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784
人物簡介
字惠棠,一字石云,湖南 巴陵人(今岳陽縣相思鄉(xiāng)河山村人)。曠世孝子許伯泰之弟。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舉博學(xué)鴻詞。七年,(公元一七四二年)成進士。知四川彭縣,有惠政。值金川用兵,供費很多,伯政籌辦軍需,而民不擾。歷擢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致仕歸。家居數(shù)十年,不履城市,惟究心經(jīng)卷。主要作品
《事三堂文集》及《益青閣詩集》,《易深》八卷,《春秋深》九卷,及《全史日至源流》三十二卷,均《清史列傳》并傳于世。作品評價
伯政所著《易深》,后人評價此書:“以為圖書皆出太昊之世,卦數(shù)則生于河圖,蓍數(shù)則生于洛書。又兼取漢人卦氣、納甲及京房《易傳》火珠林之法。不墨守前人舊說,敢于立論。在他眾多的著述中,以天文學(xué)著作《全史日至源流》最肴科學(xué)價值。這部書是參考清康熙年間的《歷象考成》(前編)寫成的!端膸烊珪喢髂夸洝贩Q此書"皆溯稽經(jīng)史傳注所載至朔氣閏,質(zhì)其合否,糾其謬誤,亦頗有資于考證!狈执o年,上自軒轅氏,下至明崇末年,前后四千年。人物軼事
伯政天資聰穎,上私塾后,熟讀諸子百家典籍,因常問稀奇古怪的問題而屢遭老師責(zé)叱,一天課后,與師兄們一起在河邊玩耍,正好對岸來了一個十六歲上下的漂亮女孩,想過河卻又不敢下水,在岸邊徘徊了很久。十二歲的伯政不假思索便脫鞋卷褲,將女孩背過河來。這下可好,一個嫉妒他的同窗抓住了伯政的“把柄”,向老師告了一狀,說他對女孩居心不良,有悖禮數(shù),男女授受不親!喜歡伯政的師母怕他又遭懲罰,忙暗示伯政書面陳述背送女孩之動因。伯政領(lǐng)悟師母好意后,馬上在紙上“沙沙”地書寫起來,一篇陳情文章即刻而就。老師接過他寫好的文章一看,臉上隨即由陰轉(zhuǎn)晴,繼而說:“你的文思和文采已超過了為師。你再在這里讀下去,只會貽誤你的前程,你另擇高明吧。”原來,伯政這樣寫道:“二八姣娥隔河游,小生愿作渡人舟。仙姑金手靠玉手,學(xué)生龍頭托鳳頭。三寸金蓮離水面,十分春色滿江流。輕輕放在江南岸,默默無言各自休!
伯政博學(xué)多才,時譽江南四才子之一,他的記憶力特強,看書“一眼十行,過目不忘!庇幸淮危对S氏族譜》被盜后,被當?shù)匾回斨鞲邇r收藏,伯政拜訪那位財主時,請求當面借閱《許氏族譜》,財主心想,你想看就看吧,還怕你把它搶去不成!伯政將《許氏族譜》瀏覽了一遍后立即遞還財主,并當著財主的面把族譜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財主大驚:天下竟有如此奇人!他原本想把《許氏族譜》高價賣給許族,狠撈一把,看來現(xiàn)在沒有什么價值了,不如做個順水人情,交好許氏族人。于是,《許氏族譜》完璧歸趙。
伯政擔(dān)任四川彭城知縣不久,乾隆便繼承皇位。乾隆常與大臣談?wù)撘捉?jīng),朝中文武百官思想拘泥陳腐,無以應(yīng)對皇上的提問。乾隆深感易學(xué)衰落,下旨在所有朝廷命官中遴選深諳易經(jīng)者,偌大的官宦階層,僅有彭城知縣敢接榜赴京,伯政站在太和殿,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與乾隆探析易理,侃侃而談,辯理精辟,龍顏大悅,伯政即被調(diào)入京城,推禮部侍郎。
伯政壯年時期,因不滿官場黑暗,決意辭官歸隱。他在自己宅邸的照壁上寫下“水深犁繩拖不起”后,便偷偷地出了京城,踏上終隱相思山的道路。乾隆接到伯政失蹤的奏報后,御駕來到伯政的宅邸查看,當他看到照壁上的留言后,知曉伯政去意已決,便擺了擺手,叫侍從停止再在京城搜尋伯政的下落,隨即揮毫在墻壁上留下“農(nóng)夫切勿再揚鞭!
伯政輕車簡從歸隱相思山后,潛心經(jīng)學(xué),皓首窮經(jīng)整理《易深》、《春秋深》等書稿。將窮盡一生心血研究天文學(xué)的專著《全史日至源流》付梓。伯政死后,簡葬在老家后山,乾隆聞知后,深感伯政生前清廉節(jié)儉,謚之為“奉直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