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歷史記載
咸豐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起義。同年,天地會新會洪順堂頭領陳松年、呂瑞俊,在江門象溪路呂氏超然祖祠開設武館,呂為館主,陳任教頭,以教群眾學武藝為名,暗地聯(lián)系群眾,發(fā)展組織。
咸豐四年(1855年)七月初八,陳松年、呂瑞俊率眾在江門狗山舉旗起義。起義者頭裹紅巾,束發(fā)易服,世人稱為紅巾軍(又稱洪兵)。參加者不但有農(nóng)民、無業(yè)游民、城鄉(xiāng)勞動者,而且有趙泰來等知識分子。
紅巾軍的起義聲勢浩大,使駐守江門的新會縣丞張景堂、把總黃龍彪聞風逃走。紅巾軍不費一兵一卒占領了江門。紅巾軍分四營駐守江門四周,呂瑞俊為北營大元帥。
紅巾軍占據(jù)江門后,聯(lián)合南海、鶴山、新會、中山等縣紅巾軍號稱20多萬人,于七月十五日晨進攻新會城。城中紳士莫聘侯非常害怕,連夜出城逃走,至三丫營(今屬會城河南)被呂瑞俊捉獲,呂認為他居官必貪暴,要將他治罪。軍師趙泰來阻止了他。
紅巾軍圍攻新會城,堅持了60天。八月十四日,清政府派?谑貍潼S彬、后補守備羅福安統(tǒng)率70多艘戰(zhàn)船、3000多人的增援部隊趕到。兩軍激戰(zhàn)之后,紅巾軍大敗,陳松年、呂瑞俊撤回江門。之后,陳松年、呂瑞俊與清軍展開拉鋸戰(zhàn),曾大敗清軍于白石鄉(xiāng),并再度占領江門。但由于清軍分水、陸兩路向江門進攻,十一月二十四日,紅巾軍撤離江門,進入順德縣。
咸豐五年(1855年)春,陳松年、呂瑞俊計劃率領紅巾軍向廣西轉移,謀求與陳開、李文茂的主力軍會師。但至番禺新造,被清兵擊潰。陳松年被俘,英勇就義。四月十一日,呂瑞俊率余部撤至新寧(今臺山縣)被捕,就義于新會城,其首級懸于江門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