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許國萬歷十二年,因“平夷云南”有功,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死后,朝廷追加謚號為“文穆”,著有《許文穆公集》。
許國石坊
如今在歙縣城內(nèi),還存世有舉世聞名的八腳牌坊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建于明朝萬歷年十二年(公元1584年)。坊主許國是歙縣縣城人,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的進士,是嘉靖、隆慶、萬歷三朝重臣。萬歷十一年,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成為內(nèi)閣成員,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淵閣大學士。萬歷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邊境叛亂有功,又晉升為少保,封武英殿大學士。坊上“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是許國的的全部頭銜。(“少!笔翘5母奔墸瑢倩实鄣母呒夘檰,“太子太保”是輔導太 子的老師,“禮部尚書”相當于現(xiàn)在教育部長和外交部長,“武英殿”是皇宮內(nèi)許國辦公的地方,“大學士”是內(nèi)閣成員的稱號。)云南邊亂平息一月之后,萬歷重賞群臣,許國被贊為“協(xié)忠運籌、芪著勞績”受到了“加恩眷酬”,上沐皇恩,回到老家歙縣,催動府縣,興師動眾,鳩集工匠,建造了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關于這八腳牌樓還有一段饒有興味的傳說。據(jù)說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腳牌樓,否則就是犯上。而當時徽州達官顯貴、鄉(xiāng)紳巨賈眾多,四腳牌樓林立。許國是地方的驕傲,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腳牌坊,無法體現(xiàn)他的官重威顯。怎樣才能建造一座與眾不同的牌坊呢?許國靈機一動,想了個“先斬后奏”的點子。許國建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個月才回朝復命。由于超假,許國跪在殿上久默無聲,皇上迷惑,責備說:“朕準卿四月之假回鄉(xiāng)造坊,為何延為八月?建坊這么久,不是說是四腳,就是八腳也早就造好了”。許國聽了,頓時口呼萬歲,奏稱“謝皇上恩準,臣建的正是八腳牌樓。”皇帝聽了哭笑不得,皇帝開金口不得反悔。就這樣,許國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這當然是傳說,不過據(jù)專家考證,全國就只有這么一座八腳石坊,恐怕也算是“下不為例了”了。
軼事典故
明神宗五年,張居正父死奪情。時編修吳中行、檢討趙用賢疏劾之,受廷杖,出國門。庶子許國鐫玉杯以贈吳,兕觥以贈趙。兕觥之銘曰:「文羊一角,其理沈黝,不惜剖心,寧辭碎首。黃流在中,為君子壽。潁陽生許國,為定宇館丈題贈。」(翁方綱《復初齋文集·為常熟趙氏乞曲阜顏衡齋歸兕觥序》)
被杖的四人一下子成為天下士大夫仰慕的楷模,當時皇帝經(jīng)筵的講官許國送給吳中行一只玉杯,上刻詩曰:“斑斑者何?卞生淚。英英者何?蘭生氣。追之琢之,永成器!彼徒o趙用賢犀角杯一只,上刻詩曰:“文羊一角,其理沉黝。不惜剖心,寧辭碎首。黃流在中,為君子壽。”對二人做出高度的評價和美好的祝福。可世事難料,張居正死后,吳、趙二人重新回朝廷做官,許國已做到內(nèi)閣中僅次于首輔的二把手,和吳、趙成為政治上的對手,許國譴責二人,“意氣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負不世之節(jié),號召浮薄喜事之人,黨同伐異,罔上行私,其風不可長!闭婺此一時,彼一時也。(危機公關的處理辦法:廷杖(2) 連載:晚明七十年 作者:十年砍柴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明史記載
許國,字維楨,歙縣人。舉鄉(xiāng)試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神宗為太子出閣,兼校書。及即位,進右贊善,充日講官。歷禮部左、右侍郎,改吏部,掌詹事府。十一年四月,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yún)C務。國與首輔申時行善。以丁此呂事與言者相攻,語侵吳中行、趙用賢,由是物議沸然。已而御史陳性學復摭前事劾國,時行右國,請薄罰性學。國再疏求去,力攻言者。帝命鴻臚宣諭,始起視事。南京給事中伍可受復劾國,帝為謫可受官。國復三疏乞休,語憤激,帝不允。性學旋出為廣東僉事。先是,帝考卜壽宮,加國太子太保,改文淵閣,以云南功進太子太傅。國以父母未葬,乞歸襄事。帝不允,命其子代。御史馬象乾以劾中官張鯨獲罪,國懇救。帝為霽威受之。十七年,進士薛敷教劾吳時來,南京御史王麟趾、黃仁榮疏論臺規(guī),辭皆侵國。國憤,連疏力詆,并及主事饒伸。伸方攻大學士王錫爵,公議益不直國。國性木強,遇事輒發(fā)。數(shù)與言者為難,無大臣度,以故士論不附。明年秋,火落赤犯臨洮、鞏昌,西陲震動,帝召對輔臣暖閣。時行言款貢足恃,國謂渝盟犯順,桀驁已極,宜一大創(chuàng)之,不可復羈縻。帝心然國言,而時行為政,不能奪。無何,給事中任讓論國庸鄙。國疏辨,帝奪讓俸。國、時行初無嫌,而時行適為國門生萬國欽所論,讓則時行門生也,故為其師報復云。福建守臣報日本結琉球入寇,國因言:“今四裔交犯,而中外小臣爭務攻擊,致大臣紛紛求去,誰復為國家任事者?請申諭諸臣,各修職業(yè),毋恣胸臆!钡鬯煜略t嚴禁。國始終忿疾言者如此。
廷臣爭請冊立,得旨二十年春舉行。十九年秋,工部郎張有德以儀注請,帝怒奪俸。時行適在告,國與王有屏慮事中變,欲因而就之,引前旨力請。帝果不悅,責大臣不當與小臣比。國不自安,遂求去。疏五上,乃賜敕馳傳歸。逾一日,時行亦罷,而冊立竟停。人謂時行以論劾去,國以爭執(zhí)去,為二相優(yōu)劣焉。國在閣九年,謙慎自守,故累遭攻擊,不能被以污名。卒,贈太保,謚文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