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宋哲宗趙煦生于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陰歷十二月初七(陽歷1077年1月4日),9歲時哲宗登基,由高太后執(zhí)政。高太后執(zhí)政后,任用頑固派大官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一上臺,就把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全部廢止。宋哲宗對于司馬光與高太后的執(zhí)政與壓制感到不滿。到了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親政。哲宗親政后表明紹述,追貶司馬光,并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于嶺南(今廣西、廣東一帶),接著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nóng)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圣”,并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陰歷一月十二日(陽歷1100年1月23日)病逝于汴梁(今河南開封)。 u200b
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
但是,由于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激化,種下了北宋滅亡的遠因。宋哲宗的悲劇,在于他的理想與他的實際能力距離太大,他更多地像一個紙上談兵的人物,理論上有許多想法,但在實際運用上卻缺少變通和從權(quán)的能力,難以處理諸種復雜矛盾和關(guān)系。
宣仁高太后對宋哲宗從策立之初,到臨終囑托,都可以說是相當盡心盡責,努力愛護和教育著這個小皇帝。但哲宗卻因這種過分周到的呵護而感到窒息和束縛,所以高太后一死,宋哲宗便要急不可待地改弦易轍,去實行他所崇敬的父皇宋神宗的變法之政策。宋哲宗雖仰慕其父的敢作敢為,卻比其父的經(jīng)驗和素質(zhì)都要差,結(jié)果急功近利,適得其反。其事業(yè)心和實績,其理想和現(xiàn)實能力,真的反差太大,陷入悲劇而不能自拔。
執(zhí)政早期
元豐八年二月,宋神宗病情日趨惡化,不能處理朝政。立趙傭為皇儲,由皇太后高氏暫時聽政,神宗表示同 意。高太后出身尊貴,其曾祖是宋初名將高瓊,母親為北宋開國元勛曹彬的孫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幼年時,高太后與英宗都住在宮中,曹皇后視她如親生女兒。后來,仁宗和曹皇后親自為兩人主持婚禮,當時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說,這種世家與皇室之間的聯(lián)姻無疑有助于鞏固高氏在宮中的地位。高太后經(jīng)歷了仁、英、神三朝中發(fā)生的仁宗立儲、英宗濮議風波和神宗熙豐變法等事,政治經(jīng)驗很豐富,她在保證哲宗繼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
神宗生病時,他年齡最大的兒子延安郡王趙傭才10歲,而兩個同母弟弟卻年富力強,雍王趙顥36歲,曹王趙頵30歲,論聲望、地位和出身,兩人中的任何一個都有資格做皇帝。當時,大臣蔡確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們曾想通過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繪和高公紀達到目的。邢恕以賞花為名將二人邀請到自己府中,對他們說神宗的病情已無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賢明,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高公繪大驚,明確表示,這是邢恕想陷害他們?nèi),急忙與高公紀一起離開邢府。蔡確和邢恕見陰謀難以得逞,便決定擁立趙傭,以奪策立之功,并趁機除掉與蔡確有矛盾的王珪。蔡確在與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時,問王珪對立儲之事有何看法,暗中卻派開封知府蔡京率殺手埋伏在暗處,只要王珪稍有異議,就將他殺死。王珪膽小怕事,是出了名的“三旨宰相”(他上殿奏事稱“取圣旨”,皇帝裁決后,他稱“領(lǐng)圣旨”,傳達旨意是“已得圣旨”)。見蔡確相問,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毖韵轮馐且②w傭。王珪這一次卻很有主張,蔡確無法,便只好四處張揚,說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卻反誣高太后和王珪有廢立趙傭之意,此事在后來給他招來大禍。
不僅朝中大臣另有打算,趙顥和趙頵也極為關(guān)注選立皇儲一事。他們時常去皇宮探視神宗病情,看過神宗后,趙顥還徑直去高太后處,試圖探聽或是談論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視之”,似乎也察覺到弟弟們的意圖。到了神宗彌留之際,趙顥甚至還請求留在神宗身邊侍疾。高太后見兩位親王居心叵測,為防萬一,便命人關(guān)閉宮門,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寢宮,實際上是要他們斷了念頭。同時,加快了立趙傭為儲的步伐,還暗中叫人秘密趕制了一件10歲孩童穿的皇袍,以備不時之需。
這年三月,在大臣們前來覲見時,高太后當眾夸贊皇子趙傭性格穩(wěn)重,聰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經(jīng),為神宗祈福,頗是孝順,還將趙傭所抄佛經(jīng)傳給大臣們看。大臣們齊聲稱賀,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趙傭,宣讀神宗詔書,立趙傭為皇太子,改名趙煦,皇儲之爭總算平靜下來。數(shù)日后,神宗去世,皇太子趙煦即位,改元元祐。從此,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掌握大權(quán)達8年之久。
