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全名:Mahbubani Vivek Ashok
簡稱:Vivek Mahbubani
外號:印度達明,Youtube林狗,漫步賓尼偉惑阿叔
出生年份:1983
星座:天秤座 9/23~10/22
出生地:香港
祖籍:印度孟買
語言:英語母語,粵語流利
特長愛好:計算機程序員,網頁設計,Flash動畫
圖片處理,平面設計,脫口秀,樂隊鼓手
個人學歷
小學就讀 香港圣公會錦田圣約瑟小學(St’ Joseph’s Primary School Hong Kong)
中學就讀 香港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 Hong Kong)
大學就讀 香港城市大學(C.U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城市大學創(chuàng)意傳媒 學士(Bachelor of Arts in Creative Media)
香港城市大學傳媒技術 準學士(Associate of Arts in Media Technology)
獲獎經歷
(截至2008.08.08)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 獎學金(Sir Edward Youde Memorial Scholarship)
創(chuàng)意傳媒學院 杰出學生(平均績點3.99)(School of Creative Media Top Student)
創(chuàng)意傳媒學院 優(yōu)秀生(連續(xù)4個學期)(School of Creative Media Dean’s List)
香港數碼港網頁競賽2004年 冠軍
(Hong Kong Cyberport Website Competition 2004 Champion)
香港網頁社區(qū)基于Web的項目競賽2003年 優(yōu)勝獎狀
(Hong Kong Web Society Web-Based Project Competition 2003 Certificate of Award)
互動傳媒 杰出成就獎(Interactive Media Award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2007年香港 最搞笑的人(HK’s Funniest Person 2007)
其他信息
Vivek參與的樂隊:Eve of Sin
Vivek在其中擔任鼓手、填詞
VIvek的理想英文名字是:Cash
他說“餐廳、酒吧,常寫cash only ,So, I am invited 。將來不幸拿援助金,職員問支票抬頭寫什麼,一句u2018Cash Pleaseu2019,就連存支票都慳番!
媒體報道
在多元文化的香港,即使講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也難免遭別人標籤甚至歧視,印度裔的Vivek Mahbubani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雖然廣東話頂呱呱,但因印度人的長相,在街上常被人喚作“阿差”,機場安檢又次次抽中驗行李。雖然如此,棟篤笑匠Vivek還是笑咪咪的,他說心懷善意看待周遭人事,才能放下成見,豁達面對異樣眼光,做事無畏無懼,坦然融入日常生活。大公報記者 彩雯(文) 何嘉駿(圖)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Vivek Mahbubani(阿V)血統(tǒng)上是純正的印度人,廣東話說得跟母語一樣流利,更是本港粵語棟篤笑比賽冠軍級人馬,如今讓阿V引以為傲的不僅是有自己熱愛的棟篤笑事業(yè),更是有一班香港人好友,且享受香港式的生活習慣,少數族裔身份帶來的限制很少。
小學讀主流學校
不過,過程并不簡單。阿V三代共居港數十年。自從內地開放,爺爺就來港做生意,爸爸當時唸中學,畢業(yè)后繼續(xù)留港從事進出口生意。直到他這一代,家里也只有他一個人會講粵語,“要知道80年代少數族裔學中文都非常少”,阿V說。
阿V說粵語如此流利,全因父母的遠見卓識:家人早了解到單靠英文在港可“搵食”,但不能真正融入社會、享受港式生活,且生活上又會有諸多不便。于是阿V小學就讀主流學校,小一雖可講簡單中文,應付日常學習,但到小二中文考“尾二”,父母開始擔憂跟不上進度,于是阿V小小年紀就要補習。
阿V回憶,放學后去補習社學中文“三粒鐘”,默寫不合格就要留低,直到合格為止。晚上九時回家,到家再繼續(xù)溫習其他科目,常要半夜十二點才上床。阿V笑言,第二日“喪尸咁”上課。
取笑的人成好友
語言可以學,長相不同卻令阿V吃苦頭。剛入小學,同學笑他“成身毛”,樣子好像“外星人”;升上中學,同學更過分,開學首日背后叫他“死差仔,唔歡迎你”,阿V馬上回一句:“你當我聾咩”,同學才得悉他懂粵語。
阿V形容,“好彩”自己不敏感,不會輕易覺得別人針對自己,或因如此,歧視與侮辱都不算多。中學那些當年曾經叫他“死差仔”的人,如今已成好朋友,時間久了,好友都忘記他是外國人,F在,很多新相識的人問他,“家里是不是只吃咖喱、吃飯時是否只會用手抓來吃、或者會不會做瑜伽”等問題,有時他會哭笑不得,更多時他會不厭其煩地一一回答“當然不是啦”。阿V深信只要有交流,這些誤解就會消失。
中文堂苦 英文卻甜
阿V也很享受多重文化重疊帶來的體驗。學中文固然辛苦,英文堂卻嘗盡甜頭。他形容上英文課好似放假,也因為自己英文好,同學十分愿意與他同組。另外,小學首次見同學過年有得“賺錢”,心想做香港小朋友有“?數”,過年能“賺錢”,后來知道那是“利是”,現在家里也入鄉(xiāng)隨俗,過年派“利是”。
工作上,阿V常與不同國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他笑言,與外國朋友開會見面首先是交流,談到身心放松才開始講生意,關系第一,生意第二。香港人相反,要求“快靚正”,目的行先,關系其次。
雖然“睇得開、無所謂”,但阿V現在還常遭歧視。他說,機場安檢次次都被認作中東人,往往要單獨抽出來翻查行李。阿V又指出,少數族裔有時確會“吃虧”,譬如有些少數族裔者做地盤工,看不懂中文合約,身價就被壓低。阿V說與主流不同非壞事,有時更是好事。他相信只要找到自己特別之處,突出自己,例如藉個人背景幫助公司發(fā)展新市場、帶入新文化。
說到底,活得快樂就是取決自己心態(tài)。人生關鍵是如何看待自己,并且要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