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史籍記載
石贊清由縣令揚歷中外三十余年,皆以清正愛民著稱,而天津治績尤異。任天津知府時,時逢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lián)軍于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攻占天津,百姓慘遭蹂躪,清政府各級官員多俯首貼耳,石贊清則堅貞不屈,逕往敵營,慷慨而談,陳說大義,要英法速罷兵議和。后英軍派500人將他劫往南營作人質(zhì)。在軟禁中,英軍送飯,他不吃,進酒,他不飲,三天三夜,滴水未入口,表現(xiàn)了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天津的老百姓得知這一情況后,數(shù)十萬人聚集,天天高呼:"還我石父母!"幾天后,迫于大勢,英軍只好將石贊清送回,他正氣凜然地說:"吾如何來,當(dāng)如何歸。"英軍無奈,只好用轎子把他抬回府署。天津百姓有民謠頌贊他說:"為國為民天津府,剛毅不撓胸有主!"朝廷迫于民意,次年提升他為順天府尹。
晚清名臣
石贊清(1806—1869),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zhèn)石牛寨勇村人,晚清名臣。石贊清系孤兒,家境極貧,少年時期在舊州度過,后往貴陽依靠伯父、岳父資助讀書成名。應(yīng)貴陽童子試,名列前茅。清道光十五年(1835),贊清恩科中舉,十八年(1838)赴京會試中進士。先后任直隸、阜城、盧北知縣,盧龍撫民通判、永定北岸同知、順天府治中、海遠(yuǎn)主事、天津知府(現(xiàn)相當(dāng)于天津市長)兼團防順天府尹、刑部侍郎、各省舉人閱卷大臣、直隸水利總督、直隸布政使、湖南巡撫(湖南省長)、太常侍卿、都察院左副御史、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主事。
石贊清之所以成為一代名臣,主要是因他在天津知府任內(nèi)建樹了突出政績,受到當(dāng)?shù)厝嗣竦闹孕膿泶?/p>
當(dāng)時英、法等國為了侵奪中國權(quán)益,公然派兵侵犯天津,清軍兵敗,英夷提出無理苛刻要求,否則就要大動干戈,清廷達(dá)官顯貴見勢危急,紛紛倉惶逃命,咸豐皇帝也逃避熱河。在這“土地?zé)o守”時刻,石贊清舍生忘死,大義凜然,獨赴夷營,慷慨陳詞,曉以利害,為祖國據(jù)理伸張正義,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民族骨氣和大無畏精神,使英帥孟某暗自嘆服。
在雙方談判中,石贊清毫不妥協(xié)退讓,據(jù)理力爭,堅決不讓侵略者沾到半點便宜,拒絕在有損祖國利益的協(xié)議上簽字,英軍大怒,竟將他扣押。贊清堅貞不屈,怒斥英軍及其統(tǒng)帥,列數(shù)他們的侵略罪行,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但求一死,不時手拍脖頸說:“快殺我!快殺我!”英帥更加敬佩他,轉(zhuǎn)對他以禮相待,備豐盛佳肴待之?墒牵澢宀恍家活,絕食三天滴水不進以示抗議。
天津人民悉知情況后,數(shù)十萬人自發(fā)齊集夷營包圍英法聯(lián)軍輪船,要求放回“石父母”。咸豐帝知道后,立即傳諭:“要夷帥禮貌送回石贊清這最得民心之官,否則眾怒難犯,激而成戰(zhàn)”。夷帥被迫將石送回,天津一帶秋毫無犯。
石贊清以天下為己任,以國家民族利益為根本,凜然正氣,高風(fēng)亮節(jié),民族精神為國人敬佩,有人曾把他比做西漢時期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而歸的蘇武。同治帝登基,為樹立忠貞死節(jié)之臣以當(dāng)做楷模,親下圣諭予以表彰。
石贊清為官廉潔奉公,剛正不阿,秉公執(zhí)法,不謀私利,處理果斷,如實裁決,有“石一堂”之美稱。他在天津辦了不少好事、實事,諸如平銀市、整頓士風(fēng)、公斷訟案、賑災(zāi)治水等,史評“中外皆有政聲”。天津人民十分擁戴,編歌頌其為“愛國為民天津府,剛毅不撓胸有主”。
石贊清為官政績卓著,在文學(xué)上也很有造詣,尤擅長集句詩的創(chuàng)作。他喜讀唐宋元明歷代名家名作,凡游覽名山大川,贈朋答友,詠物言志,抒發(fā)感慨,均利用前人現(xiàn)成詩句巧妙工合地纂疊在一起,成為一首新詩,天衣無縫,讀來別致清新,毫無抄錄之嫌。他集有《豆丁吟》十二卷1045首、《紫荃山館賦帖詩》393首,均曾在貴陽刊刻于世,遠(yuǎn)近傳誦。
石贊清去世后,清政府十分痛惜,同治皇帝親賜祭文以表其功德。
石贊清是舊州英俊人才的典型代表,是舊州歷史的光榮,是舊州人民的驕傲。
個人作品
石贊清著有《饤豆吟》十二卷,《饤豆詞》69闋,都是集唐人詩句而成,比歷來泛集各代人物的詞句更難,在古今詞林里別樹一幟。他亦能書畫,貴州省博物館藏有其著色山水摺扇兩頁。其一《江行圖》,題集宋詩七絕一首。其二《耕織圖》,題自作五言排律一首。字效晉人小楷。詩書畫三絕,實為精品。
后世傳記
《晚清名臣石贊清傳》,作者:石朝江,石莉。
本書共分為十四章,主要內(nèi)容包括:出生貴州黃平舊州寨勇村、隨伯父販黃平斗笠至貴陽、中進士發(fā)任直隸阜城知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