜然,里中人皆嚴憚焉。乙酉后棄諸生,遁跡安亭舊居。久之,故人子弟邀致入城,承其教者率成令器……卒年五十七”〔13〕。所著《默齋遺集》,今未見。葛芝和宏儒皆是奕苞長兄奕荃(1608—1645)〔14〕的摯友,前者與奕荃為兒女親家(奕荃次子娶葛芝女),后者與奕荃為同學友人;兩人曾為早逝的葉奕荃分別撰寫過《南陽伯子傳》和《水修府君傳略》〔15〕。
除了師長、昆季之外,葉奕苞友人甚夥,與之感情較深的一位便是明遺民朱用純(1627—1698)。朱用純以《朱子治家格言》而著稱于世,與葉氏為中表親戚,奕苞獨子汝濟為其弟子,兩人友情甚密。在朱氏文集中,專為奕苞撰寫的文章便有四篇,一為《〈聽松圖〉后記》〔16〕,對考其卒年至關(guān)重要〔17〕;一為《葉九來詩余序》〔18〕,亦見《經(jīng)鋤堂詩余》卷首,此不贅;一為《題葉九來小照》,文短具錄于下:
文章足以待詔金馬之門,才略足以高議云臺之上;湛深之學足以校論天祿石渠,邁往之氣足以傲睨王侯將相。而圖為形容,煙霞放曠;既薜荔以成帷,亦巖巒而作障。豈見夫古之偉人,建立非常,其所得多在寬閑之野、幽遐之壤耶?〔19〕
最后一篇便是《祭葉二泉文》,篇幅甚長,記述了朱用純在摯友去世后“不二十日三臨君喪,哭之輒慟”的心情和原由——其“所獨哀者”有四,講其兩人獨有之情誼(略);“人所同哀者”有六,分別是:
君文章峭厲,詩詞贍雅;揮灑毫素,龍蛇飛走。古人畏其凌轢,當代奉為宗工。自君沒而文采風流倏與俱往焉,可哀也。往昔金石之刻、秘異之書、珍奇之玩,睹聞茍接,不憚重購遠搜,期于必致。自君沒而博物好古罕其儔焉,可哀也。意氣倜儻,與世之賢豪冠蓋爭相投分,履倒轄投,殆無曠日。自君沒而縞纻定交者徒徙倚而寥落焉,良可哀也。周急濟乏,類為族屬倡,而窮交故好輒復經(jīng)紀其斂葬,婚娶其子弟。自君沒而親朋依庇待澤者皆望閭而返焉,又可哀也。邑里備荒賑饑之役,水利財賦之事,靡不悉心籌畫,忘勞任怨。自君沒而桑梓綢繆之交誰與共焉,更可哀也。君又少騰才譽,數(shù)踏闈門不利,及登薦剡、膺征命,又卒報罷。方慨有文憎命達,而復赍志不祿。即達士大觀,要亦深可哀也!20〕
通過這六“可哀”,歌頌了友人和故人的文章才華、金石造詣〔21〕、處世為人、道德風范。一像贊、一祭文,使我們對這位清初戲曲家、文學家,在“貴胄子弟的裘馬輕狂”之外,有了更加清晰和豐富的認識;蛟S,這就是所謂蓋棺之論吧。
二 葉奕苞的戲劇活動
鄧長風先生所撰有關(guān)葉奕苞的三則考證文字,多側(cè)重其基本生平,而未暇或略于其戲劇活動的考述。以下僅就所見資料稍加介紹。
葛芝所撰七言古詩《葉九來攜伎過從吾館奏樂歌》,對研究其弟子的戲曲創(chuàng)作和活動頗有裨益:“……葉生喜我歸,攜得梨園部。命我高關(guān)開,為奏新樂府。我怪葉生運意奇,顛倒陰陽乃爾為?駪B(tài)直比漁陽鼓,罵座如聞膝席辭。我愛梨園風格好,腰支一一將人惱。就中小者才數(shù)齡,滿樹黃鸝吐音早。因向葉生三太息,憶昔相見城南陌。生發(fā)垂垂我壯年,一言快意深相得。生今強仕我衰老,倏忽流光真可惜。梨園前隊誰最名,子弟三班舊教成。婁上典型聞樂老,吳門少俊說王生。此日西風悲黃葉,盛年那得常相傾。感此便欲常相見,莫學參差西飛燕。大云堂側(cè)牡丹開,奏生新著重開宴……”〔22〕從“生今強仕”一句中,可知此詩約寫于康熙五年(1666)奕苞四十歲左右(《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詩題中“從吾館”,是葛芝父親的別墅〔23〕;詩句中“大云堂”,為繭園名勝之一〔24〕。
此詩的史料價值,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葉氏有其自己的家庭戲班,可稱其為大云堂家班,蓄養(yǎng)家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娛親奉老;并注意聘請名師(蘇州王生當為王紫稼、王子嘉,太倉樂某待考)培養(yǎng)幼伶,因而風格雋雅,舞姿超群,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水準;由于王紫稼被殺于順治十一年(1654)〔25〕,其家班組建時間必在此之前。詩中“就中小者才數(shù)齡”一句,可補歷來家班史料之缺。過去人們所熟知的記載家庭女伶年齡最具體的詠劇詩,是錢謙益《冬夜觀劇歌》“十三不足十一零,金花繡領(lǐng)簇隊行”〔26〕;而葉氏家班的這位數(shù)歲的幼伶,已經(jīng)歌喉清亮、悅耳動人了。