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
陳濟坤(1860-1932),字錦珊,東安縣(今云安區(qū))富林鎮(zhèn)云利村人。1911(農(nóng)歷辛亥)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暴發(fā),結(jié)束了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的統(tǒng)治,陳濟坤任辛亥革命時期改朝換代的東安縣縣長。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陳濟坤就任云。|安)第一位縣長,因而有云浮民國第一人之稱。
陳濟坤故居,即“古宅生輝”,云利八景之一,由大宅、四宅、五宅三間古宅、兩邊炮樓相連而成,至今已有200年歷史。其建筑風格獨特,裝飾瑰麗,有“云浮第一宅”之稱。古宅人文傳奇,一門多杰。出有民國云浮第一位縣長陳濟坤;云浮第一位國家級專家、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陳喜棠;云浮民國年間首富之一的陳博生;云浮長壽之星練氏(106歲)。
典故
倡導教育名垂青史
陳濟坤,清光緒年間柳州府知府,在任升用直隸州特授廣西羅城縣、補授靈川縣、調(diào)署武緣縣、署理雒容縣,廣州陳家祠重要倡建者之一。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四月,陳濟坤在任柳州府知府,受當時軍政界要人校董會理事長陳濟棠(廣西合浦人)之托,與陳伯陶、陳蘭彬、陳昌朝等四十八位德高望重的廣東陳姓鄉(xiāng)紳名流倡建陳氏書院(廣州陳家祠),聯(lián)名向各地陳姓宗族發(fā)出《廣東省各縣造建陳氏書院》、《議建陳氏書院章程》等信函,請各地陳姓族人派員到省城商議建造宗祠。陳濟坤廣結(jié)人緣,誠邀當時廣西柳州大紳2人捐資入主陳氏書院神位。民國八年冬,陳濟坤到安塘白村赴宴,適逢白村陳氏大興土木重修宗祠,席間族長父老誠邀陳濟坤題寫宗祠匾額。陳濟坤乃廣州陳家祠倡建者之一,宗親情結(jié)濃厚,于是欣然題寫:奮翀陳公祠,并落款自謙宗侄,F(xiàn)在云城區(qū)安塘街道白村“奮翀陳公祠”還遺傳陳濟坤的墨跡。
臨危就任果斷處事
1911年辛亥革命起義,東安知縣林均倉皇溜走,縣城一時群龍無首,山賊作亂,動蕩局面無法控制,縣人推舉從廣西柳州府辭官閑賦在家的陳濟坤出來主政。第一次邀請,陳濟坤推辭回避,婉言謝絕。第二次邀請,陳濟坤向來者提出他主政的條件,治亂剿賊要“先斬后奏”,若獲準,可考慮。第三次邀請,他各寫一封長信和短信,委托來人先將長信派送給駐扎在縣城豬頭崗(今云中春崗山)的賊佬頭,告知他某月某日赴任并活捉自己,重賞。十月,陳濟坤正式赴任。沿途村民百姓簇擁,鑼鼓喧天,浩浩蕩蕩,由四個轎夫抬著從家鄉(xiāng)出發(fā)進城。到了縣城西街,已是入夜時分,賊匪偵探一看坐轎者是陳濟坤,即下令連轎帶人“劫持”到豬頭崗。一時“賊佬搶縣長”、“籌錢贖縣長”的消息傳遍全城,原本龜縮在衙門里的官僚、富商、大紳更亂作一團。陳濟坤被“劫”到豬頭崗后,一邊派人將短信送回衙府,說賊匪已扣留陳濟坤,要送錢贖人;一邊同賊佬頭談判,勸導他們今后莫做綠林,每人發(fā)些銀兩,打發(fā)他們回家,過自食其力的生活。平定賊匪后,縣城一時安寧,陳濟坤才接任縣長。
先斬后奏安寧一方
陳濟坤上任半個月后,遣散的賊匪又重操舊業(yè),縣城亂作一團,賊匪氣焰囂張。陳濟坤傳令,有愿意重操舊業(yè)者跟我來。開始賊匪自由來,后來結(jié)隊來,陸陸續(xù)續(xù)過了三四天,再無人登門。陳濟坤將他們集中在一間炮樓里,以最好的伙食款待他們,待到第七天,無需向上請示,不分黑白一斬而盡。從此,賊匪聞風喪膽,百姓過上了一段穩(wěn)定的日子。到民國元年初,陳濟坤又率隊到白石坐鎮(zhèn)剿匪,俘虜土匪10人,就地槍斃。稍后陳濟坤回富林老家禁賭,他先把賭徒集中到宗祠,列隊兩排,把繳獲的賭具草席放在中間,對著列祖列宗禱告,然后揮劍把草席對開,告誡以后凡有參賭者,其命運就象這張草席一樣。村人從此不敢參賭,連村中玩石子的小孩,只要聽到陳濟坤的腳步聲或忽叫一聲:“大老爺來啦!”都會趕忙逃散開去。
為官清廉日不三餐
民國元年(1912年)七月二十八日,陳濟坤卸任縣長,由廣東都督胡漢民委盧蘇民接任。他又回到了家鄉(xiāng),并謝絕兒女親朋邀請,甘心過著淡泊的生活。特別是生命最后幾年,因饑荒戰(zhàn)亂,連雜糧稀粥都食不上,百姓常給他紅薯、芋頭、小米粥等,他必大贊味道好極。有一次,他到鄰村河邦圩賒米,用幾層紙角把米包著回家,適逢熟人遇見,主動同他打招呼:“大老爺,買什么?”“蝦(嚇)……米!”他幽默風趣,明明是米,卻故意拉長聲說是“蝦米”。村中至今流傳著:“窮過陳濟坤當縣長”,或說“落難過陳濟坤當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