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清代光緒年間,奉化縣秀才蔣能璇進呈給當時知縣或縣政府的提案手稿。提案針對當時奉化縣水利設施荒蕪,水道不通的情況,提出了治理想法和建議,題目叫《擬修奉化水道策》。
在提案中,秀才蔣能璇認為,當時奉化氣運之衰源于三害,即城垣的變更,河道的淤塞,驛路、津梁的荒蕪和頹壞。而這三害又源于七患:首先是縣城城墻木結(jié)構(gòu)部分更之以石,致使縣脈受傷;二是至東錢湖的水道被阻截而不能流通;三是跨江橋經(jīng)常洪水泛濫;四是內(nèi)河無法航行;五和六分別是常浦、栗樹塘兩處水利設施長時間廢棄,河道淤塞嚴重;七是西溪橋頹壞,行人往來非常不便。認為只要根除此七患,則奉邑可興。而要除此七患,為久長遠大計,決不能圖一時之方便,措手而奏功。建議只有將東北河道疏通,從慶登橋南方勝純賈練級胖荼苯繕琛拔灝印,以村娢r印6佑氚又淶乃潰驗F深河床,或拓寬溪道,或修高石橋,等等。通過這種種措施在疏通水道的同時,更是培育了城垣之氣。那為什么首先必須考慮城垣呢?蔣能璇認為,從風水學出發(fā),“蓋城垣猶人心也,人心靈則百脈通,百脈通則元氣足,元氣足則萬事興矣”。
但當時奉化“時事艱難,民生困苦”,經(jīng)濟十分蕭條,要采取上述根治措施難度很大。為此,蔣秀才提出“不若先立詞孕釧遼璋油ㄐ,以待将赖A,而永@湟艫氖墻饗藕屠跏魈亮醬沛淶婪晌攏搖霸倭粲嗟匚璨和V鄞Α。这样必然吸引台助L臀輪蕕納譚飯,芯暽集市。而集市芯暽,手C∽勻恍寺。染J褂欣訓幕,“可覉A鸝緗哦畝粗弊魑庇,哉N緗糯指粗鄱傘?/p>
針對當時奉化經(jīng)濟面貌貧弱,水利設施剝蝕殆遍的情況,作者認為,這雖然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一舉能夠改變者,實依賴于人。為此,文章開篇之初就將奉化與鄰縣寧海作了比較,認為本來寧海基礎還遠不如奉化,現(xiàn)在寧海自黃墩以至城河,設壩三十六,而文運財源已蒸蒸日上。通過與寧海欣欣向榮的現(xiàn)狀作對比,進一步彰顯了奉化應盡早行動起來,改變家鄉(xiāng)面貌的迫切性。
人物評價
縱觀全文立論清晰,論據(jù)充分,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既提出了問題,又提供了解決辦法。并且鑒于當時奉化“土瘠民勞”、財力不濟的情況,認為奉化水道問題一時還無法徹底解決,于是就提出了近期和遠期兩種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