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心福建德化蓋德鳳山人
人畢業(yè)于德化縣立初級中學。歷任德化縣儒山小學(址鳳山)教員,儒山小學、瑞上鄉(xiāng)中心 國民學校、錦福鄉(xiāng)中心國民學校等校長,他主政小學工作近二十年,為民國時期德化知名的小學校長。
清光緒廿六年(1900)農(nóng)歷十一月十五日,徐正心出生于德化縣西南邊陲風景秀麗的蓋德鳳山村。祖輩世代務農(nóng)。父徐榮品(1867~1946),字熙超,一生種田兼造紙為生,勤勞儉樸,淳厚為人。他為改變家庭門風,潛心培育愛子正心上學,以祈沾沐書香氛圍。正心初中畢業(yè),當時可謂千里挑一,后又長期擔任小學校長,榮品心懷舒坦,兼之兒孫繞膝,晚年笑口常開,勞作不知疲倦。
徐正心小時啟蒙于本村蓄書樓塾館。后來廢私塾,興新學,儒山村(含鳳山、 三福、福陽)創(chuàng)辦私立敦儒初等小學校,正心轉讀該校。當時仍授《四書》《五經(jīng)》外,兼習時代內(nèi)容的國文及算術、珠算等課程。民國13年(1924年),敦儒初等小學校擴辦為私立儒山小學。約民國15年(1926)前后,徐正心初中畢業(yè)歸來,受聘于該校為教員。他初出茅廬,工作虛心勤謹,教學認真,深受學生敬仰和家長、鄉(xiāng)親的好評,未幾又受聘為儒山小學校長。約民國33年(1944)調任瑞上鄉(xiāng)中心 國民學校(址瑞坂)校長,未幾又調任錦福鄉(xiāng)中心國民學校(址蒲坂)校長,復又調任大儒(今大田縣轄)一帶小學校長,1940年代末調任 三福保國民學校校長,直至1950年。
徐正心
一生為學勤奮,深受同窗敬佩,師長稱許。據(jù)傳,青年時期為追求學業(yè),曾離家遠避塵囂,隱居金液洞專心致志刻苦攻讀,獲得學業(yè)增進。他出校為人師后,常以“業(yè)精于勤”的親身體會,孜孜不倦,循循善誘,誨導學生必須勤奮向上,努力學習。他主政小學近二十年,以校為家,治校嚴謹,一心撲在孩子和教育事業(yè)上;教學以身作則,本身長期教授高年段算術,平時備課認真,課堂教學良好,作業(yè)批改一絲不茍。他在重視文化課教育的同時,重視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如抗戰(zhàn)期間,學校教唱抗日愛國歌曲,晨會周會課堂結合向學生進行抗日救國宣傳;還組織文藝宣傳隊,利用假期假日,以歌詠、話劇、演講等形式,向人民群眾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教育,提高師生和社會大眾的愛國主義思想覺醒。
徐正心秉性敦厚,與人為善,處事公正,愛才惜才,團結同事,給教師以寬松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在當時匪患頻仍,地方不靖,社會動蕩和8年浴血抗日戰(zhàn)爭,國家民族災難,國民經(jīng)濟崩潰,人民生活極度困苦的非常年代,教師待遇微薄,物價日日飛漲,師生食不果腹,教師有時上頓接不了下頓,番薯菜根充饑過日子。他擔任儒山小學校長10余年,聘得來留得住一批又一批教學認真、治學嚴謹?shù)牧紟煹缴礁哌呥h的儒山任教,其中不僅有本縣遠途的教師,還有永春籍的遠途教師。他聘得到人才,留得住人才,教師同仁為了祖國民族的教育事業(yè),為了孩子下一代,同心協(xié)力,共度時艱,勤勤懇懇,自覺抓好教學質量,共同辦好學校,從而招徠了不少外地學生家長慕名而來,將自己的子弟送到儒山小學就讀。當時來該校就讀的,不僅有附近鄰村的學生,還有遠途數(shù)十里外的陽山、斜山和永春縣呈祥、桂洋、錦斗珍卿等地的學生也來寄宿就讀,最盛時期寄宿生達數(shù)十人,其興學氣氛盛極一時。至今數(shù)十年過去,不少人還在回憶、懷念他當年的辦學苦心與師德風范。
1989年農(nóng)歷2月初4日徐正心病逝,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