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陳以剛,字近荃,(一說長荃),號燭門,出生于安徽天長龍崗鎮(zhèn)東(今屬金湖縣金南鎮(zhèn)),清初著名詩人。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祖父陳歌泰,拔貢,考授內閣中書,其兄賡泰以功獲御賜蟒袍,為平涼府太守。父親陳天篤,庠生,誥封奉直大夫,去世早,以剛與兄以樅、弟以明均靠祖父撫育長成。家譜記載“少孤力學,穎悟非常,十歲做詩,吐詞即工,頗有宿慧。”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陳以剛中舉,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中進士,殿試第三,為探花。初任池州府教授。池州知府開辦鐘山書院,延聘陳以剛主持其事,兼纂修《江南通志》。乾隆元年(1736年)舉博學宏詞,入都謁桐城相公,見之甚喜,尋升青田縣令。乾隆三年,復調嘉善縣知縣。兩邑任期內皆有惠政!皳螒c《重修嘉善縣志·陳以剛傳》記載:陳以剛在嘉善期間,為人剛毅,長于斷獄,嘉善鄰縣曾有一大案久審不決,其吏邀陳以剛前往,一審即明。嘉善縣商賈較多,市場上度量衡器具標準不一,陳以剛較正市斛,統(tǒng)一其標準,百姓稱便,將陳以剛較正的標準市斛稱為“天長斛”。他還疏浚河渠,表識古跡,做了不少有益之事。其時陳以剛詩詞書法之名,已遍傳海內。其后,又曾任浙江鄉(xiāng)試同考官。乾隆八年,升云南阿迷州知州。
陳以剛任池阿迷知州至年近七旬,以病告歸。陳以剛為人落拓,嗜酒工詩,善書法,得其片紙,寶若珠璧。中舉前,他即與弟陳以明等互為師友,酬唱往來。州教授及青田、嘉善縣令期間,公余之暇,手不釋卷。告老還鄉(xiāng)以后,更與儀征程夢星翰林、江都江昱明經、馬琬等地方文人終日飲酒作詩為樂,卒年八十七。
其《贈顧使君》“心厭承明戀釣槎,題名江山有籠紗,鼓鐘清廟元和筆,簫管揚州大業(yè)花。重碧千卮傾北道,軟紅十丈憶東華。相看淮海詩人盡,攜手平山日又斜!钡仍娮鱾髡b當時。他與著名詩人袁枚往來酬唱甚多,袁枚愛買書,而官廨甚小,書籍只得置于堆放戶籍文牘的官署之中,陳以剛因此贈袁枚詩云:“六朝山立廉鉤外,萬卷書橫簿領中”。袁枚極為推崇其詩,在《隨園詩話》中稱道陳以剛作詩平和,長于投贈。浙江藩臺張若震為陳以剛所著詩集《覓閑集》作序,稱其“以名進士擁皋比而談經者十余年。其詩境地益高,氣味益深而厚,所謂以情勝,以學勝,亦以年勝”云云。陳氏世代傳說,陳以剛告老還鄉(xiāng)之后,鄭板橋來訪,在陳家一住三月,并演繹出許多軼事佳話。
個人著作
《池陽人物志》、《清詩品二十五卷》(與以樅、以明同選)、《國朝詩品二十一卷》。詩集有《梅花庵詩》、《退思堂詠菊詩》、《燭門詩集》、《覓閑集》等,暮年論益精純,境益古淡。
其弟陳以明,字采葉,歲進士(貢士),曾歷貴州安定、定南兩縣知縣,繼任貴州永豐知州,也有詩名,“人喧燈一市,門閉月千峰”句深為時人贊賞,有《翠微山人詩集》行世,今俱亡佚?v觀陳氏幾位進士,在政績與文學成就方面,陳以剛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