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事典故
在代理蒲城知縣時,了解到這個大縣百姓性情強悍,好爭意氣,斗毆、訴訟、偷盜、搶劫行為比起臨縣都要多。以前的縣官一貫采用嚴苛的法律禁令加以懲治,而一些作奸犯科之徒,投機取巧,變本加厲,越發(fā)猖撅。戩到后,從治本上下功夫,放寬禁令條例,懇切教導,讓人民理解逞兇使氣違紀、犯法,損人利己,甚至兩敗俱傷,正大光明的人決不為此。有人爭訟到了縣庭,他必根據(jù)道理,深入剖析是非曲直、禍福利害,使人不犯法違令。他經(jīng)常召集父老諄諄勸說,讓他們教導子弟讀書明理,自省過失,勤勉奮發(fā),進取向上,羞作下流敗德的事;又制備“記善薄”,凡百姓有小小的善行,即時予以登載,用以鼓勵人民。他還仿效兄長任縣令時的做法,捐獻薪俸,具備酒食,于每月的良辰邀請邑之高年,聚會縣衙,嘉勉慰勞,讓他們的子弟陪伴侍奉,以此教導敬老之道。僅幾個月,很多人深受教育,孝悌禮讓,風俗大變,獄訟頓減,收到了極好的社會效果。
戩以后調(diào)到夏縣,該縣民情號稱“健訟”,難于治理。他到任后,從不輕易懷疑人們的行為動機,始終抱定勉人向上,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盡心開導教誨,決不以小恩小惠籠絡,誠懇勸導他們從善去惡、改過自新。許多愛好訴訟的人受到教育,都謝罪引退,不再橫生枝節(jié)、無理取鬧,夏縣的社會秩序變得異常良好。
當靈寶的百姓知道朝廷派出考核官吏治績的使者經(jīng)過時,圍住使者請求說;“現(xiàn)在夏縣的張公是我們從前的好父母官,懇祈天使憐憫我們百姓,將他調(diào)回!”使者高興地傾聽他們的意見,如實向朝廷匯報。當張戩離開夏縣時,百姓四出遠道相送,交通為之阻斷,無法行走。父老們說:“以往許多人認為我們縣的百姓不善良,喜好訴訟?墒亲詮膹埞珌碇卫碇,訴訟的事大大減少,幾乎絕跡。只有張公了解和相信我們縣百姓是不喜歡訴訟的啊!”
戩剛正不阿,盡職盡責。在作御史時,神宗問他治理國家之道,他強調(diào)在上者要勤政愛民,以身垂范;实壅J為極其正確。這時適值王安石變法,題目雖正,但問題很多。特別是一些小人沽名引進,借機漁利,使下面許多措施擾害百姓。他勇于上書,陳訴利弊,請罷除條例司,追還高平使者,彈劾一些人遇事不置可否,不能持正救偏;一些人左右搖擺,缺乏獨立見識;一些人相互勾結,彼此包庇;還有的用奸邪獻媚的手段,巴結上司,竊取諫官位置;有的本是刻薄殘忍的小人,卻善于花言巧語,玩弄經(jīng)書辭語,裝飾自己的文章,這樣的人怎么在皇帝左右當言官呢?所有這些奸詐邪僻之流統(tǒng)統(tǒng)應該流放遠方。他不僅三番五次上書說理,并且親自去宰相府仗義執(zhí)言,與王安石辯論。王很執(zhí)拗,用扇子掩著面孔嘲笑他。他仍奮然講:“我是天生狂直的人,應該遭到你的嘲笑。可是天下嘲笑你固執(zhí),而你覺得自己什么都好,違反群眾意愿的事有沒有呢?你大概不知道吧!”于是告了病假,等待處分,終于被罷免了御史職務。他被黜退之后,從不將奏章的底稿讓人看,也從不對人講自己是無罪無辜的人。眾多的人聽到他的做人準則,起初覺得高不可攀而畏懼他,后來認識到他處事忠厚,就很佩服他了。
戩嚴于律己而以忠厚誠懇的態(tài)度待人接物,從未遷怒別人;樂于稱道人的善德,鼓勵其上進;不斷檢查自己平日的思想言行,小有差錯,必定認真改正,決不再犯。對胞兄極其敬愛,對貧困姻親盡力周恤。在任司竹監(jiān)時,全家不食竹筍。他在將要離任時,看見平日頗為愛護的一個小卒,盜拾筍籜,即對之加以處分,一點不徇情寬恕。處分之后,待之一如既往,毫不介意,同輩都佩服他謹慎的操守和寬容的度量。
人物評價
張載常對人說:“吾弟德性上的優(yōu)點是吾所不及的。他勇于任事,處身正道直行以及不屈不撓的精神,可與孔子門人中子夏相媲美。有這樣的弟弟,吾輩之道將得以發(fā)揚光大,有什么可憂慮的呢?”當時的人對他們兄弟很尊重,稱為“兩張先生”。
親屬成員
父張迪
母陸氏
胞兄張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