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李詠吟

    李詠吟

    李詠吟,男,1963年4月生于湖北黃岡浠水縣,哲學博士,現(xiàn)任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文藝學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基督教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在經(jīng)典解釋學,文藝美學和詩歌與哲學研究方面成就卓著。


    個人自述

      我1963年4月生于湖北黃岡浠水的一個小山村,享受并體驗過貧窮而野性的鄉(xiāng)村生活,未曾料想我終生的理想與情操縈系于此。雖不喜歡故鄉(xiāng)的貧窮與閉塞,野蠻與爭斗,但特熱愛并思念四季常綠、只聞狗吠鳥鳴的安寧家園。1992年,獲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文學碩士,以康德與馬克思的美學革命為題,親近了朝思暮想的德意志。1998,獲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哲學博士,以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tǒng)為題,追思到詩思的故鄉(xiāng)希臘。自此,以先秦、希臘與德意志之詩與思為終生志業(yè)。2001年破格晉升浙江大學教授,2002年起為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有《詩學解釋學》、《創(chuàng)作解釋學》、《解釋與真理》等幾部稱心的專著,夢想今生能有全集問世。自2002年始游歷過東亞與歐美之后,最渴望能有機緣多多親近異邦之文明。深知官僚制度阻礙了中國文明的發(fā)展,故時時以詩思建構(gòu)理想的城邦。自由、平等、正義是我終生的信仰,堅信未來中國必有真正的詩人登場。

      工作研究領(lǐng)域:(一)經(jīng)典解釋學;(二)文藝美學 ;(三)詩歌與哲學。鄉(xiāng)村生活培育了我的野性,故研究領(lǐng)域自由而散漫。初喜歡詩(1980),繼而轉(zhuǎn)向文學評論,出入詩、小說、散文、音樂史、美術(shù)史(1986),后深知無哲學訓練難有理論成就,于是,專心于中外哲學宗教倫理法律(1992),自此,在文學、哲學、宗教、倫理學與法學之間流連忘返(1996至今)。三十六歲(1999),學問趨于成熟,三十八歲后(2001),著書有自信,四十歲始(2003),終生研究領(lǐng)域確定。其一為文藝解釋學,此領(lǐng)域能滿足我對文學與藝術(shù)的思想興趣;其二是生命哲學,此領(lǐng)域能滿足我對人生價值的求證,合乎我的目的論和知識論之探究;其三是文化解釋學,此領(lǐng)域能滿足對中國文化命運之關(guān)切,亦能滿足我對外邦文明之好奇;其四是法律正義論,此領(lǐng)域能滿足我對自由理想社會的要求。畢生所學,不出四者,故戲名自己“游牧”、“李四方”。而今,極癡迷于詩,試作“荷馬史詩學述論”、“詩歌解釋學導論”、“詩歌與文明”等等,人生又進入多夢期。