二、詩句“為奏新樂府”和“奏生新著重開宴”等,說明葉氏在康熙五年(1666)四十歲時,已經(jīng)從事戲曲創(chuàng)作多年,此次演出的是其新創(chuàng)作的劇本;由此推測,奕苞或于順治后期即已開始創(chuàng)作戲曲。三、葉氏戲曲創(chuàng)作的特點是運意新奇,出人意表;劇作意蘊,憤世放誕。這一概括,令人自然想起長洲尤侗(1618—1704)為撰《葉九來樂府序》,在以“古之人不得志于時,往往發(fā)為詩歌,以鳴其不平”開篇之后,所云:“予生世不諧,索居多恨,灌園余暇,間作彈詞……然當酒酣耳熱,仰天嗚嗚、旁若無人者,其類放言自廢者與?若吾友葉子九來,門地人材,并居最勝,方以文筆掉鞅名場,夫何不樂而潦倒于商黃絲竹之間,或者游戲及之耳。雖然,以葉子之才,荏苒中年,風塵未偶,豈無邑邑于中者。忽然感觸,或借此為陶寫之具,未可知也,是則予所引為同調(diào)者也!薄27〕兩者同樣揭示了葉奕苞劇作“嘻笑怒罵、縱衡肆出、淋漓盡致而后已” (《葉九來樂府序》) 的激憤情懷。
葉奕苞《經(jīng)鋤堂詩稿》亦有多首反映了他的戲曲交游和活動,鄧長風先生已經(jīng)征引了寫到袁于令的幾篇〔28〕,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而忽視了與宜興徐暎薇及其友人觀戲詠劇的作品。如卷四“七言律詩”有《集鄰園觀劇,戲題長句呈徐暎薇先生》和《過陽羨訪徐暎薇先生留飲樂孺堂觀劇》,卷八“七言絕句”有《陽羨徐暎薇先生攜女樂湘月輩數(shù)人過昆,侍家大人觀劇,次韻四首》、《前題次盈水韻六首》〔29〕,《經(jīng)鋤堂集唐人句》有《贈徐氏歌姬六首》。諸詩對研究江南文人戲劇活動和家班組織,均提供了有用的史料〔30〕。由康熙二十八年患立堂刻陳維崧《湖海樓詩集》卷四《感舊絕句》之三《徐太守暎薇》自注:“太守諱懋曙,崇禎辛未進士,官至江西吉安府知府。性曉音律,喜賓客,家居蓄女伎一部,姿首明麗。正末湘月,旦泥凝香、花想,色藝尤為動人!瓱o何,太守既亡,歌姬亦散,聞湘月已黃帔入道矣!薄31〕可知此人簡歷。
徐暎薇所蓄家庭戲班,演員眾多,技藝超群,知名者便有十位;角色齊全,生、旦、外、末、凈、丑,完全是按照“梨園色目”來配置女伶。奕苞《贈徐氏歌姬六首》詩序曰:
宜興徐太守暎薇,蓄歌姬如梨園色目,無不輩列,皆妙齡雅技也!е萆咴幌嬖,旦曰凝香,小旦曰花想,若貞玉、尋秋、云菰、來紅、慧蘭、潤玉、拾緣,則雜色也!32〕
此以“雜色”代稱其腳色分工的另七位,其實并不準確,她們的具體分工是老旦貞玉,末尋秋,外云菰,大凈來紅,中凈慧蘭,小丑潤玉,補色拾緣。昆劇演出,一般以“十行角色”為主體〔33〕,足見其家班水平的非同一般。其《贈徐氏歌姬六首》詩后并附錄“暎翁詩五絕”,末有奕苞跋語:“暎翁集唐詩,落韻自然,寓巧于雅……細讀全什,花君之歌情舞態(tài),不啻頰上三毫矣。他若翁之贈外則云:u2018賴逢鄰語曾相識,漫學他家作使君。(章孝標、張謂)u2019贈凈則云:u2018忽似金來馬上,飛揚跋扈為誰雄。(劉長卿、杜甫)u2019皆系改妝,覺其謔之非虐也。鳳雛跋!边@一序一跋,對于研究清初宜興徐氏家班的規(guī)模和角色構(gòu)成,頗有價值。
另《經(jīng)鋤堂集唐人句》尚有《題朱珩璧云津堂》,詩題注曰:“堂中蓄歌姬十余輩,近皆散遣!币嗌婕耙患宜綐窇虬!稓w莊集》卷三有《朱珩璧六十壽序》,自注:“代吳梅村司成!惫蚀诵蚴且詤莻I(yè)口吻行文:“吾聞朱君居莫厘之麓,有園亭花木之勝,特建高樓,名之曰縹緲,以望西山。崇禎末,以才人舉,嘗登金門、上玉堂;頃之,以時方多難,遂遁跡山中。于是擁東山之姬侍,羅后堂之絲竹,曼睩 盛鬋,沓進于前;激楚陽阿,不絕于耳。”〔34〕朱珩璧生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1)〔35〕,為蘇州洞庭東山人,明崇禎十三年八月至十四年六月,吳偉業(yè)官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36〕,時珩璧為“太學上舍”即國子監(jiān)生。
