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生活
埃德加出生于匈牙利,他的父親流亡者愛德華,是英格蘭國王埃德蒙二世(剛勇王)之子。隨著埃德蒙去世及丹麥卡紐特大帝于1016年統(tǒng)治英格蘭,愛德華長期流亡于此。愛德加的母親阿加莎,通常被認為與神圣羅馬帝國有血緣關系,但具體情況已無從知曉。愛德加是家中惟一的男孩,他有兩個姐妹:瑪格麗特和克里斯蒂娜。
埃德蒙同父異母兄弟,始終無嗣的懺悔者愛德華,直到1057年方才得知自己侄子尚在人世。作為法理上的王位繼承人,流亡者愛德華一家被接回英格蘭。返國后不久,流亡者愛德華即離開人世,死因并無確切說法。如此一來,年僅六歲的愛德加就成為韋塞克斯王室碩果僅存的男性成員。然而,面對一系列強大的潛在競爭者,如本土的大貴族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二世、外來統(tǒng)治者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國王斯文二世、挪威國王哈拉德·哈德拉達,沒有證據(jù)表明愛德華國王作出過鞏固侄孫地位的努力。
繼位之爭
當懺悔者愛德華于1066年1月去世之際,愛德加年歲尚幼,似乎不可能擔負軍國大事。這本非不可逾越:更早時期的英格蘭國王,如愛德威、和平者愛德加、殉教者愛德華等輩都曾在年少時登上王位,至于愛塞烈德二世繼位時顯然年紀更小。然而,懺悔者愛德華在1057年以前乏嗣的事實,早已引起了整個西北歐的覬覦,且由于愛德華未能采取措施以鞏固愛德加的繼承地位,使其和平繼位的可能性化作泡影。在這場不可避免的爭斗中,愛德加卻沒有強大的成年親屬支援以期贏得勝利。有鑒于此,賢人會議選舉最有可能領導國家抵御外敵的哈羅德·戈溫森繼承懺悔者愛德華為英格蘭國王。
同年10月,隨著哈羅德在諾曼入侵后爆發(fā)的黑斯廷斯戰(zhàn)役中陣亡,賢人會議于倫敦再次召開,選舉愛德加為國王。新政權(quán)由英格蘭最有勢力的階層所主導,其中包括坎特伯雷大主教斯提岡、約克大主教奧爾德雷德,以及麥西亞伯爵戈德溫、諾森布里亞伯爵莫爾卡兄弟。盡管他們毫無異議地迅速承認了愛德加的地位,卻自始至終心懷疑慮。從實力上看,能否繼續(xù)與諾曼底威廉的斗爭值得商榷;針對諾曼人所組織的軍事抵抗亦歸于無效。威廉于沃林福德渡過泰晤士河時,和斯提岡會面。而隨著諾曼軍隊日益逼近倫敦,愛德加在城內(nèi)的主要支持者們開始與威廉談判。12月初,尚留在倫敦城內(nèi)的賢人會議成員,決定讓還沒來得及加冕的愛德加出城迎接威廉,并在巴克漢姆斯特承認了威廉的王位。至于之前那次將愛德加推上寶座的選舉,則被靜悄悄地束之高閣。
人物經(jīng)歷
流亡與反抗諾曼人的戰(zhàn)爭
1067年,埃德加與其他英方重要人物一起,被威廉帶往其領地諾曼底,爾后他們回到英格蘭。愛德加可能卷入了埃德溫與莫爾卡在1068年發(fā)動的流產(chǎn)叛亂中;不管情形如何,至少在同年,埃德加及其家族前往蘇格蘭馬爾科姆三世的勢力范圍尋求庇護。馬爾科姆與愛德加之妹瑪格麗特聯(lián)姻,并支持愛德加重登英格蘭王位的企圖。1069年,最大規(guī)模的叛亂在諾森布里亞爆發(fā),愛德加與先期逃至蘇格蘭的反叛者一起回師英格蘭,并成為叛軍的首領,至少是名義上的領袖。然而,經(jīng)歷了區(qū)區(qū)幾場小勝利后,叛軍就在約克被威廉擊潰,愛德加不得不再度尋求馬爾科姆庇護。