高太后被后人譽為“女中堯舜”,但她在政治上卻極為盲目和固執(zhí)。神宗時代,高太后就是變法的主要反對者之一,她曾與仁宗曹皇后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訴王安石新法敗壞祖宗家法,害苦天下百姓。高太后垂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對變法最堅決的司馬光。司馬光在神宗變法時隱居洛陽達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后可能復出,稱他為“司馬相公”,而許多賦閑在家的反變法官員也很欽佩他,這些人是司馬光執(zhí)政后更化的主要力量。司馬光被召回朝廷后,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號(以神宗母高太后的名義來變更神宗朝的政治措施),全面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廢除新法之徹底,不能不說他帶進了自己10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個人情緒的影響。然而,高太后卻不僅一味信任司馬光,委以重任,還在司馬光死后,將其反對變法的措施執(zhí)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對派官員如文彥博、呂公著、范純?nèi)屎蛥未蠓赖热,又將支持變法的官員呂惠卿、章惇和蔡確等人逐出朝廷,從而激化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斗爭。
高太后在哲宗即位時,一再表示她性本好靜,垂簾聽政是出于無奈,但她卻絲毫不放松手中的權(quán)力。在高太后垂簾時期,軍國大事都由她與幾位大臣處理,年少的哲宗對朝政幾乎沒有發(fā)言權(quán)。大臣們也以為哲宗年幼,凡事都取決于高太后。朝堂上,哲宗的御座與高太后座位相對,大臣們向來是向太后奏事,背朝哲宗,也不轉(zhuǎn)身向哲宗稟報,以致哲宗親政后在談及垂簾時說,他只能看朝中官員的臀部和背部。到了哲宗17歲時,高太后本應該還政,但她卻仍然積極地聽政。而此時,眾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諭必聽太后之言,也不勸太后撤簾。高太后和大臣們的這種態(tài)度惹惱了哲宗,哲宗心中很是怨恨他們,這也是哲宗親政后大力貶斥元祐大臣的一個原因。
盡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簾時沒有考慮哲宗的感受,但他們并不放松對哲宗的教育。高太后任呂公著、范純?nèi)、蘇軾和范祖禹等人擔任哲宗的侍讀大臣,想通過教育使哲宗成為一個恪守祖宗法度、通曉經(jīng)義的皇帝,尤其是讓哲宗仰慕宋仁宗,而不是銳意進取的宋神宗,因為仁宗創(chuàng)下了為士大夫津津樂道的清平盛世。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對哲宗的管教也很嚴格。為避免哲宗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20個年長的宮嬪照顧他的起居,又常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閣樓中就寢,相當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動的空間。但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民間卻傳出宮中尋找乳母之事。大臣劉安世得知后大驚,哲宗此時才14歲,后宮竟然尋找乳母,是否是皇帝沉溺聲色?劉安世上奏章,告誡哲宗自重。另一大臣范祖禹直接上書高太后,言辭極為激烈。高太后對外解釋說,是神宗遺留下的幾個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顧,但私下卻將哲宗身邊的宮女一一喚去審問。哲宗后來回憶說那些宮女們個個紅腫著眼,臉色慘白,他心里很害怕,后來才知道是劉、范暗中告了狀,而自己卻渾然不知。高太后的這些做法雖然目的是為了照顧和保護哲宗,但卻使得哲宗感到窒息,無形中增強了他的逆反心理。
政治斗爭
更讓哲宗難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對待其生母朱德妃也過于嚴格, 甚至是苛刻;蛟S是她有著某種隱憂,擔心哲宗母子聯(lián)合起來,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朱德妃出身寒微,幼時遭遇極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隨母親改嫁后,卻為繼父不喜,只得在親戚家長大。朱德妃入宮后,初為神宗侍女,后來生了哲宗、蔡王趙似和徐國長公主,直到元豐七年才封為德妃。朱德妃溫柔恭順,對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畢恭畢敬。元豐八年十一月,朱德妃護送神宗的靈柩前往永裕陵,途經(jīng)永安。當時,大臣韓絳任河南知府,親自往永安迎接靈柩。朱德妃走在后面,韓絳也去迎接。高太后知道了此事,竟勃然大怒:“韓某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禮?”嚇得朱德妃淌著眼淚謝罪。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為皇太后,朱德妃卻不能母以子貴,只被尊為太妃,也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在如何對待朱太妃問題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見。有人想趁機拍高太后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級,以凸顯垂簾的太皇太后。有人想著將來終究是哲宗掌權(quán),主張尊崇朱太妃,以顯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卻另有打算,想壓制一下朱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才允許朱太妃的輿蓋、儀衛(wèi)、服冠可與皇后相同。哲宗親政后,立即下令母親的待遇完全與皇太后向氏相同。從哲宗生母的待遇問題上,可以看出其間夾雜著復雜的政治斗爭背景。