朱珩璧,趙經(jīng)達《歸玄恭先生年譜》和馮、葉兩先生《吳梅村年譜》均未詳其人。今從乾隆初年東山人氏吳定璋(1679—1750)所輯《七十二峰足征集》中,查得其名及事跡簡況。該書《東山朱氏合編》朱必振傳云:“字仲玉,恂恂儒雅,出言有章……伊弟必掄,字珩璧,性豪華,喜聲色。其居傍湖,迎笠澤之洪濤,面西山之縹緲,有樓矗然在蒼翠間,曰縹緲樓。嘗妙選名姝,歌舞其中。花晨月夕,亦與諸名士張樂游觀,出家姬佐酒,如西園雅集故事。既病,猶令人掖以登樓,四望云山,潸焉出涕,酹酒丈人峰石,揖而別之。后吳梅村先生過其地,為詩以吊焉。蓋仲玉、珩璧之好尚雖殊,而風流自命,依然伯仲,未可以詩闕而不為之傳也!薄37〕《足征集》選朱必振詩作五首,其三為《家園歌女演劇諸公贈詩屏障答和》,足見其兄弟的確“風流自命,依然伯仲”。
查吳偉業(yè)詩歌,有《過東山朱氏畫樓有感》五律,詩序曰:“東洞庭以山后為尤勝,有碧山里,朱君筑樓教其家姬歌舞。君每歸自湖中,不半里,令從者據(jù)船屋作鐵笛數(shù)弄,家人聞之皆出。樓西有赤欄桿累丈余,諸姬十二人,艷妝凝睇,指點歸舟于煙波杳靄間。既至,即洞簫鈿鼓,諧笑并作,見者初不類人世也。君以布衣畜伎,晚而有指索其所愛者,以是不樂,遣去,無何竟卒。余偶以春日過其里……客為余言,君生平愛花,病困,猶扶而瀝酒,再拜致別。諸伎中有紫云者,為感其意,至今守志不嫁。嗟乎!由此足以得君之為人矣!薄38〕研究明清家樂戲班的學者,是陸萼庭先生最先注意過此詩序,他將之視為“明末”有代表性的女樂之一,只是未詳其人,僅以“洞庭東山朱氏女樂”代稱〔39〕。但是,當我們將《過東山朱氏畫樓有感》與上引葉詩、壽序、小傳等有關(guān)史料對讀時,一切便豁然明朗了:東山朱氏即朱必掄〔40〕,畫樓即縹緲樓〔41〕,吳詩寫于康熙六年(1667)三月〔42〕,則屬清初家班甚明。此詩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朱氏家班:其一,其家班演員為十二人〔43〕,朱必掄自為教師;其二,朱家藝伶生活優(yōu)裕,頗得善待,故必掄死后尚受其愛戴;其三,由其詩尾聯(lián)“傷心關(guān)盼盼,又是一年春”推論,朱氏可能就死于康熙五年(1666)春,享年約六十七歲。奕苞既云“云津堂”家伶“近皆散遣”而又未及堂主去世之事,故葉詩當寫于康熙三、四年之間。
考述葉奕苞觀戲賞姬之事,既有助于了解他作為戲曲家的行為活動,亦反映出清初文人的生活狀態(tài)。這令人想起其師葛芝《紀年前錄序》中所說的一段話:
自余作此錄畢而喟然曰:嗚呼!此四十年之間,天下之興廢、一身之盛衰系之矣。方余五六歲時,家門顯盛,群從赫奕,相與為竹馬蠟鳳之戲,甚樂也。是時天下太平,萬里之內(nèi)不見兵革,窮谷之老抱子弄孫以自娛,抑何休與?迨余十五六歲時,東西屢用兵矣,然中原幅員尚完,赤眉銅馬之流尚未盛也。吾輩同學少年,溯南皮之游,仿金谷之集,選伎征歌、采蘭贈芍以為樂,見者以為有承平公子之風焉。至二十以后,四海之內(nèi),烽煙極目;即大江以南,民幾荷擔而立。吾輩雖時時賦詩飲酒,不勝感時濺淚之悲矣。嗚呼,若壯年以來,天下事尚忍言哉!至于今一紀,碧雞金馬,渺爾徒聞;白鶻青鷹,翻然滿望。一二衣冠遺族,坐臥一車之中,或時為阮籍之嘆、唐衢之哭而已,不亦悲乎!〔44〕
《紀年前錄》是葛芝在四十歲時自撰年譜,約寫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今已不存;但是他對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明季士人頹風陋習的沉痛反思,卻連自己的弟子都未被觸動;即便是衣冠遺族,在所謂阮籍嘆、唐衢哭越來越微弱的同時,選伎征歌、采蘭贈芍以為樂卻始終沒有衰歇。當然,這其中既有娛親遣興或醉生夢死的一面,亦有寄寓滄桑和感慨興亡的一面,只是比例、成分的不同會因人而異。奕苞《集鄰園觀劇,戲題長句呈徐暎薇先生》第四首所謂“追歡行樂慣逢場,其奈中年易感傷”〔45〕,則是將纏綿燕婉與唏噓慷慨結(jié)合于一身了。
三 《經(jīng)鋤堂集》禁毀及其他
葉奕苞傳世著述甚富,僅集部書便有《經(jīng)鋤堂詩稿》八卷,《詩余》、《集唐人句》、《雜著》各一卷,《文稿》六卷,《樂府》四卷(即雜劇四種),《倡和詩》、《花信詩》、《北上錄》各一卷(《花信詩》、《北上錄》亦為唱和之作)〔46〕。但是有關(guān)作品流傳極稀,其主要原因何在呢?
