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北宋時期,德化縣的陶瓷業(yè)已相當發(fā)達,“村南村北春雨晴,東家西家地碓聲”,描繪的就是當時德化縣陶瓷作坊遍布鄉(xiāng)里的情景。宋哲宗年間,為了彌補國庫虧空,朝廷調整了貿易政策,規(guī)定“凡購買外國貨,均以帛、綢、瓷、漆等特產博易,不用金、銀、銅幣”,全國的陶瓷出口因此猛增。
德化縣作為陶瓷主要生產地之一,陶瓷是“海上絲綢之路”最主要的出口產品之一。雖然瓷窯遍布,但由于當時的瓷窯都是平頂方形、容量很小的小窯,難以大批量生產,遠遠不能滿足陶瓷出口的需求。燒制技術的落后,制約了德化陶瓷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林炳應時而生,他設計發(fā)明的圓拱形大窯爐(亦稱雞籠窯)不僅容量擴大了十幾倍,還由于設計了煙囪拔焰消煙,熱度倍增,燒制出的瓷器更顯得潔白、剔透。距離祖龍宮不遠的屈斗宮古窯就是根據(jù)這種圓拱形大窯爐改進而成的。
龍窯
關于林炳建成大型窯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林炳在進行窯爐改革時,高溫窯火一沖便塌頂,屢試屢敗。有一次,林炳再次倒塌的窯爐旁邊,疲勞得不覺昏昏睡去。睡中夢見一位仙女翩翩而至,在他面前解開衣襟,對他示意地指一指敗窯,又指一指自己的乳房,然后隱沒在云霧之中。林炳醒來突然有所領悟,于是將窯房砌成乳房樣的圓拱形大窯,兩旁再砌小奶窯(亦稱獅耳)護住主窯房,這樣燒窯時就不再塌頂了,而且燒成的瓷器質優(yōu)量多。后來,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幾個窯房串連起來,既能充分利用熱能,增加產量,又能使窯體更加牢固,也為此后演變發(fā)展成龍窯(亦稱蛇目窯)奠定了基礎。
陶祖神
林炳首創(chuàng)的大窯爐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林炳因此被朝廷敕封為“燒成革新先行”稱號,指點林炳的仙女也被敕封為“玄女夫人”。一時間,林炳大名遠播,各地紛紛學習他的建窯技藝。在當時泉州知府的授權下,德化開辦了第一所瓷庠(類似于今天的陶瓷學校),由林炳親自到瓷庠傳授技藝,現(xiàn)場指導。當年的瓷庠就是現(xiàn)在的祖龍宮,這座不甚起眼的小瓷庠,影響了近千年來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瓷業(yè)發(fā)展。據(jù)日本有關陶瓷文獻記載,宋代有一個叫加藤四郎的日本人來德化學陶藝,將砌雞籠窯的技術帶回日本,砌成“德化窯”,并尊奉林炳為“陶祖神”。
為感激玄女指點的恩德,瓷鄉(xiāng)人按照林炳夢中的玄女英姿塑造了玄女像,建玄女宮奉祀。后來,林炳赴江西傳藝,再也沒回來過,最后積勞成疾,客死他鄉(xiāng)。家鄉(xiāng)人懷念他,便塑林炳像安放于玄女之右,尊為窯坊公。每逢農歷五月十六日窯坊公誕辰之日,鄉(xiāng)人依然不忘到祖龍宮奉祀一番,一則紀念林炳為光大瓷業(yè)所作的巨大貢獻,二則祈愿自己在來年的陶瓷生產制作中能夠順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