高太后和元祐大臣們所做的一切,對于哲宗來說,負面影響非常大。哲宗早慧,八九歲時便能背誦7卷《論語》,字也寫得很漂亮,頗得父親神宗的喜愛。元豐七年三月,神宗在宮中宴請群臣,時年9歲的趙傭隨同。趙傭雖然是第一次經(jīng)歷這樣的場面,但卻表現(xiàn)得極為得體,得到父親的夸贊。哲宗即位后,遼朝派使者來參加神宗的吊唁活動,宰相蔡確因兩國服飾不同,怕年幼的哲宗害怕,便反復給哲宗講契丹人的衣著禮儀。哲宗先是沉默不語,待蔡確絮絮叨叨講完,忽然正色問道:“遼朝使者是人嗎?”蔡確一愣:“當然是人,但是夷狄!闭茏诘溃骸凹仁侨,怕他做甚?”言辭極鋒銳,蔡確無言以對,惶恐退下。
少年老成的哲宗面對不將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也會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每次大臣向哲宗和高太后奏報時,哲宗都沉默不語。有次高太后問哲宗為何不表達自己的看法,哲宗回道:“娘娘已處分,還要我說什么?”弦外之音就是自己無非是一個擺設(shè)而已。哲宗常使用一個舊桌子,高太后令人換掉,但哲宗又派人搬了回來。高太后問為何,哲宗答:“是爹爹(神宗)用過的。”高太后心中大驚,知道他將來必會對自己的措施不滿。大臣劉摯曾上疏,讓高太后教導哲宗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后說:“我常與孫子說這些,但他并不以為然!备咛笥纱擞訐,當然更不敢放下權(quán)力。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改元紹圣,大力打擊元 祐大臣,甚至在章惇等人挑撥下,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國”,欲追廢其太后稱號及待遇。也許在最初,哲宗對父親神宗的理解只是出于崇敬,但元祐時期被冷落和忽視的經(jīng)歷加劇了他對元祐政治的不滿,便極力推崇神宗?梢,在哲宗的政治抱負中,有著濃厚的個人感情因素,使得他的人生多了些悲劇色彩,也使得朝野上下的分野益發(fā)清晰。
黨爭頻繁
哲宗朝,無論是元祐時期,還是哲宗親政后,最活躍的似乎都是朝中的大臣們。由于變法與反變法矛盾的延續(xù)以及哲宗與高太后的沖突,使得當時支持變法的大臣(新黨)與反對變法的大臣(舊黨)都無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黨爭,成為其中的主角,也就演出一幕幕令人嘆息的悲劇。 在高太后垂簾的8年中,舊黨不僅控制了整個朝廷,對新黨的打擊和傾軋也始終如一,從未放松過。舊黨劉摯、王巖叟、朱光庭等人甚至竭力搜尋新黨章惇、蔡確的傳聞軼事,任意加以穿鑿附會,對其進行詆毀,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車蓋亭詩案。
蔡確,字持正,泉州晉江人。神宗變法時,王安石見蔡確頗有些才能,便推薦他做三班院主簿。但蔡確長于見風使舵和陰謀詭計,當他見到神宗有疏遠王安石之意時,竟不顧知遇之恩,上書參劾王安石。蔡確為了謀取高官,制造了多起冤獄。他自知制誥升至御史中丞、參知政事,均靠制造冤獄奪別人官位后得到。很多大臣都看不起他,而蔡確卻自以為本事了得。神宗病危時,蔡確與邢恕欲立神宗同母弟雍王顥和曹王頵不成,反過來誣陷高太后和王珪有廢哲宗之意,自謂有策立功。
高太后垂簾后,新黨勢力被排擠,蔡確也被貶出朝廷。元祐元年,蔡確罷相,出知陳州。次年,蔡確再貶安州。在安州游車蓋亭時,蔡確寫下了《夏日游車蓋亭》十首絕句,詩被與蔡確有過節(jié)的吳處厚所得。吳處厚曾在蔡確手下為官,希望他推薦自己,但被蔡確拒絕了,由此怨恨不已。終于,吳處厚等來了報復的機會,他將蔡確的詩上呈朝廷,說其中“內(nèi)五篇皆涉譏訕,而二篇譏訕尤甚,上及君親”。詩中有“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jié)上元間”之句。郝甑山,安州人,唐高宗時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讓位給皇后 武則天,郝甑山上奏反對。吳處厚曲解詩意,說此處是將高太后比做武則天。而舊黨梁燾、朱光庭和劉安世等人立即加以發(fā)揮,肆意攻擊,并以“邢恕極論蔡確有策立(哲宗)功,真社稷臣”的言論相彈劾,高太后怒不可遏,將蔡確貶到新州。呂大防和劉摯曾以蔡確母親年老,嶺南路遠,主張改遷他處,高太后卻說:“山可移,此州不可移。”在當時,被貶往嶺南,實際上如同被判了死刑。蘇軾曾有詩云:“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這是當時嶺南實際情況的真實寫照。蔡確被貶時,范純?nèi)蕦未蠓勒f:“嶺南之路長滿荊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開,日后我們難免有此下場!彼請哲宗向高太后求情,但哲宗依舊以沉默相抗議。哲宗親政后便把大批元祐大臣貶至嶺南,印證了范純?nèi)十斎盏膽n慮。
車蓋亭詩案是北宋開國以來朋黨之爭中以文字打擊政敵面最廣、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文字獄,舊黨利用高太后對蔡確等人的不滿,捕風捉影,對整個新黨集團進行一次次斬草除根式的清算。在蔡確被貶新州時,舊黨將司馬光、范純?nèi)屎晚n維譽為“三賢”,而將蔡確、章惇和韓縝斥為“三奸”。他們將王安石和蔡確親黨名單張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時對元祐元年被司馬光斥逐的新黨人員章惇、韓縝、李清臣和張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貶,又鏟除在朝的新黨,如李德芻、吳安詩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貶斥。司馬光的同僚及追隨者們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欲給新黨以毀滅性的打擊,來鞏固自己的勢力。
但是,隨著高太后的衰老和哲宗的成長,不僅舊黨成員,連高太后也感到山雨欲來、新黨復起的政治氣氛。元祐八年八月,高太后垂危時,她告誡范純?nèi)屎蛥未蠓赖热耍骸袄仙須{后,必多有調(diào)戲官家者,宜勿聽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別用一番人!睂嶋H上是已經(jīng)預感到哲宗準備起用一批新人,要他們提前準備,盡早退出朝廷,以保全身家性命。后來事實證明,哲宗親政后,凡是高太后垂簾時彈劾新黨和罷免新法的官員幾乎無一人幸免于報復。