黃裳先生曾于1988年出版《筆禍史談叢》,從書中言及《經(jīng)鋤堂文稿雜著》,提醒筆者查找了《清代禁毀書目》。該書在著錄“安撫部院閔”奏繳禁書十六種內(nèi),有“《經(jīng)鋤堂集》(昆山葉奕苞著)”,理由是“荒誕悖逆,語多狂吠”〔47〕!鞍矒岵吭洪h”指的是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任安徽巡撫的閔鶚元,清廷于“乾隆四十五年七月初八奏準”〔48〕,從此《經(jīng)鋤堂集》遭禁。但是,黃裳先生因為“未見”該集“詩稿八卷,雜詩及詩余五種”,只是根據(jù)自己所藏之“一冊雜著、文稿看,內(nèi)容多半是考訂金石舊史之作,看不出有什么違礙之處,不知何以竟得到u2018荒誕悖逆,語多狂吠’的評語而列入禁書”〔49〕。由此來看,黃先生將《經(jīng)鋤堂文稿雜著》作為“清代的禁書”之一種予以介紹,恐怕不是非常妥當?shù),因為清廷禁毀的是整部《?jīng)鋤堂集》而非僅是其中的雜著和文稿。此雜著、文稿固然珍稀,連《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均無著錄,但如果未見《經(jīng)鋤堂集》主干部分,似可不必在“筆禍史”之著作中予以評說。
其實,在篇幅不算大的《經(jīng)鋤堂集》中,觸忌犯禁之處真不在少數(shù)。如卷三《崇禎皇帝挽歌詞(甲申五月)》,主旨在緬懷先帝圣德、抨擊庸臣誤國;同卷《寓蕭山韓氏》,后四句為“故國春風恨,他鄉(xiāng)夜雨愁。最憐逢驛使,烽火逼蘇州”,當寫于清軍下蘇州前夕(其后是《哭長兄水修》,因有“吾父遠仍阻,家書久不傳”之句,可知約寫于順治二年春夏之際),表達了對輿圖換稿的憤懣憂傷。卷二《文果十笏庵拜觀崇禎皇帝御書》,記崇禎帝為文震亨(1585—1645)手書詩聯(lián),文氏“擎歸邸舍賓朋羨,掛向山堂魑魅驚”。鼎革時震亨自盡,其子文果(1631—?)負之逃亡:“一自蘇臺走麋鹿,十口伶仃身竄逐?蓱z車廄廢平津,何有牙簽與玉軸。蒙恩感激負之趨,百死一生少坦途。與君拜觀疑在夢,摩挲雙眼淚俱枯。”對清軍陷蘇導致世家毀滅的憂憤感傷,對先朝君恩的深情緬懷,都是不難感受到的。同卷《秋夜雨》分四節(jié),各以“秋夜雨”疊句起興,第一節(jié)似指抗清義旅隱匿太湖:“陣云高結(jié)蔽東吳,殺氣遠纏亙南楚,蘆中固有不羈士,天涯半屬思歸旅”;后三節(jié)是描述兵燹戰(zhàn)亂和苛稅重賦對人民的傷害:“白田浩淼秧未齊,朱筆縱橫便輸賦,可憐十室九室空,荒涼新被兵過處”,“大江此日血漂鹵……升米涌騰五十五”。凡此,流露了對抗清義士的同情和揭露了新朝統(tǒng)治的嚴酷。由前二首《白彧如彈琵琶》寫于“戊戌五月十二日”,即順治十五年(1658)夏,可以推知《秋夜雨》當作于順治末年“奏銷”案發(fā)生前。
最為觸目的是卷二“七言古詩”《悲哉行》。據(jù)詩序,其創(chuàng)作起因是:順治十二年“乙未九月二日,常熟陳丈昆良過繭園,酒半譚甲申三月北都事甚悉,且曰:u2018悲哉,南狩之不果也!蛴洀埳袝賹σ皇拢鳌侗招小贰。全詩以“日落荒城照古寺,柴門欲關(guān)客始至。西鄰濁酒東園蔬,促膝篝燈共揚觶。感今追昔甫銷魂,搔首停杯更裂眥”開篇,詳細記述了常熟陳璧(字昆良,1605—?)在崇禎十七年以兵部司務效力京城,當李自成兵臨城下時,曾建言兵部尚書張國維將朝廷南遷而不果,隨即城陷而陳璧潛逃出京:
北望號呼烈帝魂,南歸愿睹中興瑞。誰知阮馬復登壟,江左不得如晉季。嗚呼靈武即位古何人,南渡臨安豈百二?猶然河北有賢豪,何況金甌尚完備。禎皇求治本圣明,心膂股肱半攜貳。天乎不祚又何尤?玉兔金烏走如駛。庭中草已十回青,白發(fā)亦可畏。不覺添燈話自長,樽前空落興亡淚。
結(jié)尾諸句,雖然假借陳璧口吻為辭,但亦強烈地表達了作者自己的黍離之悲、滄桑之感。陳璧詩作,今存有古風《飲葉工部白泉繭園,譚及甲申事,白泉公子九來即席作長歌以記其事,聊賦短句答之》,結(jié)尾四句為:“嗚呼野老空悲傷,得君詩史垂岳瀆。天壤倘有采詩人,請獻君詩作實錄!睂W者或認為作于順治十三年初春〔50〕,然將陳詩首句“江頭十載吞聲哭”與葉詩“庭中草已十回青”對讀,似當撰于順治十一年;而《經(jīng)鋤堂詩集》所收此詩小序則明確指出寫于“乙未九月二日”,即順治十二年(1655)深秋。
