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劉玶生于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卒于1185年(南宋淳熙十二年),字瓚。歷任登事郎、修職郎、邵武軍司法參軍。后辭官隱居,在武夷山下筑"七者之寮",種地耕田自給。自號"七者翁",老于林泉。與朱熹等大學者名賢等相交唱和,有詩集10卷。
公妣合葬葬于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獅子形,坐西向東。
人物生平
劉玶(1103-1185年),字瓚,妣廖氏,生二子:劉源遠、劉深遠。歷任登事郎、修職郎、邵武軍司法參軍。后辭官隱居,在武夷山下筑"七者之寮",種地耕田自給。自號"七者翁",老于林泉。與朱熹等大學者名賢等相交唱和,有詩集10卷。
主要功績
歷任從事郎、修職郎、邵武軍司法參軍
人物評價
種地耕田自給。自號"七者翁"
個人作品
與朱熹等大學者名賢等相交唱和,有詩集10卷
軼事典故
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記載,沿江安撫使劉子羽對朱熹有養(yǎng)育之恩,所以,朱熹經常出入劉家,輔導其子劉玶的功課。紹興十一年,劉子羽的老婆卓夫人想為兒子謀一個叫“干官”的職位,這是負責采辦朝廷所需物資的肥差,只管花錢,油水很足,而且在行政歸屬上屬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對自身要求不嚴,很容易就犯經濟錯誤。
朱熹知道這件事后,立刻致書卓夫人表示反對,他說,官宦人家子弟生長富貴,本不知艱難,一旦入仕,便任如此重要崗位,且缺乏監(jiān)督,蓋“無不傲慢縱恣,觸事懵然”,甚至到地方上還會欺侮州縣長官,不利于劉玶的前程。我意暫且為五哥(劉玶)找一個“稍在人下”的位置,受人調遣,甚至被人打罵,“乃所以成就之”。若必欲為五哥謀求此官,“乃是置之有過之地,誤其終身”。
藝術形象
與朱熹等大學者名賢等相交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