哲宗親政后,召回章惇、蔡卞、黃履和張商英等人。章惇等人曾是神宗變法時的重要人物,但在經(jīng)歷了元祐時期舊黨的殘酷傾軋后,他們的政治性格在黨同伐異過程中遭到嚴重扭曲。當他們復出時,他們與親政的哲宗一樣,都有著強烈的報復心理,而章惇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他博學善文,考進士時,其名次在侄子章衡之下,深以為恥,在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居然再次參考。一次,章惇與蘇軾外出游玩,走到一個深潭邊,見潭下臨萬仞絕壁,有根木頭橫在上面。章惇請?zhí)K軾到絕壁上去題字,蘇軾見絕壁下深不見底,當即搖頭,連說不敢。章惇卻從容地吊下繩索攀著樹下去,在壁上大書:“蘇軾章惇來。”上來后竟然是面不改色,神采依舊。蘇軾拍拍他的肩膀說:“君他日必能殺人!闭聬獑枮槭裁矗K軾說:“能自判命者,能殺人也。”章惇聽罷,哈哈大笑。
熙寧初,章惇得王安石賞識,被委以要職。后來,高太后和司馬光廢除新法,章惇與他們的沖突就越來越激烈,甚至還與司馬光在高太后簾前爭論,言辭極為尖銳。高太后大怒,劉摯、朱光庭和王巖叟等人趁機上奏指責章惇,章惇被貶出朝廷。
章惇返回朝廷后,不忘劉摯和王巖叟等人對新黨的攻擊,變本加厲地對他們進行報復。紹圣元年(1094),章惇在哲宗的支持下,將舊黨的主要人物呂大防、劉摯、蘇軾、梁燾等人貶到嶺南。章惇還利用哲宗不滿當年劉安世和范祖禹諫宮中尋找乳母一事,將兩人也貶到嶺南。紹圣四年,章惇等人頻頻上奏,哲宗又開始對元祐大臣進行新一輪的打擊。已故的司馬光和呂公著等人均被追貶和削奪恩封,哲宗甚至還要掘兩人墳墓,由于大臣以“發(fā)人之墓,非盛德事”相諫才作罷,但兩人后代都被牽連遭貶。仍在世的元祐大臣,均被貶出朝廷,后來幾乎都相繼到了嶺南。
章惇對舊黨還采取了一個極嚴厲的措施,即編類元祐臣僚章疏,也就是把元豐八年四月以后所有攻擊新黨和新法的章、疏都予以排比分類,再給上章、疏的人依次定罪,此活動一直到哲宗去世時仍在進行。此外,章惇在貶逐元祐黨人時,還以被貶者的姓名來定貶所。蘇軾貶儋州,是因為蘇軾字子瞻,“瞻”類似“儋”。劉摯貶新州,因為“新”字音近似劉摯字莘老之“莘”。黃庭堅貶宜州,因為“宜”字似其字魯直之“直”字。而劉安世貶逐時,有人說劉安世曾算過命,說他命極好,章惇就在昭州上一指,說:“劉某命好,讓他去昭州試試!本箤⑷说纳酪暈閮簯,不幸為蘇軾所言中。
新黨對舊黨的報復性打擊與哲宗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哲宗不滿司馬光的“以母改子”,不滿元祐舊臣早年對他的冷落,更不滿高太后對他的種種壓抑,因此,對舊黨的仇恨心理不亞于元祐時被打擊的新黨。紹圣初,逢郊祀大禮,朝廷要頒布大赦詔令,通常連死囚都免去死刑。有大臣請示哲宗,可否赦免貶謫的舊黨官員,哲宗回答得極為干脆,說決不可以。紹圣四年(1097),有人建議讓謫居嶺南的劉摯等人“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氣”,哲宗卻說:“劉摯等安可徙!”連在嶺南附近做些調(diào)動也不允許。而對于王巖叟,哲宗指責他當初貶蔡確時,實際上是將矛頭對準自己,用心極險惡,也就更加痛恨他。哲宗的這些言行相當于宣判了舊黨人政治上的死刑,至少在哲宗統(tǒng)治時期,他們永無翻身之日。 事實上,在哲宗初年,新黨和舊黨在變法的態(tài)度上都有所轉(zhuǎn)變(司馬光除外)。如蘇軾在給朋友的信中就表露出對神宗變法初期他的一些偏激言行的反思和自責,認為新法是有一定效果的。新黨中章惇等人也曾指出新法中有許多弊端需要改正。兩派都看到了新法的利和弊,假如執(zhí)政者能調(diào)和兩派矛盾,消弭沖突,因勢利導,北宋的政治或許會有轉(zhuǎn)機。但很不幸的是,高太后的垂簾和司馬光的上臺使得黨爭激烈化,導致了紹圣后哲宗和新黨的反撲,甚至連哲宗的孟皇后也不能幸免,成為黨爭的犧牲品。
歷任宰相
韓縝
蔡確
司馬光
王安石
呂公著
文彥博
呂大防
范純?nèi)?/p>
蘇頌
章惇
蔡卞
蘇轍
家庭成員
父親:宋神宗 趙頊
嫡母:欽圣憲肅皇后向氏
生母:欽成皇后朱氏
皇后
孟皇后 又稱元祐皇后,謚“昭慈圣獻皇后”
劉皇后 又稱元符皇后,謚“昭懷皇后”
妃嬪
婕妤張氏
婕妤胡氏
3.美人韓氏
4.美人慕容氏
5.美人魏氏
6.美人高氏
7.才人劉氏
兒 子
趙茂獻愍太子 昭懷皇后劉氏為賢妃時所生,三月而夭,追封越王,謚沖獻。崇寧元年,改謚獻憫。
女兒
長女鄧國公主,原封福慶公主,2歲殤。 生母孟皇后。
二女陳國公主,始封德康公主,進瀛國、榮國公主,下嫁石端禮,徙陳國公主。改淑和帝姬。政和七年亡。
三女 秦國康懿長公主,始封康懿公主,進嘉國公主、慶國公主。后改韓國公主,下嫁潘正夫。改淑慎帝姬。靖康末,與賢德懿行大長公主俱以先朝女留于汴。建炎初,復公主號,改封吳國公主。宋孝宗即位,進封秦國大長主。
四女 揚國公主,初封懿寧公主,早殤。
宋哲宗陵
永泰陵是宋哲宗趙煦的陵墓,附葬劉后陵,位于鞏縣芝田鄉(xiāng)八陵村村南,東北距芝田鎮(zhèn)八華里,東南距永裕陵約400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趙煦患病,不數(shù)日死去,停喪七個月,于八月下葬永泰陵。
1130年,金朝的傀儡政權(quán)“大齊”統(tǒng)治中原,對墳陵進行了大肆破壞和盜掘,北宋陵寢無一幸免,陵上建筑被破壞殆盡,陵內(nèi)珍寶文物也被洗劫一空。1139年,岳家軍收復宋陵(岳家軍與金軍激戰(zhàn)的青龍山、愛華山、青獅山,就是宋陵東北面的山峰),曾對宋陵進行修茸。1148年南宋太常寺少卿(負責祭祀禮儀的官員)方庭碩,乘出使金朝的機會,到宋陵進行察看,此時的宋陵已荒廢不堪,舉目所見,一片凄涼,各陵均被掘開,千孔百瘡,宋哲宗的尸骨竟露擲在永泰陵外,在封建社會里,被開墓挖墳是最痛心的事之一。這位臣子見此慘象心中不忍,就脫下身上的袍服,將趙煦的尸骨包裹起來,重新置放陵中。后人曾有詩記述此事道:“先帝侍臣空灑淚,泰陵春望已模糊”。元朝初年,此陵再次遭劫,所以今日的永泰陵只剩下一個光禿禿的土丘了。 u200b
北宋永泰陵出土的唯一宮人頭像,它青灰石質(zhì),高46厘米、厚30厘米、寬32厘米,頭戴幞頭,幞頭兩側(cè)雕刻一層圓形飾、三層扇形飾,大耳垂肩,面部清秀謙恭溫和。