    學術(shù)成就

      李詠吟教授的學術(shù)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文藝美學。經(jīng)歷二十余年的準備,先后著有“美學五書”,即《文藝美學》、《美學解釋學》(待出)、《價值論美學》、《審美與道德的本源》和《審美目的論》(待出)。其美學研究,注重美學基本問題的思考,力圖尋求中外思想的理論綜合;基于“美是生命與文明躍動的力量”這一立場,李教授對美學問題進行了全新的解釋,既強調(diào)美學理論自身的邏輯證明與開放性建構(gòu),更強調(diào)美學自由意識對文明生活與藝術(shù)生活的積極促進作用。特別值得關(guān)注的是,通過美學與倫理學和政治學之關(guān)系的研究,作者提出了“審美道德和諧論”、“大藝術(shù)(建筑、園林、城市)的創(chuàng)造與小藝術(shù)(文學、雕塑、繪畫)的創(chuàng)造應形成自由互動”、“審美意志是生命與文明進步的內(nèi)在動力”、“審美自由即政治正義與詩性正義的實現(xiàn)”等觀點,并將文明生活的保護與現(xiàn)實生活的雅化視作美學的基本價值追求。二是詩學與解釋學。與在美學與古典學之外,他著有“詩學解釋學六書”,即《詩學解釋學》、《創(chuàng)作解釋學》、《文學批評學》、《通往本文解釋學》、《形象敘述學》和《西方詩學通論》。在詩學創(chuàng)建上,他既注重詩學思想史傳統(tǒng)的重新建構(gòu),又注重從具體的文學批評出發(fā),以文學本文為中心,通過本文構(gòu)建“本文詩學”和“文化詩學”。特別值得關(guān)注的是,李教授強調(diào)理論詩學與本文詩學的相互作用,并強調(diào)詩學思想與人文學科之間的跨學科溝通。在方法論上,他創(chuàng)建了“文學的詩性綜合解釋方法”理論并自覺運用于文學批評實踐;在價值論上,他則堅守從政治哲學出發(fā)反思文學價值,從文學本文出發(fā)建構(gòu)民族文化的自由精神形象。李教授的詩學理論的核心論述在于:通過審美體驗與價值體驗,確證文學藝術(shù)生命創(chuàng)造的美學意義與存在意義。三是希臘思想史。在美學與詩學之外,主要致力于希臘思想史研究,著有“古典學二書”,即,《希臘思想的道路》、《詩歌與文明:從古典學出發(fā)》。在古典學研究中,李教授注重詩歌與神話和哲學之關(guān)系的研究,一方面,通過神話與哲學的關(guān)聯(lián)分析,重建了希臘思想的新型認知道路;通過荷馬史詩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著作的解讀,致力于古典希臘文明的重新理解;另一方面,從詩與思的關(guān)系入手,特別探討了荷馬史詩與希臘政治倫理之關(guān)系,希臘戲劇與城邦公民社會之關(guān)系,自覺地運用口頭詩學理論與表演詩學理論,分析了上古文學經(jīng)典的文明傳承價值。按照文明價值論的觀點,作者試圖系統(tǒng)考察荷馬與希臘文明、公民與戲劇藝術(shù)、靈魂與正義秩序的建構(gòu)以及存在的解釋學探源諸問題,形成對希臘文明的基本把握,探究希臘文明的價值觀念的現(xiàn)代意義。李詠吟教授的古典學研究的追求是:關(guān)注古典思想與詩歌的人文意義,強調(diào)經(jīng)典解釋學的現(xiàn)代文明導向。

    學術(shù)經(jīng)歷

      1980年9月—1982年7月,湖北江漢石油師范學校,中文科。

      1982年7月—1989年8月,湖北潛江市江漢油田向陽一中語文教員。

    李詠吟

      1989年9月—1992年7月,浙江杭州大學中文系碩士生,獲文學碩士,導師為王元驤教授。

      1993年8月—1997年8月,浙江杭州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講師。

      1995年9月—1998年6月,浙江杭州大學哲學系博士生,獲西方哲學專業(yè)博士學位,導師為陳村富教授。

      1997年8月,破格晉升杭州大學副教授。

      2001年10月,破格晉升浙江大學教授。

      2002年7月起,任浙江大學經(jīng)濟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02年9月起,任浙江大學文藝學研究所副所長。

      2002年2月開始,擔任浙江大學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

      2004年4月至10月,德國基爾大學古典學系訪問學者,導師為邁亞教授(Albert Meier)。

      2005年7月至10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古典學系訪問學者,導師為喬納孫教授(H. Jonathan)。

      2006年5月至6月,在中共中央黨校“全國重點大學骨干教師進修班”學習。

      2008年4月至10月,德國蒂賓根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導師為赫費教授(Otfriead Höffe)。

      1998年—2009年,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任教,擔任文學理論、西方詩學、古典學與詩學、德國美學史、西方詩歌史、美學等課程。

      2010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任教,擔任西方哲學史、哲學解釋學、古典學與詩學、美學等課程。

    學位論文

      文學碩士(1992,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題:《康德與馬克思美學革命的差異及其根源》。

      哲學博士(1998,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題:《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tǒng)及其歷史轉(zhuǎn)換》。

    著述編年(1991—2009)

    著作編年

      1、《原初智慧形態(tài):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tǒng)及其歷史轉(zhuǎn)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智慧文叢》(五卷),沈陽出版社,1999年。

