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姓 名:羅惠縉
職 稱:教 授
職 務:院長
任教課程
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獻學 文藝思潮研究
代表論文
《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惘悲遺志——“文化遺民”王國維論》,《光明日報》(理論版)2007年5月18日《從<亞洲學術雜志>看民初遺民的文化傾向》,《武漢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歷史教學》(高校版)論點轉摘《希社遺民關于孔子的宗教想象與文學表達》,《孔子研究》2011年第4期《氣象:王國維畫論藝術精神》,《文藝爭鳴》2011年第5期《民初遺民詩詞的同題群詠研究》,《東南學術》2012年第1期《論早期胡先骕的“古典”守望》,《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民初遺民對晚明歷史的文學表達——以<淞濱吟社集>為中心》,《江漢論壇》2008年第10期《以九老會為首的怡老會社主題探論》,《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7期《學衡派人文主義教育觀念及實踐初探》,《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0期《昌明國粹 融化新知——學衡派的文化觀》,《江淮論壇》2003年第5期《民初遺民生存方式之文化意蘊解析》,《求索》2007年第4期《清末民初遺民關系摭拾》,《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民族性視野下的中國早期鄉(xiāng)土文學之現(xiàn)代性求取》,《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清末民初遺民話語系統(tǒng)的文化解析》,《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民初遺民詩話的民族意識探析——以魏元曠<蕉庵詩話>為中心》,《廣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王國維“以詩補史”的詩學闡釋》,《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4期《全球語境中文化詮釋的歧異——從梅光迪、胡適往來書信看“胡梅之爭”》,《吉首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主題選擇與文學表達的差異性——京、滬1913年上巳日三場修禊詩比較研究》,《吉首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代表著作
《民初“文化遺民”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31.6萬字
科研項目
主持:《民初遺民文學研究》,國家社科基金(2008年) 主持:《趨新與復古——文化遺民王國維探論》,湖南省教育廳(優(yōu)秀青年2007年) 主持:《守望古典——以學衡派代表人物為例》,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2004年) 主持:《新人文主義與現(xiàn)代中國》,湖南省教育廳(2002年) 參與:《晚清民國詞籍?毖芯俊,國家社科基金(2009年) 參與:《湖南碑刻整理研究和數(shù)據(jù)庫建設》,國家社科基金(2011年)
自我簡介
資江河邊有著我童年的足跡,邵水河畔留下了我學子的夢想,望云山下的講臺見證了我的慷慨激昂,相寶山、東湖水的靈氣蘊育了我的歷史睿思,如今,武陵沅水留給了我縱橫馳騁、播灑汗水和青春的天地。 相信天道酬勤,天遂人愿;相信與人為善,與己亦善。 人生座右銘: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