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革命者
1829年3月2日出生于德國科隆一個教師家庭,早年曾在科隆教會體育館學習鋼琴,因家庭經濟狀況被迫輟學,1848進入波恩大學,1849年因直接參加德國革命戰(zhàn)爭,失敗后逃到蘇黎世,1850年偷偷返回普魯士,然后去了巴黎,但在法國被驅逐,1851年政變前夕移居倫敦,直到1852年8月在那里靠教德語為生,期間于1852年7月與瑪格麗特·邁耶結婚,之后移居美國,生活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1856年定居美國。
參加南北戰(zhàn)爭
1859年在馬薩諸塞州州競選參議員時發(fā)表關于自由與平等權利的著名演說,希望把《獨立宣言》中“人人生而自由和平等”這句名言,“銘刻在共和國領土內每一根門柱上”,“如果聽任蓄奴制的理論任意傳播,從而壓倒與其勢均力敵的真正民主的傾向,那么過不了多久,維護統(tǒng)治利益的法律和措施就會把美國這個共和國壓垮!薄拔业膰也灰欢ǹ偸钦_的;當它正確時,保持它的正確;當它錯誤時,促使它正確!1860年曾為亞伯拉罕·林肯竟選總統(tǒng)奔走呼號,林肯當選后出任西班牙公使,其間回國提倡立即解放黑奴,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后出任聯邦志愿兵少將,曾參加第二次馬納沙斯之役、錢瑟勒斯維爾戰(zhàn)役、葛底斯堡戰(zhàn)役和查塔努加諸戰(zhàn)役。戰(zhàn)后巡視南方,向安德魯·約翰遜總統(tǒng)報告情況,他堅決主張維護黑人的權利,把給予自由奴隸以選舉權作為南部各州重新加入聯邦的先決條件。但約翰遜總統(tǒng)沒有采納這些意見。
鍍金時代的部長
1866年任底特律《郵報》編輯,后又任德文版《圣路易斯西方郵報》編輯,1869-1875年任國會參議員、此時在政治腐敗、重建政策和兼并圣多明各問題上和總統(tǒng)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發(fā)生爭吵,1872年參加建立“自由共和黨”,反對格蘭特總統(tǒng)再次提名,后支持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競選總統(tǒng),海斯成為總統(tǒng)后,任命他為內政部長(1877-1881),任內極力改革文官知制度,對印第安人采取比較進步的政策,1881年離開內政部后搬到紐約市,在政治上的一次重大冒險就是鼓勵具有改革思想的共和黨(統(tǒng)稱共和黨獨立派)支持1884年民主黨候選人格羅弗·克利夫蘭克。19世紀80年代編印《紐約晚郵報》和《民族題刊》,寫《亨利·克萊傳》(1887)和《亞伯拉罕·林肯傳》(1889),90年代為《哈潑斯周刊》寫社論,1892年接替喬治·柯蒂斯全國文官制度改革同盟主席,直到1901年,1906年在紐約去世,葬于斷頭谷公墓。他的一生常被作為"美國大熔爐"一說的典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