      3、《走向比較美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4、《詩學解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創(chuàng)作解釋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6、《解釋與真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7、《審美與道德的本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8、《通往本文解釋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9、《文藝美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10、《價值論美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形象敘述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12、《審美價值體驗綜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13、《文學批評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論文編年

       1991 1、《<南詞敘錄>與徐渭的戲曲本色論》,《戲文》第5 期,1991年。

       1992

      2、《意象派詩歌:從經(jīng)驗走向超驗》,參見《歐美現(xiàn)代主義文藝思潮新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3、《存在主義文學:對人類生存境遇的透視》,參見《歐美現(xiàn)代主義文藝思潮新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4、《美感與快感的立體觀照》,《文藝評論》第3 期,1992年。

       1993

      5、《生命體驗:張承志與凡高的藝術(shù)關(guān)系》,《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3年。

      6、《風俗文學與生命闡釋》,《文藝評論》第4期,1993年。(人大復印資料轉(zhuǎn)載)

      7、《論馬克思的美學革命》,《杭州研究》第3期,1993年。

      8、《存在的勇氣:楊絳與宗璞的散文藝術(shù)》,《當代作家評論》第6 期,1993年。(人大復印資料轉(zhuǎn)載)

       1994

      9、《文學的民間方式重估》,《當代作家評論》第4期,1994年。(人大復印資料轉(zhuǎn)載)

      10、《長篇小說的深度模式》,《文藝評論》第4期,1994年。

      11、《交流語境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論壇》第4期,1994年。

      12、《馬克思美學新論二題》,《南京社會科學》第12期,1994年。

      13、《再論馬克思的美學革命》,《杭州研究》第1期,1994年。

      14、《論康德的美學革命》,《杭州研究》第4 期,1994年。

      15、《兒童文學與民間文學的內(nèi)在契合》,《兒童文學研究》第4 期,1994年。

      16、《體驗類型與創(chuàng)作取向》,《文藝理論研究》第6期,1994年。

       1995

      17、《神圣價值獨白:張承志的散文》,《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5年。

      18、《學者散文的命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精神》,《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1995年。(新華文摘摘要)

      19、《現(xiàn)代比較美學觀的建立》,《社會科學》第6期,1995年。

      20、《文藝的商品屬性與審美屬性》,《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第5 期,1995年。

      21、《哲合忍耶與人道主義絕唱》,參見《無援的思想》,華藝出版社,1995年。

      22、《莫言與賈平凹的原始故鄉(xiāng)》,《小說評論》第3 期,1995年。

      23、《紅樓幻境與顧城的生死哲學》,《江蘇社會科學》第5 期,1995年。

      24、《故事的顛覆與重建》,《文藝評論》第5 期,1995年。

      25、《建構(gòu)兒童文藝學的方法論》,《兒童文學研究》第1 期,1995年。

       1996

      26、《馬克思美學與康德美學革命的根本差異》,《學術(shù)論叢》第3 期,1996年。

      27、《尋求比較詩學的深度模式》,《中外文化與文論》第1期,1996年。

      28、《小說體詩與張承志的文體創(chuàng)造》,《當代作家評論》第4期,1996年。

      29、《智者的背影:馮牧閻綱雷達的文學批評論》,《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1996年。(人大復印資料轉(zhuǎn)載)

      30、《魏晉美學與魏晉文化》,《杭州大學學報》第4期,1996年。

      31、《康德與馬克思美學革命的差異及其根源》,《社會科學戰(zhàn)線》第4期,1996年。

      32、《中西詩學會通的可能性及其意義》,《天津社會科學》第2 期,1996年。

      33、《當代中國文學的審美輝煌》,《云南社會科學》第6 期,1996年。

      34、《當代中國文學的地緣性特征》,《文學世界》第4期,1996年。

       1997

      35、《文學解釋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換》,參見《文學理論:面向新世紀》,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36、《金庸小說敘事與民間文化理想》,《杭州大學學報》第5 期,1997年。

      37、《生命體驗與張承志的話語激流》,《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人大復印資料轉(zhuǎn)載)

      38、《一個人與世紀文學》,《當代作家評論》第3期,1997年。

      39、《先鋒敘事的現(xiàn)代文化立場》,《文藝評論》第3期,1997年。(人大復印資料轉(zhuǎn)載)

