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法本[《神僧傳》卷第九]】
釋法本。不知何許人也。循良守法行止庠序。言多詭激。天福中至襄州禪院。與一僧同過夏。朝昏共處。心地相于法本嘗言曰。貧道于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寺前有一石柱。他日有暇必請相訪。其僧追念此言。因往彼尋訪洎至山下村中投一蘭若寄宿。問其村僧曰。此去竹林寺近遠。僧乃遙指孤峰之側曰。彼處是也。古老相傳昔圣賢所居之地。今則但有名存耳。故無院舍。僧疑之。詰朝而往。既至竹叢。叢中果有石柱。罔然不知其涯涘。當法本臨別云。但扣其柱即見其人。其僧乃以小枝擊柱數(shù)聲。乃風云四起咫尺莫窺。俄然耳目豁開樓臺對聳。身在三門之下逡巡。法本自內而出。見之甚喜問南中舊事。乃引其僧度重門升秘殿參其尊宿。尊宿問其故。法本云。早年襄州同過夏期此相訪。故及山門也。尊宿曰?娠埡笳埑觥T诖藷o座位。食畢法本送至三門相別。既而天地昏暗不知所進。頃之宛在竹林中石柱之側。余并莫睹。即知圣賢之在世隱顯難既。金粟如來獨能化現(xiàn)者乎。
早年經歷
法本和尚,俗姓郭名醇成,清道光十八年(1838)生。原籍直隸。ń窈颖保⿲幒涌h北塘人,家操駁船業(yè)。青少年時,常隨家船航運往返于遼寧、山東、河北間之渤海航線上。
貢獻
渤海東北自遼河口至西南的大沽口之間,有三道欄航杠(崗),曹妃殿即其中之一。曹妃殿為一露出海面的沙島,東西長約3.5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島上有甜水井一口,名“古井甘泉”(灤州八景之一)。島距北岸20公里,水淺稱內海。島南水深,當?shù)胤Q外海。外海是出進天津、大沽、北塘等港口航運的要路,曹妃殿島則是航路上一大障礙。尤其夜航更是危險,多有航船到此遭不測。民諺道:“英雄好漢,難過曹妃殿“。故而曹妃殿被人們傳得神奇可怕!∏逑特S七年(1847),醇成駕船行至灤州海域中曹妃殿島附近,觸沙船沉,船上數(shù)人僅醇成幸免于死。醇成發(fā)誓個人可受萬般勞苦,定要換取千帆平安。于是,他在曹妃殿寺院出家,自號法本,天天在島上擊鼓報警,行船稍安。而人要吃飯、休息,豈能不輟,故觸沙沉船之事仍時有發(fā)生。即便添人輪番擊鼓,但在狂風急浪的大海里,鼓聲所及有限,不是長久之計。法本決心建一燈塔導航。而建燈塔,耗資宏大,只手難成,決計托缽遠游,苦行勸募,遂又入北京北紅螺山古臺寺,披剃受戒。他身背“為行善事化緣”的牌子,用棉花纏在右手指上蘸香油,引火燃著,以左手敲木魚念經,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臉黃唇裂,奄奄一息。圍觀者如堵,皆知和尚為在灤州海域曹妃殿島上立燈塔,以保行船安全,舍身取義,募化集資,大感人心。官紳商民施募者甚眾,不久捐募白銀3000兩。時道臺衙門有一水晶燈,其罩做燈塔之燈罩防風最宜,也一并化來。法本即回曹妃殿建塔!》ū净夭苠詈螅_始建燈塔。塔基用水磨青石砌成,底座9平方丈、高6丈,頂上裝燈,燈比人高。內添香油燃7根火捻子,用化來的水晶罩為燈罩。離50多里遠,即能見燈光,行船遠見燈光即知是險區(qū)曹妃殿,早早避開,安全而過。法本建燈塔,遠游募化,施工近4年始完成。他這種舍身取義之舉,深受航海者和漁民愛戴,名聲大振!》ū炯壬砣肟臻T,擬在曹妃殿建一寺院,但本島海拔不高,常受海嘯沖擊,遂往石臼坨建寺。石臼坨為樂亭海域中一大島嶼,坨上朝陽庵,自唐朝以來即稱為勝地,只是無人經營。坨上物產豐富,法本早年泛海已視為寶地,欲竭力開發(fā)經營。法本便于石臼坨朝陽庵卓錫認師靜安,代為主持。他躬率僧眾,誅除草芥,墾地數(shù)百畝,栽樹種谷;同時親操航業(yè),沖犯波濤,盛暑嚴寒,險艱不避。所積盈余用以伐木采石,自運備料,隨籌隨建。