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歸有光傳
歸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歲能屬文,弱冠盡通《五經(jīng)》、《三史》諸書,師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舉鄉(xiāng)試,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常數(shù)百人,稱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進士,授長興知縣。用古教化為治。每聽訟,引婦女兒童案前,刺刺作吳語,斷訖遣去,不具獄。大吏令不便,輒寢閣不行。有所擊斷,直行己意。大吏多惡之,調順德通判,專轄馬政。明世,進士為令無遷倅者,名為遷,實重抑之也。隆慶四年,大學士高拱、趙貞吉雅知有光,引為南京太仆丞,留掌內閣制敕房,修《世宗實錄》,卒官。
有光為古文,原本經(jīng)術,好太史公書,得其神理。時王世貞主盟文壇,有光力相抵排,目為妄庸巨子。世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為之贊曰:“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自傷!逼渫浦厝绱。
有光制舉義,湛深經(jīng)術,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與齊名,世并稱歸、胡。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注釋
①昆山,今屬江蘇。②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論和做法。治,治理。③刺刺,形容尖細的聲音。④擊斷,即爭執(zhí)。⑤遷悴,指晉升副職。⑥制舉義,特種經(jīng)學研究。諶,造詣。
參考譯文
歸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歲就能寫文章,不到二十歲,《五經(jīng)》、《三史》等書全已通曉,拜本地魏校作老師。嘉靖十九年考取舉人,以后考了八年進士都沒有中。遷居嘉定安亭江邊,讀書講學。學生常達幾百人,都稱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歸有光才考取進士,授官長興知縣。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論和做法來進行治理。每次審理案件,把婦女兒童領到案前,說著尖細的吳語,斷完案,把人打發(fā)走,不寫判決書。上級的命令不切實際,就束之高閣,不去執(zhí)行。與上司有所爭執(zhí),就徑自照自己的意思辦。大官們大多不喜歡他,就調他去作順德通判,專管馬政。明代,進士作縣令沒有晉升副職的。因此,調任通判名為提升,實際上是很重的貶謫。隆慶四年,大學士高拱、趙貞吉平素與有光交好,引薦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內閣制敕房,編撰《世宗實錄》,死在任上。
歸有光作古文,以經(jīng)術為本,喜歡太史公的《史記》,參透其中的神理。當時王世貞為文壇盟主,有光盡力和他分庭抗禮,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對有光佩服得五體投地,給他寫贊語說:“一千年才出了你這樣的人才,來繼承韓愈、歐陽修的古文傳統(tǒng),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條路,只是自傷長久以來沒有什么成就。 彼褪沁@樣推崇歸有光。
歸有光在特種經(jīng)學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詣,卓然成為經(jīng)學大師,后來的德清縣胡友信和他齊名,世人并稱他們?yōu)椤皻w、胡”。
注:本傳以歸有光的才學和膽識為主展開敘述,不論是為官,還是為文,都突出了他有主見的特點。第1段寫他讀書成長和講學的情況;第2段寫他為官的經(jīng)歷;第3段寫他在古文方面的作為;第4段寫他在經(jīng)學研究方面的地位和影響。
補記:
嘉靖十九年(1540)
嘉靖四十四年(1565)
長興(今浙江湖州)
順德(今屬廣東)
隆慶四年(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