       1998

      40、《吳越文化的精靈》,《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第2 期,1998年。

       1999

      41、《體驗流與話語流的審美關(guān)聯(lián)》,《文藝評論》第4期,1999年。

      42、《個人的聲音與批評的智慧》,《南方文壇》第3 期,1999年。

      43、《中篇小說的敘事智慧》,《浙江文壇》,1999年。

       2000

      44、《文化還原與創(chuàng)作取向》,《文藝評論》第1期,2000年。

      45、《文學解釋的價值判斷與理性反思》,《浙江學刊》第2期,2000年。

      46、《茶的隱喻與王旭烽的形象化解釋》,《南方文壇》第3期,2000年。

      47、《解釋即對話與溝通》,《浙江文壇》,2000年。

      48、《海涅詩學與民間歌詩傳統(tǒng)》,《國外文學》第3期,2000年。

      49、《寫作或靈魂還鄉(xiāng)》,《青年文學》第9期,2000年。

      50、《經(jīng)典細讀與思想綜合》,《浙江自學考試》第7 期,2000年。

       2001

      51、《文學經(jīng)驗與文學理論》,《浙江自學考試》第2期,2001年。

      52、《文化詩學重建的西方視點》,《東方叢刊》第2期,2001年。

      53、《解釋在思想層面滑動》,《浙江文壇》,2001年。

      54、《重建文學與道德的新型美學關(guān)系》,《北京社會科學》第3期,2001年。

      55、《小說解釋向作家的挑戰(zhàn)》,《文藝評論》第1 期,2001年。

      56、《尼采詩學中的希臘主義探源》,《國外文學》第2期,2001年。

      57、《奧古斯丁與懺悔體文學的興起》,《國外文學》第4 期,2001年。(人大復印資料轉(zhuǎn)載)

       2002

      58、《綜合創(chuàng)造與文學價值證明》,《社會科學戰(zhàn)線》第1 期,2002年。

      59、《穿越敘事文本的反思性解釋》,《浙江文壇》,2002年。

      60、《審美活動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廈門大學學報》第3 期,2002年。(人大復印資料轉(zhuǎn)載)

      61、《道德創(chuàng)建與道德的文化話語權(quán)力》,參見《新經(jīng)濟條件的生存環(huán)境與中華文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62、《古典詩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與現(xiàn)代意識》,《東疆學刊》第2期,2002年。

      63、《現(xiàn)代人神話解釋的文化詩學旨趣》,《東疆學刊》第3 期,2002年。

      64、《文化的經(jīng)濟基礎(chǔ)與經(jīng)濟的文化目的》,《浙江大學學報》第5 期,2002年。

      65、《文學批評解釋的本質(zhì)及其詩學歸依》,《文藝評論》第6期,2002年。(獲2003年中國文聯(lián)第三屆文學評論一等獎,與謝冕、于潤洋、劉錫誠等六人同獲一等獎,文學類為謝冕與李詠吟)

       2003

      66、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odern Education, Fukui , university, Japan ,2003.

      67、《創(chuàng)作自由與實踐理性之關(guān)系》,《中國大學學術(shù)講演錄》(A),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68、《批評家的責任與正義意愿》,《當代作家評論》第4 期,2003年。

      69、《現(xiàn)代中國詩學三大派別之得失論衡》,《東方叢刊》第2 期,2003年。

      70、《文學的詩性綜合解釋方法的理論價值》,《東疆學刊》第4 期,2003年。(《高校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轉(zhuǎn)載。)

      71、《新經(jīng)濟條件下的生存環(huán)境與中華文化的調(diào)適性》,《國際信息資料》第3期,2003年。

      72、《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參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39-160頁。

      73、《普羅提諾的<九章集>》,參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89-106頁。

      74、《奧古斯丁的<懺悔錄>與<上帝之城>》,參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07-138頁。