據(jù)鞏義文物局宋陵保護科科長王海濤介紹,在永泰陵安裝技防工程時,從地下挖出了一尊頭像。經(jīng)核實,為永泰陵現(xiàn)存唯一宮人的頭像。 “宮人頭像服飾是契丹族的。”鞏義博物館文物專家孫角云在查詢了大量書籍后認為,這種服飾在整個北宋皇陵中是沒有的,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民族的融合。
史籍記載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諱煦,神宗第六子也,母曰欽圣皇后朱氏。熙寧九年十二月七日己丑生于宮中,赤光照室。初名傭,授檢校太尉、天平軍 節(jié)度使,封均國公。元豐五年,遷開府儀同三司、彰武軍節(jié)度使,進封延安郡王。七年三月,神宗宴群臣于集英殿,王侍立,天表粹溫,進止中度,宰相而下再拜賀。八年二月,神宗寢疾,宰相王珪乞早建儲,為宗廟社稷計,又奏請皇太后權(quán)同聽政,神宗首肯。三月甲午朔,皇太后垂簾于福寧殿,諭珪等曰:“皇子性莊重,從學穎悟。自皇帝服藥,手寫佛書,為帝祈福!币虺鲆允精暤,所書字極端謹,珪等稱賀,遂奉制立為皇太子。初,太子宮中常有赤光,至是光益熾如火。
戊戌,神宗崩,太子即皇帝位。己亥,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群臣進秩,賜賚諸軍。遣使告哀于遼。白虹貫日。庚子,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德妃朱氏曰皇太妃。命宰臣王珪為山陵使。甲寅,以群臣固請,始同太皇太后聽政。
己未,賜叔雍王顥、曹王頵贊拜不名。令中外避太皇太后父遵甫名。詔邊事稍重者,樞密院與三省同議以進。庚申,尚書左仆射、郇國公王珪進封岐國公。
顥進封揚王,頵為荊王,并加太保。弟寧國公佶為遂寧郡王,儀國公佖為太寧郡王,成國公俁為咸寧郡王,和國公似為普寧郡王。高密郡王宗晟、漢東郡王宗瑗、華原郡王宗愈、安康郡王宗隱、建安郡王宗綽并為開府儀同三司。太師、潞國公文彥博為司徒,濟陽郡王曹佾為太保,特進王安石為司空,余進秩,賜致仕服帶、銀帛有差。辛酉,詔顏子、孟子配享孔子廟庭。
夏四月丙寅,初御紫宸殿。辛未,蠲元豐六年以 前逋賦。甲戌,加李乾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董氈檢校太尉。詔曰:“先皇帝臨御十有九年,建立政事以澤天下,而有司奉行失當,幾于煩擾,或茍且文具,不能布宣實惠。其申諭中外,協(xié)心奉令,以稱先帝惠安 元元之意。”乙亥,詔以太皇太后生日為坤成節(jié)。丁丑,召呂公著侍讀。諭樞密、中書通議事都堂。詔遵先帝制,遣官察舉諸路監(jiān)司之法。庚辰,呂惠卿遣兵入西界,破六砦,斬首六百余級。辛己,遣使以先帝遺留物遺遼國及告即位,甲申,水部 員外郎王諤非職言事,坐罰金。丙戌,以蕃官高福戰(zhàn)死,錄其子孫。丁亥,復蠲舊年逋賦。
五月丙申,詔百官言朝政闕失。資政殿學士司馬光過闕,入見。丁酉,群臣請以十二月八日為興龍節(jié)。壬寅,城熙、蘭、通遠軍,賜李憲、趙濟銀帛有差。甲辰,作受命寶。丙午,京師地震。復置遼州。庚戌,王珪薨。改命蔡確為山陵使。丙辰,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四百六十一人。戊午,以蔡確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韓縝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章惇知樞密院,司馬光為門下侍郎。
六月庚午,賜楚州孝子徐積絹米。丁亥,詔中外臣庶許直言朝政闕失、民間疾苦。秋七月戊戌,以資政殿大學士呂公著為尚書左丞。詔府界、三路保甲罷團教。丙午,遼人來吊祭。丙辰,白虹貫日。吏部侍郎 熊本奏歸化儂智會異同,坐罰金。罷沅州增修堡砦。八月乙丑,詔按察官所至,有才能顯著者以名聞。己巳,鎮(zhèn)江軍節(jié)度使韓絳進開府儀同三司。癸酉,遣使賀遼主生辰、正旦。乙亥,以供奉王英戰(zhàn)死葭蘆,錄其子。九月戊戌,以神宗英文烈武圣孝皇帝之謚告于天地、宗廟、社稷。己亥,上寶冊于福寧殿。己酉,遣使報謝于遼。
冬十月甲子,夏國遣使進助山陵馬。癸酉,詔仿《唐六典》置諫官。丁丑,令侍從各舉諫官二人。詔監(jiān)察御史兼言事,殿中侍御史兼察事。罷義倉。己卯,詔均寬民力,有司或致廢格者,監(jiān)司、御史糾劾之。河決大名。乙酉,葬神宗皇帝于永裕陵。丙戌,罷方田。以夏國主母卒,遣使吊祭。十一月癸巳,詔按問強盜,欲舉自首者毋減。丁酉,祧翼祖,祔神宗于太廟,廟樂曰《大明之舞》。辛丑,減兩京、河陽囚罪一等,杖已下釋之,民緣山陵役者蠲其賦。己酉,遼遣使賀即位。十二月壬戌,于闐進獅子,詔卻之。開經(jīng)筵,講《魯論》,讀《三朝寶訓》。罷《太學保任同罪法》。丙寅,夏人以其母遺留物、馬、白駝來獻。辛未,左仆射蔡確、右仆射韓縝并遷秩、加食邑,揚王顥、荊王頵并為太傅。壬申,章惇、司馬光等進秩有差。申戌,罷后苑西作院。乙亥,詔執(zhí)政、侍臣講讀。戊寅,罷增置鑄錢監(jiān)十有四。乙酉,遼遣蕭睦等來賀正旦。是歲,日有五色云者六。高麗、大食入貢。
元祐元年春正月庚寅朔,改元。丙午,錄在京囚,減死罪以下一等,杖罪者釋之。丁未,詔回賜 高麗王鞍馬、服帶、器幣有加。罷陜西、河東元豐四年后凡緣軍興添置官局。丙辰,久旱,幸相國寺祈雨。立神宗原廟。戊午,甘露降。
二月辛酉,以河決大名,壞民田,民艱食者眾,詔安撫使韓絳振之。乙丑,修《神宗實錄》。丁卯,詔左右侍從各舉堪任監(jiān)司者二人,舉非其人有罰。庚午,禁邊民與夏人為市。辛未,董氈卒,以其子阿里骨襲河西軍節(jié)度使、邈川首領(lǐng)。庚辰,夏人入貢。辛巳,刑部侍郎 蹇周輔坐變鹽法落職。閏月庚寅,蔡確罷。以司馬光為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詔韓維、呂大防、孫永、范純?nèi)试敹ㄒ鄯āH沙,以呂公著為門下侍郎。丙午,守尚書右丞李清臣為尚書左丞,試吏部尚書呂大防為尚書右丞。白虹貫日。丁未,群臣上太皇太后宮名曰崇慶,殿曰崇慶壽康;皇太后宮曰隆祐,殿曰隆祐慈徽。庚戌,賜于闐國 王服帶、器幣。辛亥,章惇罷。甲寅,詔侍從、御史、國子司業(yè)各舉經(jīng)明行修、可為學官者二人。乙卯,以吏部尚書范純?nèi)释獦忻茉菏。丙辰,掩京城暴骸?罷諸州常平管勾官。
