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周湞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朝代:明朝
籍貫:鄱陽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個人簡介
周湞,字伯寧,鄱陽人。明朝政治人物。
周湞早年為“江西十才子”之一,后進入大理寺。
洪武三年,官亦至刑部尚書,參與修訂大明律。
死于安逸,被當?shù)厝嗣袼o念,在一些史書有其資料記載。
周姓起源
1、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
黃帝的四世孫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后,大規(guī)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后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
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后,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
另有周赧王之后,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間,因避唐玄宗名諱改姬姓為周姓。周公旦之后姓周。
2、出自周昌、周任之后。
《河圖運錄法》記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時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人的后代都以周為姓氏,分散于古時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帶)、廬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潯陽 (今屬江西省)、臨川(今屬江西省)、陳留(今屬河南省境)、沛國(今屬河南、安徽、江蘇省境)、泰山(今屬山東省境)、河南(今屬河南省境)等地。
3、少數(shù)民族改為周姓
1)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段簳す偈现尽酚涊d:“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后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后改為周氏。”獻帝時,把北魏國拓跋氏分為七份,以七兄弟統(tǒng)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獻文帝的次兄一人,還有次兄統(tǒng)率的那一部分國人。周氏,是北魏國興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將周搖。周搖(約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獻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間,少數(shù)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復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shù)民族)變?yōu)橹苄铡?br /> 4 、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時長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
他姓改為周姓
5、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孫改姓周。
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jié)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
6、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xiāng)新康里,因遭糧累,財產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遷移人臺灣新竹縣。
7、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的子孫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見浚,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長沙。第四代吉王稱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死后無嗣,吉端二子又襲封。明朝亡后,襲封的吉王逃往廣東,死于緬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鋌(yan延),封長沙郡王。朱翊鋌的庶子朱萬世,在明亡后,逃往寧鄉(xiāng)周家,為避禍,改姓周,其子孫一直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