葉奕苞《悲哉行》在當時就影響頗大,于順治十五年(1658)已收入明遺民太倉陳瑚(1613—1675)所輯《離憂集》(今存《峭帆樓叢書》本)〔51〕。值得注意的是,兩者文字頗有出入!峨x憂集》本不僅在“何況金甌尚完備”后多出“未嘗一日愁土崩,忽焉瓦解天如醉”兩句,而且凡是《經(jīng)鋤堂集》本三處“懷宗”、一處“禎皇”,均為“先帝”和“先皇”,由此可見《悲哉行》原貌和作者收入別集時的修改。但是這些對崇禎皇帝稱謂上的改動和對惋惜先朝覆亡詩句的刪節(jié),絲毫不能掩抑眷念故國、期冀恢復的情感傾向。所以陳璧“九來即席作長歌以記其事”詩中,有“感君同是歲寒人,把酒相看淚相續(xù)。我歸腸斷不成聲,君自悲歌夜擊筑。廟謨顛倒天地荒,發(fā)豎目眥揮穎禿”等句,既描寫出葉奕苞當時奮筆賦詩之時憤激的心態(tài)和神態(tài),亦表現(xiàn)了陳璧這位堅貞遺民將葉奕苞引為“歲寒”同調(diào)的明確態(tài)度。
上述諸詩,詩、史結(jié)合,是記載清初史實的極好作品。但由于本集的罕見流傳,故現(xiàn)當代學者所撰《清詩紀事初編》、《清詩紀事》和《清人詩集敘錄》等書皆未見征引。拙文之所以不憚其冗地詳加過錄,不僅是想說明它們被清朝統(tǒng)治者視為“荒誕悖逆,語多狂吠”應屬當之無愧的評價,而且試圖借此提供一個理解其戲劇創(chuàng)作的個人思想背景,因為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和戲劇活動可能就是開始于順治末年的。此外,結(jié)合這些詩作和其他資料,探求葉奕苞的遺民傾向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淡化的思想軌跡,對于研究清初文學也應當是具有一定意義的學術(shù)努力。
葉奕苞這種無意新朝、澹泊功名的處世態(tài)度,一直持續(xù)到康熙初年。葛芝《經(jīng)鋤堂詩集序》云:“九來……十余年來,以試事三至金陵。同行諸生簡練揣摩,期得一當,九來視之若無有也。方上雨花臺,問桃葉渡,吊晉代之衣冠,悲故宮之花草!薄52〕此序約撰于康熙二年(1663)〔53〕,可見此前葉奕苞雖然三赴南京應鄉(xiāng)試,卻功名之心非殷,而于吊挽明代遺跡、緬懷故國勝地則用力甚勤。作為“富貴吾所自有”的“游閑公子”〔54〕,奕苞不汲汲于新朝的科舉,除了對于功名富貴生性就較為澹泊之外,與其具有一定的遺民意識亦不無關(guān)系,畢竟其父受明祿而為遺民,畢竟其兄因鼎革而死戰(zhàn)亂。但是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在他為友人朱用純五十初度撰〔水龍吟〕詞相賀時,思想已經(jīng)有所變化:
算來三十余年,惟君閑卻持螯手。幾回俯仰,石言星隕〔55〕,乾坤如舊。袞袞輕肥,少年同學,舒眉伸首。獨棲遲不改,簞瓢陋巷,人堪得,其憂否。 姓氏高于南斗。論年華,日之方晝。屈伸至理,他時得意,風云馳走。且共偷閑,良朋高弟,勸酬春酒。又何須執(zhí)著,是非今昨,固辭稱壽。(《經(jīng)鋤堂詩余》)
詞中固然對朱用純?nèi)肭逡詠砟芄谈F守節(jié)、堅貞無悔十分欽佩,但是面對烈士死難(如用純之父集璜)卻無法左右新朝定鼎,識時務者大多飛黃騰達的社會現(xiàn)實,奕苞由衷地希望好友能看淡是非、隨順時世、一展才華、人生得意。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chǔ),奕苞后來出應宏博之試就不足為奇了,雖然其于赴試十分勉強,其對落選亦十分坦然〔56〕。但與朱用純聞聽奕苞堂兄葉方恒(1615—1682)要薦舉自己參試宏博,立刻托人嚴詞拒絕,甚有以死自誓之意相比〔57〕,兩人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葉奕苞康熙十八年舉宏博見擯,李集《鶴征錄》卷七云是為其堂兄葉方藹(1629—1682)“所忌,并試卷匿之”,F(xiàn)當代學者葉德輝、鄧長風均力辯其非〔58〕,但是權(quán)威史書中有關(guān)此事的記載,卻未見征引:
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試畢,閣臣以卷進呈。上顧杜立德、馮溥、葉方藹等曰:“此外豈無漏珊瑚之網(wǎng)者乎?”于是馮溥以吳農(nóng)祥、徐林鴻、徐咸清、王嗣槐對,杜立德以白夢鼐、施清、高向臺對;葉方藹以奕苞對,且曰:“渠,臣從弟也!鄙喜粦,乃俱放歸!59〕