三月辛未,詔毋以堂差沖在選已注官。置訴理所,許熙寧以來得罪者自言。命太學公試,司業(yè)、博士主之,如春秋補試法。癸酉,置開封府界提點刑獄一員。乙亥,罷熙河蘭會路經(jīng)制財用司。己卯,復廣濟河輦運。辛巳,詔民間疾苦當議寬恤者,監(jiān)司具聞。以程頤為崇政殿說書。乙酉,許職事官帶職。夏四月己丑,韓縝罷。辛卯,詔諸路旱傷蠲其租。壬辰,以旱慮囚。癸巳,王安石薨。辛丑,詔執(zhí)政大臣各舉可充館閣者三人。壬寅,以呂公著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文彥博平章軍國重事。乙巳,詔戶部裁冗費,著為令。李憲等以用兵失利,為劉摯所劾,貶秩奉祠。辛亥,揚王顥、荊王頵并特授太尉。詔遇科舉,令升朝官各舉經(jīng)明行修之士一人,俟登第日與升甲。罷謁禁之制。知誠州周士隆撫納溪洞民一千三百余戶,賜士隆銀帛。癸丑,定六曹郎官員數(shù)。
五月丁巳朔,以資政殿大學士韓維為門下侍郎。罷諸路重祿,復熙寧前舊制。庚申,夏人來賀即位。壬戌,詔侍從、臺官、監(jiān)司各舉縣令一人。戊辰,命程頤 同修立國子監(jiān)條制。己巳,幸揚王、荊王第,官其子九人。癸酉,復左、右天廄坊。壬午,詔文彥博班宰相之上。六月甲辰,置《春秋》博士。呂惠卿落職,分司南京、蘇州居住。戊申,以富弼配享神宗廟庭。庚戌,太白晝見。甲寅,詔正風俗,修紀綱,勿理隱疵細故。復置通利軍。程頤上疏論輔養(yǎng)君德。
秋七月丁巳,置檢法官。辛酉,設(shè)十科舉士法。劉恕同修《資治通鑒》,未沾恩而卒,詔官其子。乙丑,夏國主秉常卒。庚午,夏國遣使賀坤成節(jié)。八月辛卯,詔常平依舊法,罷青苗錢。壬辰,封弟偲為祁國公。甲午,占城國遣使入貢。壬子,日傍有五色云。磁州 谷異壟同穗。九月丙辰朔,司馬光薨。己未,朝獻景靈宮。辛酉,大享明堂,以神宗配,赦天下。丁卯,試中書舍人蘇軾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己卯,張璪罷。
冬十月丙戌,改衍圣公為奉圣公。庚寅,太白晝見。壬辰,夏人來告哀。庚子,遣使吊祭。十一月戊午,以尚書左丞呂大防為中書侍郎,御史中丞劉摯為尚書右丞。乙亥,于闐國遣使入貢。庚辰,蠲鹽井官溪錢。
十二月庚寅,詔將來服除,依元豐三年故事,群臣勿上尊號。戊戌,華州鄭縣小敷谷山崩。戊申,詔以冬溫無雪,決系囚。是歲,河北、楚、海諸州水。
二年春正月乙丑,封秉常子乾順為夏國主。戊辰,詔舉人程試,主司毋得于《老》、《莊》、《列子》書命題。辛巳,詔蘇轍、劉攽編次神宗御制。白虹貫日。
二月丁亥,遣左司諫朱光庭使河北,振民被災者。詔施、黔、戎、瀘等州保甲監(jiān)司免歲閱。丁酉,加賜于闐國金帶、錦袍、器幣。己亥,命吏部選人改官,歲以百人為額。辛丑,詔陜西、河東行策應牽制法。是月,代州地震。三月壬戌,太皇太后手詔,止就崇政殿受冊。戊辰,詔中外侍從歲舉郡守各一人。令御史臺察民俗奢僣者。夏人遣使入謝。癸酉,奉安神御于景靈宮宣光殿。庚辰,詔內(nèi)侍省供奉官以下百人為額。夏四月丙戌,交阯入貢。丁亥,鬼章子結(jié)齷齪寇洮東。戊子,慮囚。己丑,詔太師文彥博十日一議事都堂。辛卯,詔:“冬夏,海內(nèi)被災者廣,避殿減膳,責躬思過,以圖消復!倍∮希运姆诫涸V上尚書者,或冤抑不得直,令御史分察之。己亥,太皇太后以旱權(quán)罷受冊禮。癸卯,雨。乙丑,以徐州布衣陳師道為亳州 司戶參軍。丁未,復制科。戊申,御殿復膳。李清臣罷。
五月癸丑,夏人圍南川砦。丁卯,以劉摯為尚書左丞,兵部尚書 王存為尚書右丞。壬申,于闐入貢。丁丑,詔御史官闕,御史中丞、翰林學士、兩省諫議大夫以上雜舉。六月辛丑,以安燾知樞密院事。壬寅,有星如瓜出文昌。丙午,邈川首領(lǐng)結(jié)藥來降,授三班奉職。
秋七月辛亥,詔戶部修《會計錄》。韓絳以司空致仕。夏人寇鎮(zhèn)戎軍。詔府界、三路教閱保甲。復課利場務虧額科罰。丙辰,罷諸州數(shù)外歲貢。戊午,以遼蕭德崇等賀坤成節(jié),曲宴垂拱殿,始用樂。庚申,進封李乾德為南平王。辛酉,改誠州為渠陽軍。辛未,韓維罷。
八月辛巳,程頤罷經(jīng)筵,權(quán)同管勾西京國子監(jiān)。癸未,以西蕃寇洮、河,民被害者給錢粟,死者賜帛其家。詔復進納人改官舊法。乙酉,命呂大防為西京安奉神宗御容禮儀使。庚寅,西南蕃遣人入貢。癸巳,以夏國政亂主幼,強臣乙逋等擅權(quán)逆命,詔諸路帥臣嚴兵備之。庚子,授西蕃首領(lǐng)心牟欽氈銀州團練使,溫溪心瓜州團練使。辛丑,涇原言夏人寇三川諸砦,官軍敗之。丁未,岷州行營將種誼復洮州,執(zhí)蕃酋鬼章青宜結(jié)。九月乙卯,發(fā)太皇太后 冊寶于大慶殿。丙辰,發(fā)皇太后、皇太妃冊寶 于文德殿。己未,夏人寇鎮(zhèn)戎軍。丁卯,禁私造金箔。
冬十月壬午,奉安神宗御容于會圣宮及應天院。癸未,日有五色云。戊子,恭謝景靈宮。辛卯,減西京囚罪一等,杖已下釋之。己亥,西南龍、張蕃遣人入貢。庚子,論復洮州功,種誼等遷秩、賜銀絹有差。十一月丙辰,復置漣水軍。庚申,獻鬼章于崇政殿,以罪當死,聽招其子及部屬歸以自贖。乙亥,大雪甚,民凍多死,詔加振恤,死無親屬者官瘞之。罷內(nèi)殿承制試換文資格。丙子,決囚。十二月乙酉,賜諸軍及貧民錢。丙戌,興龍節(jié),初上壽于紫宸殿。己丑,大寒,罷集英殿宴。壬辰,兀征聲延部族老幼萬人渡河南,遣使廩食之,仍諭聲延勿失河北地。乙未,白虹貫日。壬寅,頒《元祐敕令式》。是冬,始閉汴口。
三年春正月己酉朔,不受朝。庚戌,復廣惠倉。己未,朝獻景靈宮。庚申,雪寒,發(fā)京西谷五十余萬石,損其直以紓民。辛酉,詔廣南西路朱崖軍開示恩信,許生黎悔過自新。壬戌,罷上元游幸。壬申,阿里骨奉表詣闕謝罪,令邊將無出兵,仍罷招納。甲戌,決囚。
二月甲申,罷修金明池橋殿。乙酉,德音:減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工役權(quán)放一年,流民饑貧量與應副。丙戌,詔河東苦寒,量度存恤戍兵。癸巳,罷春宴。乙未,白虹貫日。辛丑,太白晝見。乙巳,廣東兵馬監(jiān)童政坐擅殺無辜,伏誅。
三月丙辰,韓絳薨。丁巳,御集英殿策進士。戊午,策武舉。己巳,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一千一百二十二人。乙亥,夏人寇德靜砦,將官張誠等敗之。
夏四月戊寅,令諸路郡邑具役法利害以聞。辛巳,以呂公著為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呂大防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范純?nèi)蕿樯袝移蜕浼嬷袝汤。壬午,以觀文殿學士 孫固為門下侍郎,劉摯為中書侍郎,王存為尚書左丞,御史中丞胡宗愈為尚書右丞,戶部侍郎 趙瞻 簽書樞密院事。癸巳,詔定職事官歲舉升陟人數(shù)。丁酉,阿里骨來貢。庚子,詔天下郡城以地里置壯城兵額,禁勿他役。五月癸亥,漢東郡王宗瑗薨。六月癸未,詔司諫、正言、殿中、監(jiān)察御史,仿故事,以升朝官 通判資序歷一年者為之。辛丑,夏人寇塞門砦。甲辰,五色云見。
