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29年7月9日出生于維也納,早年就讀于維也納大學,1950-1953年就讀于維也納音樂學院,師從Elisabeth Rado學習聲樂,并于1953年作為Silvio一角在維也納Volksoper作了歌劇首演,1954年首次登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1956年首演于倫敦Covent花園,在莫扎特的《Marriage of Figaro》中出演Count Almaviva, 同年又在薩爾茨堡藝術節(jié)出演了莫扎特《Idomeneo》中德Arbace,1958年在拜羅伊特出演了瓦格納歌劇《Parsifal》中的Amfortas一角,1959年繼而在巴黎歌劇院出演瓦格納《Tannh?user》中的Wolfram,1960年作為Count Almaviva一角登臺于斯卡拉歌劇院和芝加哥抒情歌劇院,1961年作為Wolfram登臺于紐約大都會,1963年榮獲“Kammers?nger”稱號,1980年與Karan Armstrong同臺出演Gottfried von Einem的《Jesu Hochzeit》,成功創(chuàng)造了Joseph的角色,1987年成為維也納Volksoper的經理,1991年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總經理,1992年卒于心臟病發(fā)作。
演唱聲部
男中音是一種介于男低音和男高音之間的聲部。大體有較高和較低的兩類,前者的音域一般為F-g1,相當于現在一般稱之為男中音的音域,后者為E—e1或f1。(較低的音域)稱之為“低男中音”。
在浪漫主義時期的意大利,由于作曲家應用音域的擴展,男中音越來越多地扮演復雜的角色,因此,在羅西尼作品中男中音音域與男高音相似。如貝利尼《海盜》中的恩奈斯托,《清教徒》中的泰爾波等等。
無獨有偶威爾第的歌劇從《弄臣》開始要求歌唱家把胸聲提到較高的音區(qū)因此“威爾第男中音” 出現了。大歌劇的黃金時代,作曲家們也紛紛模仿威爾第,如托馬的《哈姆雷特》、德彪西《佩里阿斯與梅麗桑德》中都安排了極具個性的男中音角色。在德國也有“表演性男中音”、“英雄男中音”、“高音—男中音”、“騎士男中音”和“低音—男中音”的細分;他們還把一些音區(qū)偏高、音色輕巧、帶鼻音的稱作法國男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