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嵎夷道副總管、右武衛(wèi)中郎將、上柱國曹繼叔,久預(yù)經(jīng)綸,備嘗艱險,異廉頗之強飯,同充國之老臣。
《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史那社爾既破處月、處密,引兵自焉耆之西趨龜茲北境,分兵為五道,出其不意,焉耆王薛婆阿那支棄城奔龜茲,保其東境。社爾遣兵追擊,擒而斬之,立其從父弟先那準(zhǔn)為焉耆王,使修職貢。龜茲大震,守將多棄城走。社爾進屯磧口,去其都城三百里,遣伊州刺史韓威帥千余騎為前鋒,驍衛(wèi)將軍曹繼叔次之。
阿史那社爾打敗處月、處密后,領(lǐng)兵從焉耆的西面直抵龜茲北部邊境,分兵五路,出其不意,焉耆國王薛婆阿那支棄城投奔龜茲,據(jù)守其東部邊境。阿史那社爾派兵追擊,生擒并殺掉他,立他的堂弟先那準(zhǔn)為焉耆國王,讓他繼續(xù)向唐朝進貢。龜茲大為震動,守城將士多棄城逃走。阿史那社爾進駐磧口,離龜茲都城三百里,派伊州刺史韓威率領(lǐng)一千多騎兵為前鋒,驍衛(wèi)將軍曹繼叔緊隨其后。
阿史那社爾打敗處月、處密后,領(lǐng)兵從焉耆的西面直抵龜茲北部邊境,分兵五路,出其不意,焉耆國王薛婆阿那支棄城投奔龜茲,據(jù)守其東部邊境。阿史那社爾派兵追擊,生擒并殺掉他,立他的堂弟先那準(zhǔn)為焉耆國王,讓他繼續(xù)向唐朝進貢。龜茲大為震動,守城將士多棄城逃走。阿史那社爾進駐磧口,離龜茲都城三百里,派伊州刺史韓威率領(lǐng)一千多騎兵為前鋒,驍衛(wèi)將軍曹繼叔緊隨其后。到了多褐城,龜茲國王訶利布失華、丞相那利、羯獵顛率領(lǐng)五萬兵眾抵抗。短兵相接,韓威引兵假裝后退,龜茲兵傾巢出兵追擊,跑了有三十里,韓威與曹繼叔的軍隊會合。龜茲兵害怕,想要退卻,曹繼叔乘機反擊,龜茲大敗,北逃八十里。
龜茲王布失畢既敗,走保都城,阿史那社爾進軍逼之,布失畢輕騎西走。社爾拔其城,使安西都護郭孝恪守之。沙州刺史蘇海政、尚輦奉御薛萬備帥精騎追布失畢,行六百里,布失畢窘急,保撥換城,社爾進軍攻之四旬,閏月,丁丑,拔之,擒布失畢及羯獵顛。那利脫身走,潛引西突厥之眾并其國兵萬余人,襲擊孝恪。孝恪營于城外,龜茲人或告之,孝恪不以為意。那利奄至,孝恪帥所部千余人將入城,那利之眾已登城矣,城中降胡與之相應(yīng),共擊孝恪,矢刃如雨,孝恪不能敵,將復(fù)出,死于西門。城中大擾,倉部郎中崔義超召募得二百人,衛(wèi)軍資財物,與免茲戰(zhàn)于城中,曹繼叔,韓威亦營于城外,自城西北隅擊之。那利經(jīng)宿乃退,斬首千余級,城中始定。后旬余日,那利復(fù)引山北龜茲萬余人趣都城,繼叔逆擊,大破之,斬首八千級。那利單騎走,龜茲人執(zhí)之,以詣軍門。
張張,據(jù)守撥換城,社爾領(lǐng)兵攻城,用了四十天,閏十二月,丁丑(初一),攻陷城池,生擒布失畢以及羯獵顛。那利只身逃走,暗中勾引西突厥的兵力與本國兵力合在一處共一萬多人,襲擊郭孝恪。郭孝恪在城外安營扎帳,有的龜茲人告訴他那利即將趕來,孝恪不以為意。那利忽然大兵壓境,郭孝恪率領(lǐng)本部一千多人想要進入城里,那利兵眾已經(jīng)登上城墻,城內(nèi)投降的胡兵與那利里應(yīng)外合,共同夾擊郭孝恪,萬箭齊發(fā),刀劍如雨,孝恪抵擋不住,想要再次沖出來,被射死在西門。城中大亂,倉部郎中崔義超召募得二百人,保衛(wèi)軍需財物,與龜茲兵在城中展開激戰(zhàn),曹繼叔、韓威也在城外扎營,從城西北角進攻龜茲。經(jīng)過一夜激戰(zhàn),那利兵撤退,唐軍殺死龜茲兵三千多人,城中才安定下來。十多天之后,那利又帶引山北龜茲一萬多人逼近都城,曹繼叔迎擊,將其打敗,殺死八千人。那利一個人騎馬逃走,龜茲人將他抓住,送到軍門。
阿史那社爾前后破其大城五,遣左衛(wèi)郎將權(quán)祗甫詣諸城,開示禍福,皆相帥請降,凡得七百余城,虜男女?dāng)?shù)萬口。社爾乃召其父老,宣國威靈,諭以伐罪之意,立其王之弟葉護為王;龜茲人大喜。西域震駭,西突厥、于闐、安國爭饋駝馬軍糧,社爾勒石紀(jì)功而還。
六年(乙卯,公元655年) 己丑,州道行軍總管曹繼叔破胡叢、顯養(yǎng)、車魯?shù)刃U于斜山,拔十余城。
己丑(十八日),州道行軍總管曹繼叔在斜山一帶打敗胡叢、顯養(yǎng)、車魯?shù)刃U族,攻克十余座城。
家族成員
子
唐左金吾將軍曹懷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