秋七月戊申,荊王頵薨。戊辰夜,東北方明如晝,俄成赤氣,中有白氣經(jīng)天。辛未,太白晝見。癸酉,忠州言臨江涂井鎮(zhèn)雨黑黍。八月戊寅,阿里骨入貢。己卯,進封揚王顥為徐王。辛巳,復置荊門軍。丙戌,罷吏試斷刑法。丁酉,渠陽蠻入寇。辛丑,降系囚罪一等,杖以下釋之。九月庚申,禁宗室聯(lián)姻內(nèi)臣家。乙丑,阿里骨復遷職,加封邑。詔觀察使以上給永業(yè)田。丁卯,御集英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
十月丙戌,詔罷新創(chuàng)諸堡砦,廢渠陽軍。戊戌,復南、北宣徽院。十一月甲辰,遣吏部侍郎 范百祿等行河。丁卯,大食麻啰拔國入貢。詔歲以十月給巡城兵衣裘。十二月丁酉,渝州獠人寇小溪。壬寅,白虹貫日。閏月癸卯朔,頒《元祐式》。甲辰,范鎮(zhèn)定鑄律、度量、鐘磬等以進,令禮部、太常參定。戊申,減宰執(zhí)賜予。庚申,置六曹尚書權(quán)官。丙寅,詔吏部詳定六曹重復利害以聞。是歲,三佛齊、于闐、西南蕃入貢。天下上戶部:主戶二百一十三萬四千七百三十三,丁二千八百五十三萬三千九百三十四。客戶六百一十五萬四千六百五十二,丁三百六十二萬九千八十三。斷大辟二千九百一十五人。
四年春正月壬申朔,不受朝,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閣門、內(nèi)東門拜表賀。丙子,宴遼使于紫宸殿。甲申,以夏人通好,詔邊將毋生事。二月甲辰,呂公著薨。庚戌,白虹貫日。乙卯,夏人來謝封冊。 三月己卯,作渾天儀。胡宗愈罷。丁亥,以不雨,罷春宴。己丑,詔自今大禮毋上尊號。辛卯,晝有流星出東方。癸巳,錄囚。乙未,罷幸瓊林苑、金明池。
夏四月乙巳,呂大防等以久旱求罷,不允。丁未,曹佾薨。戊申,罷大禮使及奏告執(zhí)政加賜。戊午,立試進士四場法。壬戌,弛在京牧地與民。五月癸酉,詔自今侍讀以三人為額。中丞李常、侍御史 盛陶坐不論蔡確,改 官。辛巳,貶觀文殿學士蔡確為光祿卿。丁亥,復貶確為英州別駕、安置新州。 丁酉,于闐國來貢。六月甲辰,范純?nèi)、王存罷。丙午,以趙瞻同知樞密院事,戶部尚書 韓忠彥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 許將為尚書右丞。丁未,夏國來貢。癸丑,邈黎國般次泠移、四林栗迷等赍于闐國黑汗王及其國蕃王表章來貢。秋七月丙子,詔復外都水 使者。丁丑,遼國使蕭寅等來賀坤成節(jié),曲宴垂拱殿。庚辰,安燾以母憂去位。八月壬寅,敕郡守貳以“四善三最”課縣令,吏部歲上監(jiān)司考察知州狀。辛酉,太皇太后詔:今后明堂大禮,毋令百官拜表稱賀。九月戊寅,致齋垂拱殿。己卯,朝獻景靈宮,辛巳,大饗明堂,赦天下,百官加恩,賜赍士庶高年九十以上者。乙酉,加賜韓縝、范純?nèi)势鲙庞胁。乙未,檢舉先朝文武七條,戒諭百官遵守。
冬十月辛丑,西南程蕃入貢。丁未,龍蕃入貢。戊申,翰林學士蘇轍上《神宗御集》,藏寶文閣。癸丑,御邇英殿,講官進講《三朝寶訓》。十一月庚午,敕朝請大夫以下進士為左,余為右。溪洞彭儒武等進溪洞布。 癸未,以孫固知樞密院事,劉摯為門下待郎,吏部尚書傅堯俞為中書侍郎。乙酉,有星色赤黃,尾跡燭地。己丑,太皇太后卻元日賀禮,令百官拜表。庚寅,章惇買田不法,降官。辛卯,改發(fā)運、轉(zhuǎn)運、提刑預妓樂宴會徒二年法。十二月庚子,遼使耶律常等賀興龍節(jié),曲宴垂拱殿。癸丑,更定朝儀二舞曰《威加四海》、《化成天下》。甲寅,減鄜延等路戍兵歸營。戊午,以御史闕,令中丞、兩省各舉二人。是歲,夏國、邈黎、大食、麻啰拔國入貢。
五年春正月丁卯朔,御大慶殿視朝。丁丑,朝獻景靈宮。二月丁酉,罷諸州、軍通判奏舉改官。己亥,夏人歸永樂所掠吏士百四十九人。庚子,加溪洞人田忠進等九十二人檢校官有差。辛丑,以旱罷,修黃河。癸卯,禱雨岳瀆,罷浚京城壕。丁未,減天下囚罪,杖以下釋之。庚戌,文彥博以太師充護國軍、山南西道節(jié)度等使致仕,令所司備禮冊命。壬子,彥博乞免冊禮,從之。甲子,宴餞文彥博于玉津園。
三月丙寅朔,趙瞻薨。丁卯,詔賜故孫覺家緡錢,令給喪事。壬申,以韓忠彥同知樞密院事,翰林學士承旨蘇頌為尚書左丞。癸未,罷春宴。壬辰,罷幸金明池、瓊林苑。
夏四月癸卯,詔鄭穆、王巖叟等同舉監(jiān)察御史二員。甲辰,呂大防等以旱求退,不允。丙午,孫固薨。癸丑,詔講讀官御經(jīng)筵退,留二員奏對邇英閣。丁巳,詔以旱、避殿減膳,罷五月朔日文德殿視朝。辛酉,以保寧軍節(jié)度使馮京為檢校司空。
五月壬申,詔差役法有未備者,令王巖叟等具利害以聞。乙亥,雨。己卯,御殿復膳。六月辛丑,錄囚。癸亥,晝有五色云。七月壬申,涇原路經(jīng)略司言:諸人違制典買蕃部田土,許以免罪,自二頃五十畝以下,責其出刺弓箭手及買馬備邊用各有差。乙酉,夏人來議分畫疆界。九月丁丑,詔復置集賢院學士。
冬十月癸巳,罷提舉修河司。丁酉,詔定州 韓琦祠載祀典。十二月辛卯朔,許將罷。安康郡王宗隱薨。丙辰,禁軍大閱,賜以銀楪、匹帛,罷轉(zhuǎn)資。是歲,東北旱,浙西水災。賜宗室子授官者四十四人。斷大辟四千二百六十有一。高麗、于闐、龍蕃、三佛齊、阿里骨入貢。
六年春正月辛酉朔,不受朝,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閣門、內(nèi)東門拜表賀。癸酉,詔祠祭、游幸毋用羔。二月辛卯,以劉摯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龍圖閣待制王巖叟簽書樞密院事。癸巳,以蘇轍為尚書右丞,宗室士伣追封魏國公。庚子,拂箖國來貢。丁丑,授阿里骨男溪邦彪篯為化外庭州團練使。三月癸亥,呂大防上《神宗實錄》。己巳,御集英殿策進士。庚午,策武舉。癸酉,詔御史中丞舉殿中侍御史二人,翰林學士至諫議大夫同舉監(jiān)察御史二人。丙子,呂大防特授右正議大夫。壬午,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九百五十七人。丁亥,罷幸金明池、瓊林苑。
夏四月乙未,復置通禮科。丙申,詔恤刑。辛丑,詔大臣堂除差遣,非行能卓異者不可輕授。仍搜訪遺材,以備擢任。夏人寇熙河蘭岷、鄜延路。壬寅,太白晝見。壬子,賜南平王李乾德袍帶、金帛、鞍馬。五月己未朔,日有食之,罷文德殿視朝。庚辰,詔娶宗室女得官者,毋過朝請大夫、皇城使。丁亥,后省上《元祐敕令格》。六月壬辰,錄囚。甲辰,置國史院修撰官。乙卯,詔以田思利為銀青光祿大夫,充溪洞都巡檢。