看來,時任翰林院掌院、會試副主考的葉方藹,不僅沒有匿卷不呈之舉,似乎還想事后乘機提名增補。不料因為一言不當,惹得龍顏不悅,使得補漏不成,并一齊打發(fā)回家。只是在現(xiàn)存奕苞詩作中,沒有一首與方藹詩是寫于此際前后的,兩兄弟之間似乎已有什么過節(jié),作為外人和后人已經(jīng)很難弄清究竟了。尤其是奕苞分別撰于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懷歸頗切”的《憶鶴》和四月“時將南還”的《后憶鶴》(合之為《北上錄》),共收入在京友朋四十六人的唱和詩,卻未見其堂兄葉方藹的大名;而且在方藹《讀書齋偶存稿》四卷中,亦無一首與“九來弟”贈別懷感唱和之作,實在都是意味深長的事情。鄧長風先生以《經(jīng)鋤堂詩集》卷九的“倡和詩”中還收入了兩人的唱和之作,來證明并沒有“兄弟失和”之事〔60〕,其實這并不能說明康熙十八年前后兩人關(guān)系如何。因為據(jù)該組唱和詩奕苞“壬寅秋”自序,唱和起因于“今年春,讱庵兄里居無事,好為詩歌,于元日得七言長句四首,苞屬而和之”。壬寅此處指康熙元年(1662),葉方藹正因“奏銷”案中欠銀一厘而革職家居。時傳“探花不值一文錢”之謠,詠的便是這位順治十六年一甲第三名進士。
葉姓來源
1、為出自羋姓沈氏,為帝顓頊的后裔。傳說,帝顓頊的后裔陸終娶鬼方氏女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后裔鬻能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后來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孫熊繹在荊州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帶建立荊國,定都丹陽(今湖北省秭歸),后遷都子郢(今湖北省江陵),改國號為楚。春秋時,楚莊王的曾孫戌,在楚平王時任沈縣(今安徽省臨泉縣)尹,又稱沈尹戌。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為姓。楚昭王封沈尹戌的兒子沈諸梁(字子高)于葉(今河南省葉縣南舊城),稱為葉公。葉公曾平定白云勝的叛亂以復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陽,獲賜爵為公,后退休于葉。其后人便以邑為姓,稱葉氏。其得姓始祖為葉公葉諸梁。
2、據(jù)《姓氏考略》記載,我國古代的所謂南蠻(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之中,也有以葉為姓的。春秋時吳國的葉雄就是南蠻葉姓的后代。
3、少數(shù)民族葉姓:
清滿洲葉姓。據(jù)《清朝通志u2022氏族略》說滿族有葉氏,世居沈陽。又,清滿洲八旗姓納喇氏、葉赫氏、葉赫勒氏中均有改姓葉氏者。清初將領(lǐng)葉臣、葉克書均為滿族。
一、姓氏源流
葉(Yè 葉)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顓頊后裔葉公之后,以封邑為氏。據(jù)《風俗通義》及《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資料所載,顓頊后人沈諸梁,又稱葉公,葉公即成語“葉公好龍”中的葉公,原名沈諸梁,字子高,系春秋時期楚國左司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眾,楚惠王時期被任命為楚國北邊要邑葉邑的行政長官,因楚縣尹通稱為“公”,故稱“葉公”。葉公在葉邑興修水利,使當?shù)氐纳姝h(huán)境有了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亂,身兼要職而不戀權(quán)位,激流勇退并歸隱終老于葉邑。其后裔以邑為氏,葉邑成為葉氏祖地,葉公成為葉氏始祖。
2、出自葉調(diào)國。葉調(diào)為古國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者蘇門答臘島,東漢永建六年曾經(jīng)遣使中國,建立友好關(guān)系,葉調(diào)國來中國的移民多以葉為姓,傳名竹帛。
3、出自中國古姓。中國古姓中的“葉陽氏”、“葉大夫氏”今天已經(jīng)見不到。按照兩字姓、三字姓轉(zhuǎn)為單字姓的規(guī)律,葉陽氏、葉大夫氏后來也改為葉氏。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數(shù)民族有葉姓:
① 據(jù)《姓氏考略》所載,我國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內(nèi))蠻有以葉為姓者。如春秋時吳國人葉雄即是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后裔。
② 滿族納喇氏、葉赫勒氏、德昂族亥氏,臺灣土著、彝、蒙、土家、錫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葉姓。
得姓始祖:葉子高。上古時代,顓頊的后裔陸終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連。季連的后裔曾做過周文王的老師,被周成王追封在荊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帶,立國為荊,定都丹陽,后遷都于郢,改國號為楚。春秋時,楚莊王曾孫戌,在楚平王時任沈縣(今安徽省臨泉縣)尹,其后人便以沈為氏。戌后任楚國左司馬,他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年),在與吳軍打仗時英勇戰(zhàn)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兒子沈諸梁在葉為尹。沈諸梁承其父志曾平定白公勝的叛亂以復惠王,為楚國立下大功,被封到南陽,賜爵為公,世人尊為葉公。于是其后人便以邑為氏,沈諸梁則被尊為葉姓始祖,因其字號子高,后人也習慣稱其為葉子高。
二、遷徙分布
1、葉公去世后,經(jīng)歷戰(zhàn)國時代,秦國滅楚之際,其后裔為避免滅族之禍,其中一支或者數(shù)支改沈為葉,尊沈諸梁為始祖,輾轉(zhuǎn)遷居于河北河間、陜西雍州、江蘇下邳。這就是葉縣雖然是葉姓的祖地,而葉姓族人并不多,河南一帶的葉姓,多為后來南遷重返故鄉(xiāng)留下來的原因。
2、西晉末年,由于各少數(shù)民族問鼎中原,流徙到陜西、河北的葉姓后裔一部分向南遷徙,一部分重返中原,此時形成了以“南陽葉氏”為代表的望族概念。
3、唐宋時期是葉姓遷徙最頻繁時期,這次因支系較多,遷徙往返不定,有避唐末之亂的,有在宋朝為官隨宋室南渡的,其中從河南葉縣遷居固始、光山的一支對葉姓以后的流徙有很大的影響。宋末遷往福建的葉昂、葉洙、葉霆成為安柄、佛嶺、蓮溪葉姓的始祖。世居下邳的葉姓,此時也大量遷居浙江括州、寧波一帶。唐宋時期,也是葉姓名人輩出的時期,葉姓成為江南的著姓。
4、明清之際,隨著西方工業(yè)文明的興起,沿海一帶的有志之士,紛紛到海外發(fā)展,其中就有葉姓名流。明朝過海去臺灣的人為數(shù)不少,到清代去臺灣的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更多?梢哉f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的葉姓客家人,沒有那個分支不 出海發(fā)展,現(xiàn)居港、澳、臺各地的葉氏都是其后裔。葉姓在臺灣人口有20余萬,在各大姓中排名第20位。
5、清末民初,沿海和港、澳、臺的葉氏后裔開始發(fā)展到南洋諸國,特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最多,美、加、澳、日等國也出現(xiàn)了葉姓的賢達與精英。旅居馬來西亞的葉亞來,其后裔在馬來群島成為大族。
目前,葉姓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繁衍,此時已是足跡遍天下了。尤以福建、臺灣、廣東、江蘇、江西等地人數(shù)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則依然以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最多,葉姓華人,已經(jīng)遍布全球很多地方。葉姓在當今中華百家大姓中排行第四十九位,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一。
三、歷史名人
