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蕭美人,家住儀征真州城南。據(jù)傳, 蕭娘年輕時是一位美女,在不少詩詞中就有贊她“昔年豐姿,面如夾岸芙蓉,目似澄澈秋水!闭f她少年出爐時,就以儀態(tài)高雅、 天生麗質(zhì)而出眾,幾乎美到了令人嫉妒的程度,即便是 徐娘半老時,“芳名猶重”。
清著名美食家、文學(xué)家袁枚《 隨園食單》載:“儀征南門外,蕭美人善制點心,凡饅頭、糕點之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碑(dāng)代中國餐飲界將其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廚之一。
乾隆五十九年重陽前,袁枚特派人到儀征購蕭美人點心八種,3000件,船運南京,以1000件贈江蘇巡撫奇豐額(字麗川)。清代詩人趙翼慕名前往儀征品嘗蕭美人糕點,對其大加贊賞,認(rèn)為以蕭美人名字命名的糕點將會與 東坡肉、眉公餅一樣出名。
壬子(乾隆57年),原揚州知府,時任山西布政使的 謝啟昆品嘗了蕭美人糕后,賦詩云:“綠揚城郭蓼花津,饾饤傳來姓字新。莫道門前車馬冷,日斜還有買糕人!彼為十五年前當(dāng)揚州太守未親嘗而自嘲。
儀征有關(guān)部門申報“蕭美人糕制作技藝”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詳細(xì)介紹了蕭美人生平。原來蕭美人住大碼頭河西街,生于乾隆8年,逝世于嘉慶元年,獨門長女,為人聰慧善良,待人熱情。蕭美人少年時家道小康,其父承祖業(yè)兩家茶食店。主營饅頭、糕餃、茶點之類。她耳聞目睹大師傅制作,把各種配料配方熟記于心。其父在茶食店作坊里挑選了一個忠厚老實、體格健壯的落魄書生招為婿。
蕭美人25歲那年,因鄰居失火,殃及其家,父母燒死,丈夫殘疾。為維持生計,她不得不拋頭露面,在自家店門口擺攤賣糕餃、茶點。她冥思苦想,采用大米粉與糯米粉各半,粉內(nèi)摻拌上果泥、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和素凈的麻油,加上適量的糖,和均勻成塊,面上裝點一些紅綠梅絲,然后蒸熟。客人嘗后稱絕叫美。
乾隆帝聞訊后派官吏到蕭美人糕餃店定購2000件分為后宮貴人、皇妃品嘗。因 皇親國戚的賞識和文人名士的垂青,蕭美人糕一時成了江南名流雅士十分青睞的糕點。蕭美人50歲時,家里擴成了大作坊,雇傭的糕點師傅有七八十人之多。
人物典故
據(jù)清文學(xué)家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儀真南門外蕭美人喜制點心,凡饅頭、糕餃之一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乾隆五十二年重陽節(jié),年過七旬的袁枚,特地請人在儀真代購3000只共8種花色、由蕭美人手制作的點心,運至南京分送親友。不少文人盛贊她的杰手藝,其中吳煊賦詩:“妙手纖和粉勻,搓酥糝拌擅奇珍。自從香到江南日,市上名傳蕭美人。”還有人把蕭美人制作的糕點與唐代名點 紅綾餅相媲美:“紅綾捧出饒風(fēng)味,可知真州獨擅長!庇械纳踔涟阉母恻c比成與黃金一樣貴重:“改作貴比金”。
歷史記載
“妙手纖纖和粉勻,搓酥糝拌擅其珍;自從香到江南日,市上名傳蕭美人。”
這是清代詩人吳煊寫的詩句,詩中提到的蕭美人,即清乾隆年間杭州一位名叫 蕭娘的女點心師。當(dāng)年的美食品評家 袁枚對她十分推崇,曾在他寫的《 隨園食單》中盛贊她“善制點心,凡饅頭、糕餃之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并于一年 重陽節(jié)時,特地到她家訂購點心3000件8個品種,贈給好友,若干文人雅士題詩盛贊她的佳作點心。
她的手藝高超,“出自嬋娟氣巧樓,遂將食品擅千秋!逼潼c心之味美,使人“流舷饞煞 老饕牙”。即使年過50,技藝精湛仍不減當(dāng)年,其“貴比金”。像這人美藝高的女點心師,古往今來,實在少見。
蕭美人文化
在 中國飲食已是一門精深的文化。日前讀石柱國寫中國古代著名女廚師,提到清朝乾隆年間江南那位女糕點師蕭美人,說她手制糕點品種多,味道好,大家喜愛。美人原名無可考,只知她年輕時嬌媚動人,像花像玉,年屆五十而艷姿不減,人人爭說她制糕技藝更高妙了:“妙手纖纖和粉勻,搓酥糝拌擅奇珍。自從香到江南日,市上名傳蕭美人”。
如此美食,隨園老人當(dāng)然不會不動心,《食單》上說:“儀徵南門外蕭美人善制點心,凡饅頭、糕點、餃子之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十分可口。”隨園詩文了不得,大半輩子歲月消磨在美女美食之中,有《隨園十三女弟子湖樓請業(yè)圖》,畫盡受業(yè)粉黛的各種風(fēng)情,當(dāng)時老人已經(jīng)八十一歲了。不久有兩名女弟子仙去,為凄然者久之,幸好后來問字者又來了三人,都是名門閨秀,乃托老友補畫小幅并入十三女弟子圖之后,貼之心不難想見。
古今中外文人雅士,筆下東西大見情致者,多半具審美能力,品味獨到,食絕不馬虎。 張大千一生講究吃,請人吃飯親自指導(dǎo)家廚做菜,用那一手漂亮的字寫出菜單,如今他的一小幅菜單拍賣值好多錢。我向來覺得張大千的巨幅作品只見氣魄不見雅趣,他的瓜果菜蔬小斗方反而大為可喜。 溥心畬年年初秋從臺北趕來香港吃大閘蟹,視之為大事,簽證出小問題耽誤一下就急得什么似的。清末民初北京著名的回民廚師褚祥創(chuàng)制不少清真菜肴,在那里掌灶都引來不少知名之士, 老舍、 齊白石、 王雪濤都常去品賞他的杰作。廚藝如姿色,不可凋零,否則文化勢必衰蔽,語言文字之藝術(shù)隨之沒落。年前有美國雜志慨嘆:“紐約飲食業(yè)前景堪虞,蓋昔日用膳之情調(diào)蕩然無存,人人但求果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