同年夏末,隨著丹麥國王斯溫帶來一支艦隊,新一輪起義在英格蘭各地風起云涌。愛德加與其他流亡者一起航行到亨伯河流域,并在此處與諾森布里亞叛軍及丹麥人取得了聯(lián)系。聯(lián)軍在約克擊敗諾曼軍隊,但隨后一次小規(guī)模的海上突襲導致愛德加的征程在林賽以災難告終,僅有少數(shù)追隨者跟他逃出。稍后,威廉攻入諾森布里亞,重新控制了約克,同時對丹麥人進行收買,并摧毀周邊地區(qū)。1070年初,威廉揮師進攻愛德加等人藏匿的沼澤地,可能是胡德尼斯,驅(qū)使他們逃離。愛德加被迫撤回蘇格蘭。
埃德加之后便留在蘇格蘭,直到1072年,威廉入侵蘇格蘭,并迫使馬爾科姆三世承認其宗主權(quán)。他們之間達成的協(xié)議中,很可能包含驅(qū)逐愛德加的條款。因此,后者不得不轉(zhuǎn)而依附與諾曼勢力為敵的佛蘭德斯伯爵弗里西亞的羅伯特。然而到了1074年,愛德加重回蘇格蘭。抵達后不久,他就收到同為威廉之敵的法國國王菲利普一世邀請,贈予他緊鄰諾曼底的城堡、土地,如此一來,他就有機會襲擊威廉的老家。愛德加遂率部前往法國,但其船只在英格蘭海岸被風暴摧毀。許多愛德加的追隨者被諾曼人捕獲,惟愛德加本人設法經(jīng)由陸路逃至蘇格蘭。經(jīng)此打擊,愛德加終于被馬爾科姆說服,與威廉和平相處,并不再謀求奪回王位,只希望重回英格蘭。
意大利冒險[編輯]
埃德加對自威廉處得到的禮遇感到失望。他于1085年得到國王準許,帶領兩百名騎士前往南意大利與西西里為諾曼開拓疆土,并以此積累財富。1086年,愛德加出發(fā)。根據(jù)《末日審判書》記載,當年愛德加在其位于赫特福德郡僅有的兩處產(chǎn)業(yè)中,獲得了來自租戶戈德溫10英鎊的收益。這的數(shù)目不但和愛德加的地位極不相稱,也遠低于其妹克里斯蒂娜58英鎊的收益。這或許就能解釋愛德加為何在前往意大利之際放棄其在英格蘭的產(chǎn)業(yè),因為他無意再返回。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有他名下赫特福德郡產(chǎn)業(yè)的記載可能是種異,F(xiàn)象。鑒于幾年以后,愛德加重新回到英國,我們可以推斷他在地中海的事業(yè)并不成功。
卷入諾曼與蘇格蘭王朝紛爭
1087年,征服者威廉去世。愛德加支持繼承諾曼底公爵的威廉長子羅伯特·科索斯以對抗其次子威廉·魯夫斯,即最終繼承了英國王位的威廉二世。根據(jù)歷史學家奧德里克·維塔利斯的觀點,愛德加是羅伯特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三位顧問之一。羅伯特及其追隨者企圖推翻威廉二世的戰(zhàn)爭在1091年以失敗告終。作為這場兄弟之爭結(jié)局一部分,愛德加自羅伯特處獲得的土地被全部剝奪。羅伯特曾將威廉支持者的土地分配給包括愛德加在內(nèi)的己方支持者,根據(jù)和平協(xié)議的條款,這些土地又都物歸原主。心懷不滿的愛德加再次前往蘇格蘭,此時的馬爾科姆正準備同威廉二世開戰(zhàn)。威廉揮師北上,兩軍對峙,兩位國王并未直接交火,而是選擇談判。愛德加代表馬爾科姆與威廉的代表羅伯特·科索斯進行了會談,所達成的協(xié)議中,也包含了愛德加與威廉二世之間的和解。然而,羅伯特在幾個月后就離開了英格蘭,愛德加對威廉二世未能履行承諾深感不快,便追隨羅伯特同往諾曼底。
