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
他在語言學領域涉及的方面很廣,但貢獻最大的還是在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的研究方面。解放前,他出版了兩部專著《維西么些語研究》(語音部分《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1940年第1卷第4期、語法部分《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2卷、詞匯部分《中國文化研究所匯刊》1943年第3卷)、《麗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記〉研究》(武昌華中大學,1948年)。其中《維西么些語研究》是作者根據(jù)自己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寫成的我國較早的一部研究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專著。其中在語音部分,作者用國際音標記錄并深入細致地描述了納西語的音位系統(tǒng);語法部分分為“句的構(gòu)造”“語法形式的功能”“詞類”三節(jié),清楚而詳盡地描述了納西語的語法系統(tǒng);詞匯部分像一部納西語詞典一樣,按音序(據(jù)聲母、韻母)列出納西語的詞匯表,每個詞后用漢語釋義,并注明借詞及類別詞!尔惤葱┫笮挝摹垂攀掠洝笛芯俊肥菍{西族經(jīng)書中最著名的一種《古事記》的第一本科學的記錄和完整的譯文,也是這部經(jīng)書寫本的第一本研究著作。其中對經(jīng)文中使用的古詞采用古今對比的方法一一加以說明,這對納西語發(fā)展史的研究和同系屬語言的比較研究很有助益。這本書不僅是納西族文化歷史研究的成果,也為一般文學史的研究、民間文學的研究以及對古代象形表意文字的解讀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語言著作
他還與人合作主編了高等院校的第一本彝語課本《涼山彝語課本》。在少數(shù)民族語言調(diào)查培訓班的講座中,他主講了《音位的基本理論和實際問題》《語言的比較和文字方案的設計》,并親自參加調(diào)查,與人合作寫出了《云南省西雙版納允景洪傣語的音位系統(tǒng)》(《語言研究》1956年第1期),其中注意研究壯年人和老年人、會傣文的人和不會傣文的人在音位系統(tǒng)上的差別,從而對語言調(diào)查研究的理論方法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該文不僅對西雙版納的傣族文字改進方案起了重要的作用,其成果和論點在國外語言學界也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并常為壯侗語族語言學者所引用。此外,傅懋勣在《從音和義的矛盾看現(xiàn)代維吾爾語的發(fā)展》(《中國語文》1965年第2期)一文中,根據(jù)音義矛盾的理論,通過對現(xiàn)代維吾爾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的發(fā)展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普通語言學理論方面的問題。在《永寧納西族的母系家庭和親屬稱謂》一文中,提出了研究親屬稱謂的新的理論方法,即“研究一種語言的親屬稱謂,只分析具體的稱謂是不夠的,還必須研究稱謂和稱謂的相互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互稱關系!彼在北京話的音位及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方面先后發(fā)表了《北京話究竟需要多少拼音字母》(《中國語文》1953年第11期)、《拼音文字中的聲調(diào)問題》(《中國語文》1955年第9期)、《北京話的音位和拼音字母》(《中國語文》1956年第5期)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