葉 適:溫州永嘉(今屬浙江省)人,宋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官至禮部侍郎,著有《習學記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葉 欣:上海松江人,清代著名畫家,為“金陵八家”之一。
葉 燮:吳江(今屬江蘇。┤耍宕膶W家,長于詩論,著有《原詩》等書。
葉 紫:湖南益陽人,現(xiàn)代小說家。作品有《豐收》、《山村一夜》和《星》等。
葉 挺:廣東省惠陽人,中國無產(chǎn)階級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領(lǐng)導過“八一”南昌起義,參加過廣州起義。后任新四軍軍長,因飛機失事而遇難身亡。
葉仁遇:宋代著名畫家,所繪題材多取自江南市肆風俗田家景物。葉夢得:宋代吳縣人,著名文學家,官至戶部尚書,著有《石林春秋傳》、《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詞》、《石林詩話》等書。
葉向高:今福建省福清人,明代萬歷年間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職,光宗時出任宰相,為官忠勤耿直,著有《說類》一書。葉憲祖:今浙江余姚人,明代戲曲家。作品有七種傳奇,二十四種雜劇。
葉子奇:龍泉(今屬浙江。┤,明代學者,著有《草木子》四卷。
葉紹袁: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代文學家,著作有《葉天廖四種》等。
葉蕓來:廣西人,太平天國將領(lǐng),在據(jù)守安慶與湘軍奮戰(zhàn)中,不幸城失人亡。
葉恭綽:廣東番禺(今廣州市)人,初任湖北農(nóng)業(yè)學堂及方言學堂教習。曾擁護袁世凱稱帝,后在國民黨中任職,著有《遐庵江稿》、交通救國論》等書。
葉楚傖:今江蘇吳縣人,早年入同盟會,參與創(chuàng)辦《國民日報》,后成為國民黨要員,任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國民黨政府立法院副院長等職。
葉圣陶:江蘇蘇州市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人民出版社兼總編輯等職。
葉劍英:廣東省梅縣人,著名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之一。早年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后參加北伐戰(zhàn)爭、領(lǐng)導廣州起義。解放后,曾任黨和國家重要領(lǐng)導職務。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2、堂號
南陽堂:葉姓得姓于葉邑,而葉邑古屬南陽郡,葉姓為南陽望族,故以南陽為堂號。
崇信堂:宋朝時有翰林學士葉夢得,在朝廷南渡的時候,任江東安撫使,領(lǐng)兵分據(jù)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為觀文殿學士,調(diào)他擔任福建安撫使。他打敗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軍節(jié)度使。
此外,葉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敦睦堂”、“點易堂”、“續(xù)古堂”、“繼美堂”、“百忍堂”、“天敘堂”、“永思堂”、“享裕堂”、“天秩堂”、“青枝堂”、“濟美堂”、“崇本堂”、“雙留堂”、“國望堂”、“序秩堂”等。
五、宗族特點
1、葉姓漢族支源僅有一支,顓頊為其傳說祖先。
2、葉姓繼承祖先美德,以“敦睦”、“百忍”、“永思”、“崇本”為其堂號,訓示子孫。葉姓族人中不乏宰相、畫家、文學家之名流。
3、字行輩份排序井然,字韻深遠。如葉成忠所修《葉氏宗譜》,內(nèi)有浙江葉姓一支字行為:“茂盛宗世萬,嗣繼啟志成!比~秋庭所修《葉氏家譜》,內(nèi)有江蘇葉姓一支字行為:“碩德緬先哲,宏謨發(fā)遠枝,禎祥開南國,傳烈紹西岐,孝悌繩其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