爾后,愛德加回到英格蘭,又于1093年前往蘇格蘭,仍代表馬爾科姆與威廉進行外交談判,他對諾曼方面未能落實1091年協(xié)議表示抗議。這次糾紛最終釀成戰(zhàn)爭。同年,馬爾科姆率軍侵入英格蘭,卻在阿尼克戰(zhàn)役中陣亡。他和瑪格麗特所生的儲君愛德華,也死于是次戰(zhàn)役。馬爾科姆的兄弟兼繼任者唐納德·班,出于安撫蘇格蘭貴族們嫉妒情緒,將馬爾科姆朝廷中地位顯赫的英法客卿驅(qū)逐出境。由于這樣做會降低盎格魯—諾曼王朝對蘇格蘭的影響力,此舉引發(fā)了雙方?jīng)_突。威廉二世支持作為人質(zhì)長期留在諾曼宮廷的馬爾科姆長子鄧肯推翻其叔父。但唐納德迅速奪回王位,并將鄧肯殺死。1097年,諾曼王朝又支持馬爾科姆另一個兒子埃德加,率軍侵入蘇格蘭。唐納德的統(tǒng)治被推翻,在愛德加二世支持下,這個與他同名的外甥,馬爾科姆與瑪格麗特之子埃德加登上了蘇格蘭王位。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奧德里克認為,登陸敘利亞以支持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英國艦隊,燒毀了他們破舊的艦船并加入奪取耶路撒冷土地的隊伍中,愛德加正是這支艦隊的指揮官。這個敘述不無疑點:這支艦隊在1098年3月前即登陸敘利亞,但1097年底愛德加尚在蘇格蘭征程中,從時間上看,他無法完成這次登陸。郎西曼認為,愛德加可能在前往地中海途中加入艦隊?紤]到馬姆斯伯瑞的威廉有愛德加于1102年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記載,奧德里克可能將英國艦隊的遠征與愛德加后來的朝圣混為一談了。一些現(xiàn)代歷史學家則認為,在這幾個年份,愛德加可能在拜占廷帝國中主要由北歐傭兵組成的瓦蘭吉衛(wèi)隊,但尚沒有證據(jù)支持這一說法。馬姆斯伯瑞的威廉說,在從耶路撒冷回程途中,拜占廷與日耳曼皇帝給予愛德加豐厚的禮物,并都許諾安排體面的位置,然而愛德加堅持回國。
晚年歲月
回到歐洲后,愛德加在諾曼王朝的內(nèi)部斗爭中再次站在羅伯特·科索斯一邊,這一次他們的對手,是羅伯特的幼弟,英王亨利一世。在1106年的坦什布賴之戰(zhàn)中,愛德加被俘虜,這次戰(zhàn)役也導致羅伯特最后失敗并在囚禁中度過余生。相比羅伯特而言,愛德加則要幸運得多。他被帶回英格蘭,并得到亨利一世的諒解和赦免。馬爾科姆與瑪格麗特之女,也就是愛德加的外甥女伊迪絲(又名馬蒂爾達),在1100年嫁給了亨利一世。據(jù)信在1120年前后,暮年的愛德加再度回到蘇格蘭。他活著看到1120年11月亨利與伊迪絲之子威廉·艾德林慘死海上。1125年,即馬姆斯伯瑞的威廉寫作之時,愛德加仍然在世。普遍認為,愛德加在1125年以后不久離開人世。無人知曉他墓葬的具體位置。
除了1158年和1167年諾森伯蘭書卷兩次罕見地提到“愛德加·艾德林”外,沒有其他證據(jù)證明愛德加的婚姻和子女情況。歷史學家愛德華·弗里曼在《諾曼征服史》一書中說,出現(xiàn)這樣的記載,要么是愛德加本人活到了110歲(幾無可能);或者是愛德加確有某個兒子;也可能是其他同名但完全不相關的人。盡管如此,但世人皆知,愛德加之死意味著原英格蘭王統(tǒng)的男嗣最終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