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范古農(nóng)(1881—1951),原名運樞,字拱薇,后改名夢耕,字古農(nóng),后又易名寄東,字幻庵,嘉興人。清末秀才。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肄業(yè)上海南洋公學。二十六年就讀于杭州求是書院。二十九年創(chuàng)辦毓秀小學,為城區(qū)小學校之始。三十三年東渡日本,留學于東京物理?茖W校。在日本與褚輔成、沈鈞儒等交游,加入同盟會。宣統(tǒng)二年(1910)歸國,任嘉興府中學堂監(jiān)督。1912年創(chuàng)辦嘉興縣立乙種商業(yè)學校,任校長。原本力主革命,與章太炎、魯迅均有交往,辛亥革命后轉向佛學研究。1912年,與龔寶銓等組織嘉興佛學研究會。嗣后,杭州、平湖、嘉善、海鹽、松江等地亦相繼成立佛學會。于寒、暑兩假,應邀前往各地講經(jīng),開居士講經(jīng)之風氣。1922年,嘉興縣立乙種商業(yè)學校改稱嘉興縣立商科職業(yè)學校,任校長。1925年隨九世班禪和白普仁喇嘛朝拜各佛教圣地,并訪問武漢、長沙等地佛教團體。1927年去上海,任佛學書局總編輯,此后漸成為國內(nèi)佛學界權威。1937年抗戰(zhàn)興起,避難至浙西天目山。次年返滬,寓居省心蓮社,講大乘起信論等。1939年繼任上海佛學書局總編輯、杭州佛學研究會主講,并擔任《金剛經(jīng)講義》校訂。1943年至上海創(chuàng)辦法相學社,集學者講法相。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專力于法相學,先后講大乘五蘊論、大乘廣五蘊論、百法明門論、二十唯識論等。1947年以嘉興月河住宅為校舍,創(chuàng)辦私立范氏小學(后改稱私立月河小學)。1951年因病在上海去世,火化后葬蘇州靈巖山。家藏大批佛學書刊,歿后歸于嘉興圖書館。著作有《釋尊傳》、《大乘空義集要》、《幻庵文集》、《八識規(guī)矩頌貫解》、《觀所緣緣論釋》、《佛教問答》、《生日紀念》等。
古農(nóng)對近代佛教的貢獻,可從三方面來說。
第一是講經(jīng)弘法方面。他于民國初年開始,在松江、紹興、上海、杭州等地,定期講經(jīng),三十余年不曾間斷,受他感化而皈依佛門的,難以計數(shù)。
第二是流通佛書方面。他在擔任佛學書局總編輯期間,出版佛學小叢書,發(fā)行《佛學半月刊》,印行佛書,流通全國,使佛學書局成為全國佛教文物供應中心。
第三是編輯《海潮音》文庫和發(fā)行宋版藏經(jīng)。現(xiàn)先自海潮音文庫說起。
中國之有佛教刊物,始于民國初年。最早的佛教刊物,是狄楚青(平子)于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所創(chuàng)辦的《佛學叢報》,由濮一乘任編輯,僅出版十二期就?。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由釋冶開擔任會長的“中華佛教總會”發(fā)行《佛教月報》。名叫月報,事實上是季刊,由太虛大師任總編輯,也只出四期就停辦。
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北京象坊橋觀音寺住持釋覺先發(fā)行一分小型的《覺世日報》,倒是維持了相當久的時間。接下來就是《海潮音》月刊了。?那吧硎恰队X社叢刊》。先是在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太虛大師與蔣作賓、黃葆蒼、章太炎、王一亭、陳元白等組織研究及宣傳佛學的團體,名曰“覺社”!坝X社”發(fā)行《覺社叢刊》,由史一如協(xié)助太虛大師編輯。《覺社叢刊》為季刊,自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十月至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十月,先后發(fā)行五期,旋應各方讀者要求,改季刊為月刊,定名曰《海潮音》。
?群笥商摯髱煛⑹芬蝗、唐大圓、張化聲、唐大定、錢誠普、釋滿智等主編。自第十二卷起,由佛學書局發(fā)行。?癁楫敶饘W刊物的代表,?淖郑蛐麚P教義,或貫通世學。綜其篇目,無慮萬端,欲讀全刊,難窺全貌。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古農(nóng)將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以前之海刊,一一辨其旨趣,分門別類,編輯為“海潮音文庫”,出版流通。文庫總計四編,三十四種,內(nèi)容如下:
甲編佛學通論,計十二種:一科學,二哲學,三宗教,四人生,五國學,六文化,七進化論,八社會學,九道德學,十教育學,十一政治學,十二論理學。
乙編佛學本論,計八種:一法相宗,二法性宗,三真言宗,四凈土宗,五律宗,六禪宗,七天臺宗,八賢首宗。
丙編佛學足論,計九種:一經(jīng)釋,二論釋,三在家學佛法,四佛學歷史,五佛教傳記,六討論集,七演講集,八論文集,九整理僧伽制度。
丁編佛學余論,計五種:一文選,二詩選,三尺牘,四筆記,五小說。
其次是發(fā)行宋版藏經(jīng):我國之有雕版藏經(jīng),始自宋太祖開寶年間,即所謂“開寶藏”。開寶藏久已失傳,而今仍存世間者,以宋理宗紹定年間雕刻的“磧砂藏”最為珍貴。磧砂藏之發(fā)現(xiàn),首歸功于當時的佛教護法居士朱子橋將軍。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朱子橋在陜西放賑時,于西安臥龍寺、開元寺兩寺中,發(fā)現(xiàn)保存有宋版“磧砂藏”。朱氏到上海,邀集佛教緇素葉恭綽、狄楚青、蔣維喬、丁福保、徐乃昌、黃翊昌、李經(jīng)緯、李圓凈、釋范成等開會討論,決定組織“影印宋版藏經(jīng)會”,乃委托范成法師往西安檢查藏經(jīng)卷數(shù),并制成玻璃版四十大箱,由倓虛法師于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運至上海,交給“影印宋版藏經(jīng)會”,再由藏經(jīng)會委托佛學書局印行。
范古農(nóng)居士主持策畫影印發(fā)行藏經(jīng)的工作,至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印出藏經(jīng)五百部,每部五千六百二十九卷。其中尚缺一百七十三卷,另以明藏影印補足。古農(nóng)在這件工作上投入了最大的心力。
此外,他編輯佛學百科全書一事,亦頗值一述。
先是太虛大師有感于近代國人因西人自梵文或巴利文研究佛學,便輕視我國所傳的經(jīng)藏,殊不知梵文佛典早已殘缺不全;而巴利文者,僅南傳之小乘佛典,故漢譯佛典實中印古德傳譯精華之所在。故欲以漢譯藏經(jīng)為資料,自各種科學立場,分別由專家學者,分門別類從事研究,而輯為“佛學百科全書”。太虛大師所擬的學科,計有佛學與數(shù)學,佛學與理化學,佛學與生物學,佛學與生理學,佛學與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律學、科學、哲學等。太虛大師于報端公開征文,首先有嘉興周克明學士以擔任“經(jīng)濟學與佛學”書名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