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吳贊誠(1823—1884),字存甫,號春帆,廬江城關鎮(zhèn)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咸豐元年(1851)以拔貢朝考知縣分發(fā)廣東,始令水安。以后,補德慶州、順德、虎門同知,因鎮(zhèn)壓太平軍升暑惠潮嘉道。
同治(1862)調(diào)天津制造局,補天津道,擢順天府尹。光緒二年(1876)任福建船政大臣,光緒四年(1878)以光祿寺卿署福建巡撫兼理船政和臺灣海防。他親臨臺灣組織農(nóng)耕、修路、設防,改善土著 生活;曾取道恒春,過紅土嵌山,攀懸崖,越大溪,忍饑渴,徑行三百里達卑南,恩澤和感化土著人;帶病率部過瘴區(qū)越濕地,平定土著人叛亂;深入各地察民情,辦防務,密切海島與大陸的關系。光緒五年因病辭船政事務、巡撫開缺。光緒六年督辦天津水師學堂。贊誠精通經(jīng)史數(shù)理,思慮精密,辦事堅韌耐勞,常自說:“天賦人以精神,原期有用,吾自分無安閑之福,茍有濟于世,雖勞瘁奚辭!彼诟芭_期間,積勞成疾,即患中風,回歸后臥病三年,于光緒十年(1884)五月廿四日病逝。
個人簡介
吳贊誠(1823—1884),字存甫,號春帆,安徽省廬江縣城關鎮(zhèn)人。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咸豐元年(1851)以拔貢朝考知縣分發(fā)廣東,始令水安。
以后,補德慶州、順德、虎門同知,因鎮(zhèn)壓太平軍升暑惠潮嘉道。
贊誠精通經(jīng)史數(shù)理,思慮精密,辦事堅韌耐勞,常自說:“天賦人以精神,原期有用,吾自分無安閑之福,茍有濟于世,雖勞瘁奚辭。”
生平
吳贊誠(1823―1884),字存甫,一字秉之,號春帆。安徽廬江縣城關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貢。九歲喪母?炭嗔W,經(jīng)史之外,兼通算理諸學。咸豐元年(1851年)以拔貢朝考知縣,分發(fā)廣東,署永安縣。以后補德慶州、順德、虎門同知。與太平軍攻戰(zhàn)累年,事平,以功擢惠潮嘉道。吳贊誠勤事恤民,案無積牘,吏有政聲,有“吳青天”之譽。同治九年(1870年)秋,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奏調(diào)吳贊誠至天津機器局,補天津道。不久,升順天府尹。光緒二年(1876年),奉旨督辦福建船政兼理臺灣海防。光緒四年(1878年),以光祿寺卿署福建巡撫仍兼理船政。他注重海防,親自過問添船置炮之事,李鴻章激賞之。光緒八年(1880年),李鴻章命督辦天津水師學堂。
吳贊誠在奉旨督辦福建船政兼理臺灣海防和任福建巡撫時,即1876年至1879年之間,曾兩次渡海赴臺,歷盡艱辛,為保衛(wèi)建設臺灣做出了貢獻。
臺灣島孤懸海中,氣蒸瘴濕,環(huán)境險惡,福建官場視赴臺為畏途,長期疏于治理。“ 吳贊誠以為撫番、招墾、開路諸要端,分營并進,非身不能周詳,而后山卑南一帶自內(nèi)屬以來,官吏罕至,番情無由上通,乃銳意親行!庇谑侨〉烙珊愦喝氡澳希瑲v牡丹社紅土坎、大貓貍諸險,輿騎不達,山谷陡絕,下臨大海,非攀藤捫石才得以通過。越二大溪,山水驟發(fā),絕糧三日,掘山蕷充饑。行程三百多里達卑南,恩澤感化臺灣土著民眾。雨過天晴,編藤筏而渡,繼設懸橋以通文報。由于瘴濕交侵,當返回恒春時,隨員皆病不能起,死亡過半,吳贊誠也臥病月余始得以返回福建。此次巡臺,大大密切了海島與內(nèi)地的關系,使臺灣“生番化外之地”得以歸化。李鴻章于光緒三年(1877年)八月十五日《復吳春帆京卿》的信稿中有“瘴鄉(xiāng)盛暑,執(zhí)事乃不辭勞瘁,入山周巡,從者半多物故,尊體幸獲康全,殆由精誠感召天神呵護!奔粗复耸隆4文辏1878年),臺灣加禮宛、巾老耶兩社“抗撫戕官”。九月,吳贊誠再次渡海赴臺,力疾督師清剿,連戰(zhàn)皆捷。遂由花蓮港親往岐萊等處,安輯后山民番。復由臺北赴臺南,巡防閱兵,筑建壘堡,訪求民間利弊,措置一一精妥。歷月余始回福建。不幸身患中風,半身不遂。光緒五年(1879年),因病乞請開缺調(diào)養(yǎng)喬居南京。吳贊誠在臺灣采取的安撫與清剿相并重的“撫番”政策,后被臺灣巡撫劉銘傳采用,在臺灣光緒十四年(1888年)的后山一帶番社叛亂中,劉銘傳就是采取了吳贊誠的策略,劉稱之為“示威懷德”,電邀北洋水師總兵丁汝昌帶艦助剿,并迅速平息了叛亂,維護了海島民族統(tǒng)一。大學士李鴻章對吳贊誠褒獎有加,在寫給吳贊誠的書信中稱其“閱操澎島,接辦臺防,勞勛倍賞,勛盛丕振,欣頌莫名!
吳贊誠思慮精密,堅韌耐勞,犯險赴難,未嘗退避。嘗言:“天賦人以精神,原期有用,吾自分無安閑之福,茍有濟于世,雖精神耗竭,豈有恨哉!狈贁(shù)十年,勞身焦思,盡瘁國事。吳贊誠為人厚重寡言,居官清廉。他在廣東,上司因其積勞,有意調(diào)他到廣東肥缺順德縣以優(yōu)酬之,而他任職年余即求辭去,上司“皆怪而笑”。天津海關道尤為天下美缺,李鴻章欲舉薦他,他又固辭之。辭歸后行李蕭然如洗!斑鄉(xiāng)暫僦親舊茅屋以居,素帷蕭颯,僅蔽風雨!弊訉O輩比同寒士,亦能晏然處之。時人“益重之”。
光緒七年(1881年),吳贊誠以病辭官,回籍臥病三載,于光緒十年(1884年)五月二十四日病故。其墓葬廬江縣盛橋鎮(zhèn)夏家田埠東首。墓碑于今年4月27日在該村大塘內(nèi)被發(fā)現(xiàn)。墓葬在李鴻章于廬江的莊田內(nèi)。
大事年表
同治(1862)調(diào)天津制造局,補天津道,擢順天府尹。
光緒二年(1876)任福建船政大臣。
光緒四年(1878)以光祿寺卿署福建巡撫兼理船政和臺灣海防。
他親臨臺灣組織農(nóng)耕、修路、設防,改善土著生活;曾取道恒春,過紅土嵌山,攀懸崖,越大溪,忍饑渴,徑行三百里達卑南,恩澤和感化土著人;帶病率部過瘴區(qū)越濕地,平定土著人叛亂;深入各地察民情,辦防務,密切海島與大陸的關系。
光緒五年因病辭船政事務、巡撫開缺。
光緒六年督辦天津水師學堂。
他在赴臺期間,積勞成疾,即患中風,回歸后臥病三年,于光緒十年(1884)五月廿四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