       2004

      75、《詩教與兒童精神生活的自由》,《中國兒童文學》第1輯,2004年。

      76、《公民生命自由教育的沉淪》,《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2004年。

      77、《審美道德解釋與文學批評的立場》,《創(chuàng)作與批評》,第4期,2004年。

      78、《尋求那飄逝的文化詩魂》,《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2004年。

      79、《文體意識與想象定勢》,《文藝評論》,第3期,2004年。

      80、《亞里士多德與詩學解釋學的創(chuàng)建》,《吉首大學學報》,第2期,2004年。

      81、《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向藝術(shù)生成》,《東疆學刊》第3期,2004年。

       2005

      82、《審美道德論與自由秩序探索》《東疆叢刊》第3期,2005年。

      83、《形象創(chuàng)制與審美道德意識的呈現(xiàn)》《吉首大學學報》第3期,2005。

      84、《審美認知與自由意志》《文藝評論》第6期,2005年。

      85、《亞里士多德詩學的不完全歸納問題》,《國外文學》第4期,2005。

      86、《光明的期待與黑暗的沉思》(上)《中外論壇》(美國),第6期,2005年。

      87、《本文詩學與理性詩學之間》《東方叢刊》,第4期,2005年。

       2006

      88、《道德革命與文學的革命道德探源》《文藝評論》第4期,2006年。

      89、《道德歸類與道德價值分析》《東疆學刊》,2006年,第2期。(新華文摘摘目)

      90、《光明的期待與黑暗的沉思》(下)《中外論壇》(美國),2006年第1期。

      91、《文學形象譜系與審美道德價值判斷》《吉首大學學報》第3期,2006。

      92、《國學與西學:中西古典學的人文價值反思》《廈門大學學報》第5期,2006年。

      93、《尋求審美目的與人生目的之內(nèi)在統(tǒng)一》,《東方叢刊》,第2期,2006年。

       2007

      93、《國學與西學應在交融中求發(fā)展》《中國教育報》,2007年2月12日

      94、《詩與哲學:重建詩思的內(nèi)在和諧》,《文藝評論》第5期,2007年。

      95、《想象中國與親歷中國:漢學與國學的內(nèi)在差異》,《東南學術(shù)》,第2期,2007年。(《高校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6期轉(zhuǎn)載。)

      96、《詩言志與詩言神及文明的價值信念》,《文學評論》,第5期,2007年。

      97、《守護經(jīng)典與解釋經(jīng)典》,《江漢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

      98、《實踐美學與超越實踐美學》,《求索》,第8期,2007年。

      99、《反抗道德虛假與道德虛無化》,《倫理學研究》,第5期,2007年。

      100、《詩言志與詩人的生命理想》,《文藝百家》第2期,2007年。

       2008

      101、《語言中心論與錢鍾書詩學》《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2008年。

      102、《在詩史互證中呈現(xiàn)文明的美麗》,《東疆學刊》第3期,2008年。

      103、《自然美與藝術(shù)美的區(qū)分及其價值反思》,《文藝評論》,第4期,2008年。

      104、《圣人理想與老子的審美價值理想》,《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第3期,2008年。

      105、《創(chuàng)作迷狂與生命美學的體驗意志》,《浙江大學中文系教師論文選》,2008年。

       2009

      106、《向善而在:文學藝術(shù)的審美道德價值與使命》,《文學評論》,第2期,2009年。

      107、《普世價值的尋求與文學反本質(zhì)主義的困境》,《文藝評論》,第4期,2009年。

      108、《神話入詩與濟慈詩歌的唯美主義》,《東疆學刊》,第4期,2009年。

    學術(shù)論文代表作

      1、《美感與快感的立體觀照》,《文藝評論》第3 期,1992年。

      2、《生命體驗:張承志與凡高的藝術(shù)關(guān)系》,《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3年。