前后數(shù)十年,往返數(shù)千里,費款數(shù)萬金,建起一座佛殿、山門、經堂、僧舍及各種作坊、庖湢無不齊備,塑繪莊嚴、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改名“潮音寺”。 宣統(tǒng)二年春,樂亭鬧災荒,沿海一帶尤甚。法本自東北運來高粱米320石(每石約200多公斤),制錢三千緡(一千文為一緡)賑濟沿海貧民,得救活命者無數(shù)!》ū疽簧静俟聺,梵行清貧,苦力虔修,深入佛海,功德無量。雖身入空門,仍不忘于俗問行善事,于大清河碼頭開商號,養(yǎng)大帆船3艘,經營航運,對樂亭經濟的開發(fā)和對石臼坨的開辟及經營,立下了功勞!∶駠辏1917)舊歷十二月初四拂曉,法本召集全寺僧人說大悲經,咒畢,趺座圓寂。眾人聞訊,專程赴島吊唁。有挽聯(lián)云:“天上增佛極樂國,人間留澤指航燈”。樂亭士紳葛養(yǎng)田等呈請國府,特予褒揚。
野史軼聞
法本
晉天福中,考功員外趙洙言:有僧自相州來。云:“貧道于襄州禪院內與一僧名法本同過夏,朝昏共處,心地相洽。法本常言曰:u2018貧道于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寺前有石柱。他日有暇,請必相訪。u2019”其僧追念此言,因往彼尋訪。洎至山下村中,投一蘭若寄宿。問其村僧曰,此去竹林寺近遠。僧乃遙指孤峰之側曰:“彼處是也。古老相傳,昔圣賢所居之地。今則但有名存焉,故無院舍!鄙芍懗。既至竹林叢中,果有石柱,罔然不知其涯涘。當法本臨別云:“但扣其柱,即見其人!逼渖艘孕≌瓤壑鶖(shù)聲。乃風雨四起,咫尺莫窺。俄然耳目豁開,樓臺對峙,身在山門之下。逡巡,法本自內而出,見之甚喜,問南中之舊事。乃引其僧,度重門,升秘殿,參其尊宿。尊宿問其故,法本云:“早年相州同過夏,期此相訪,故及山門也。”尊宿曰:“可飯后請出,在此無座位!笔钞,法本送至山門相別。既而天地昏暗,不知所進。頃之,宛在竹叢中石柱之側,余并莫睹。即知圣賢之在世,隱顯難涯,豈金粟如來獨能化見者乎。(出《玉堂閑話》)
【譯文】
晉朝天福年間,考功員外趙洙說,有個僧人從相州來到京城,對他說:“貧道在襄州禪院里與一個叫法本的僧人一起避暑,朝夕共處,情投意合。法本經常說:u2018貧道在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寺前有石柱。他日有閑暇時,請你一定去訪向我。u2019”這位僧人一直惦記著法本的話,便去相州尋訪法本。他到了相州西山下的村莊,在一座寺廟里寄宿。他問村里的僧人,去竹林寺還有多遠。村中僧人指著遠處孤峰的側面說:“那個地方就是竹林寺。自古以來代代相傳,說那個地方是從前圣賢所居之地。但是現(xiàn)在只保留下竹林寺的名稱,并沒有寺院房舍!边@位僧人表示懷疑,第二天一早就朝那里走去。走到竹林叢中,果然看到有石柱,但除了石柱之外,再也看不到可供找尋的標志。他想起法本臨別時說過,只要敲上石柱就能見到他本人,于是就用手中的小錫杖敲了石柱幾下。頓時風雨四起,眼前漆黑一團,咫尺之內都看不見東西。眨眼之間又豁然開朗,耳目為之一新,只見樓臺雙雙聳立,自己就站在寺廟的山門跟前。不大一會兒,法本從寺內走了出來,兩人相見十分高興,又問起當初在襄州相處時的往事,然后就領著這位僧人穿過重門,走上秘殿,參見法本的老前輩。老前輩詢問法本為什么領進這位僧人來,法本說:“早年在相州一起避暑時,約他來此訪問我,所以他才來到山門下的!崩先思艺f:“請他吃過飯后就出去吧。在這里沒有他的座位!背酝觑埡,法本送他到山門。于是兩人相別。他與法本剛剛分手,就見眼前天昏地暗,不知該往哪里走。轉眼之間,他已站在竹林叢中石柱旁邊,剛才看到的一切全不見了。由此可知,古代圣賢在世間是存在的,只不過他們的存在或隱或顯很難辨清而已;豈止像金粟如來等能夠化身而出現(xiàn)在世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