秋七月癸亥,復張方平宣徽南院使致仕。乙丑,復制置解鹽使。己卯,振兩浙水災。八月己丑,三省進納后六禮儀制。辛卯,詔御史臺:臣僚親亡十年不葬,許依條彈奏及令吏部檢察。己亥,改宗正屬籍曰《宗藩慶系錄》。令文武臣出入京城門書職位、差遣、姓名及所往。己酉,修《神宗寶訓》。癸丑,詔鄜延路都監(jiān)李儀等以違旨夜出兵入界,與夏人戰(zhàn)死,不贈官,余官降等。乙卯,夏人寇懷遠砦。閏月壬戌,嚴飭陜西、河東諸路邊備。甲子,太白晝見。庚午,詔御史中丞舉殿中侍御史二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給事中舉監(jiān)察御史四人。壬申,太子太保致事張方平辭免宣徽使,不允。甲申,刑部侍郎彭汝礪與執(zhí)政爭獄事,自乞貶逐,詔改禮部侍郎。
九月丁亥,夏人寇麟、府二州。壬辰,詔州民為寇所掠,廬舍焚蕩者給錢帛,踐稼者振之,失牛者官貸市之。癸巳,御集英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丁酉,御試方正王普等,遷官有差。歲出內(nèi)庫緡錢五十萬以備邊費。甲辰,幸上清儲祥宮。壬子,宮成,減天下囚罪一等,杖以下釋之。癸丑,以執(zhí)政官行謁禁法非便,詔有利害陳述勿禁。
冬十月丁卯,有流星晝出東北。庚午,朝獻景靈宮,還,幸國子監(jiān),賜祭酒豐稷三品服,監(jiān)學官賜帛有差。庚辰,令諸宮院建小學。貴妃苗氏薨。癸未,編修神宗御制官轉(zhuǎn)秩加賞。詔京西提刑司歲給錢物二十萬緡,以奉陵寢。
十一月乙酉朔,劉摯罷。壬辰,作《元祐觀天歷》。尚書右丞蘇轍罷知絳州。辛丑,傅堯俞薨。十二月戊辰,開封府火。壬申,范純?nèi)室郧坝鶖呈Р呓倒佟J菤q,兩浙水,定州野蠶成繭。高麗、交阯、三佛齊入貢。
七年春正月甲辰,以遼使耶律迪卒,輟朝一日。乙巳,張誠一以穿父墓取犀帶,責授左武衛(wèi)將軍,提舉亳州明道宮。二月丁卯,詔陜西、河東邊要進筑守御城砦。三月己亥,錄囚。夏四月己未,立皇后孟氏。甲子,命呂大防為皇后六禮使。甲戌,立考察縣令課績法。五月戊戌,御文德殿冊皇后。庚子,罷侍從官轉(zhuǎn)對。丙午,王巖叟罷知鄭州。 大食進火浣布。
六月辛酉,以呂大防為右光祿大夫,蘇頌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韓忠彥知樞密院事,蘇轍為門下侍郎,翰林學士 范百祿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梁燾為尚書左丞,御史中丞鄭雍為尚書右丞,戶部尚書 劉奉世 簽書樞密院事。甲子,置廣文館解額。戊辰,渾天儀像成。甲戌,日旁五色云見。七月癸巳,詔修《神宗史》。復翰林侍講學士。己酉,詔諸路安撫鈐轄司及西京、南京各賜《資治通鑒》一部。庚戌,宗室緦麻以上者禁析居。
八月丙辰,罷監(jiān)酒稅務增剩給賞法。己未,詔西邊諸將嚴備,毋輕出兵。乙亥,戒邊將毋掊克軍士。前陷交阯將吏蘇佐等十七人自拔來歸。九月戊戌,詔:“冬至日南郊,宜依故事設(shè)皇地祇位。禮畢,別議方澤之儀以聞!奔河,永興軍、蘭州、鎮(zhèn)戎軍地震。
冬十月庚戌朔,環(huán)州地震。丁巳,陜西有前代帝王陵廟處,給民五家充守陵戶。丁卯,夏人寇環(huán)州。十一月辛巳,太白晝見。甲申,詔太中大夫以上許占永業(yè)田。丙戌,于闐入貢。庚寅,帝齋大慶殿。辛卯,朝獻景靈宮。壬辰,饗太廟。癸巳,祀天地于圜丘,赦天下,群臣中外加恩。罷南京榷酒。民罹親喪者,戶以差等與免徭。辛丑,賜徐 王劍履上殿。十二月辛亥,阿里骨、李乾德加食邑實封。甲子,罷飲福宴。庚午,祈雪。是歲,兗州仙源縣生瑞谷。高麗、占城、西南蕃龍氏、羅氏入貢。
八年春正月己卯朔,不受朝。甲申,蔡確卒。丁亥,御邇英閣,召宰臣讀《寶訓》。庚寅,詔復范純?nèi)侍写蠓。壬辰,幸太乙宮。庚子,詔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jīng)》于天下。
二月己酉,詔西南蕃龍氏遷秩補官。辛亥,禮部尚書蘇軾言:“高麗使乞買歷代史及《策府元龜》等書,宜卻其請不許。”省臣許之,軾又疏陳五害,極論其不可。有旨:“書籍曾經(jīng)買者聽。”壬子,詔刑部不得分禁系人數(shù),瘐死數(shù)多者申尚書省。癸丑,詔大寧郡王以下出就外學。三月甲申,蘇頌罷。辛卯,范百祿罷。庚子,詔御試舉人復試賦、詩、論三題。
夏四月丁未朔,夏人來謝罪,愿以蘭州易塞門砦,不許。癸丑,詔恤刑。甲寅,令范祖禹依先朝故事止兼侍講。丁巳,詔南郊合祭天地,罷禮部集官詳議。
五月癸未,置蘄州羅田縣。丁亥,罷二廣鑄折二錢。己丑,錄囚。辛卯,監(jiān)察御史董敦逸、黃慶基以論蘇軾、蘇轍,罷為湖北、福建轉(zhuǎn)運判官。己亥,祁國公偲為開府儀同三司。
六月戊午,梁燾罷。壬戌,中書后省上《元祐在京通用條貫》。
秋七月丙子朔,以觀文殿大學士范純?nèi)蕿樯袝移蜕浼嬷袝汤。戊寅,令陜西沿邊鐵錢、銅錢悉還近地。 八月丁未,久雨。禱山川。辛酉,以太皇太后疾,帝不視事。壬戌,遣使按視京東西、河南北、淮南水災。癸亥,減京師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丁卯,禱于岳瀆、宮觀、祠廟。戊辰,赦天下。庚午,詔陜西復鑄小銅錢。辛未,禱于天地、宗廟、社稷。乙亥,禱于諸陵。九月戊寅,太皇太后崩。己卯,詔以太皇太后園陵為山陵。庚辰,遣使告哀于遼。甲申,命呂大防為山陵使。壬辰,詔山陵修奉從約,諸道毋妄有進助。
冬十月戊申,群臣七上表請聽政。戊辰,徐王顥乞解官給喪,詔不允。庚午,復內(nèi)侍劉瑗等六人。
十一月丙子,始御垂拱殿。乙未,以雪寒,振京城民饑。壬寅,賜勞修奉山陵兵士。十二月乙巳,范純?nèi)势蛄T,不允。甲寅,仿《唐六典》修官制。丁巳,遼人遣使來吊祭。出錢粟十萬振流民。己巳,上太皇太后謚曰宣仁圣烈皇后。是歲,河入德清軍,決內(nèi)黃口。 u200b
歷史評價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脫脫等的評價是:“哲宗以沖幼踐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馬、呂諸賢,罷青苗,復常平,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祐之政,庶幾仁宗。奈何熙、豐舊奸枿去未盡,已而媒蘗復用,卒假紹述之言,務反前政,報復善良,馴致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矣。吁,可惜哉!”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話不見得公允。元朝要滅亡宋朝,自然不能說宋朝的皇帝好,否則自己豈不是師出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