      3、《體驗類型與創(chuàng)作取向》,《文藝理論研究》第6期,1994年。

      4、《神圣價值獨白:張承志的散文》,《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5年。

      5、《康德與馬克思美學革命的差異及其根源》,《社會科學戰(zhàn)線》第4期,1996年。

      6、《先鋒敘事的現(xiàn)代文化立場》,《文藝評論》第3期,1997年。

      7、《體驗流與話語流的審美關(guān)聯(lián)》,《文藝評論》第4期,1999年。

      8、《尼采詩學中的希臘主義探源》,《國外文學》第2期,2001年。

      9、《奧古斯丁與懺悔體文學的興起》,《國外文學》第4 期,2001年。

      10、《審美活動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廈門大學學報》第3 期,2002年。

      11、《文學批評解釋的本質(zhì)及其詩學歸依》,《文藝評論》第6期,2002年。

      12、《現(xiàn)代中國詩學三大派別之得失論衡》,《東方叢刊》第2 期,2003年。

      13、《文學的詩性綜合解釋方法的理論價值》,《東疆學刊》第4 期,2003年。

      14、《公民生命自由教育的沉淪》,《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2004年。

      15、《文體意識與想象定勢》,《文藝評論》,第3期,2004年。

      16、《亞里士多德與詩學解釋學的創(chuàng)建》,《吉首大學學報》,第2期,2004年。

      17、《亞里士多德詩學的不完全歸納問題》,《國外文學》第4期,2005。

      18、《審美認知與自由意志》《文藝評論》第6期,2005年。

      19、《本文詩學與理性詩學之間》《東方叢刊》,第4期,2005年。

      20、《國學與西學:中西古典學的人文價值反思》《廈門大學學報》第5期,2006年。

      21、《道德革命與文學的革命道德探源》《文藝評論》第4期,2006年。

      22、《詩與哲學:重建詩思的內(nèi)在和諧》,《文藝評論》第5期,2007年。

      23、《詩言志與詩言神及文明的價值信念》,《文學評論》,第5期,2007年。

      24、《自然美與藝術(shù)美的區(qū)分及其價值反思》,《文藝評論》,第4期,2008年。

      25、《向善而在:文學藝術(shù)的審美道德價值與使命》,《文學評論》,第2期,2009年。

    課題與獲獎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學的審美道德主義研究”,2000年——2003年。

      2、教育部創(chuàng)新基地浙江大學基督教與跨文化研究中心項目:“藝術(shù)與文明——在3、跨學科語境中尋求中西思想的精神融合”,2005年——2012年。

      4、教育部一般項目:《古希臘戲劇文化史研究》,2009年——2012年

      5、《原初智慧形態(tài):希臘神學的兩大話語系統(tǒng)及其歷史轉(zhuǎn)換》,獲浙江社聯(lián)青年學術(shù)著作一等獎。

      6、《文學批評解釋的本質(zhì)及其詩學歸依》,《文藝評論》第6期,2002年。(獲2003年中國文聯(lián)第三屆文學評論一等獎,與謝冕、于潤洋、劉錫誠、余大喜等六人同獲一等獎,文學類為謝冕與李詠吟)

    TAGS:
    名人推薦
    • 阿爾芭·洛瓦赫
      阿爾芭·洛瓦赫,意大利女演員。父親是德國人,母親則是意大利人,而她在意大利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學習表演。2004年,阿爾芭·洛瓦赫出演了首部大銀幕作品《意大利羅曼史...
    • 陳騰飛
      陳騰飛,中國內(nèi)地男演員,模特。大學畢業(yè),畢業(yè)于長沙一所工科學院,大學畢業(yè)后,曾是一名建筑產(chǎn)品研發(fā)設計師。2011年6月到深圳偶然間接觸到了娛樂圈,2014年6月來到橫...
    • 渡邊文雄
      渡邊文雄(1929年10月31日-2004年8月4日),出生于日本東京,日本男演員。
    • 治狼
      治狼是利奧高小組中,體育最棒的人。他精于功夫和足球,在卡迪中學里頗受歡迎,連西西也喜歡他。因為他的嚴厲,他與尤美有強烈的感覺,會在某些場合微笑和很快去判斷誰...
    • 莊堂胡桃
      莊堂胡桃是日本動漫《名偵探柯南》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一位盲人,初戀情人為保谷泰輔。雖眼睛看不見,但心眼明朗,猜測柯南是個聲音未發(fā)育的高中生,還說柯南就像是...
    • 刁戴高
      刁戴高,字共辰,號約山,浙江省慈溪縣北鄉(xiāng)刁巷(今陳家村港砥橋)人,幼時遷居常熟,清乾隆年間在世。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