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希奭(1237—1279),字定高,號休甫。江西安?h人。南宋著名抗元將領。
生平經歷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從小就學詩文,習謀略,為以后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宋朝南渡后,元朝軍隊大舉南下,文天祥奉詔起兵萬人勤王。當時任廬陵主薄的吳希 ,帶頭聯(lián)名上書樞密院(相當于今國防部),他在書中慷慨地說:“今主上危難,豈能茍且偷生?惟舍資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報國!彪S后他回到故鄉(xiāng),傾家蕩產招募勇士數千人,組成勤王之師。在家鄉(xiāng)附近的山頭上,立“勤王臺”誓師勤王。同時派使者聯(lián)通當時四川和廣西的勤王部隊,又與毗鄰的醴陵、攸縣的抗元勇士相約,互為聲援,互相策應,以壯大抗元力量。
吳希奭帶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肅軍隊,嚴格軍法,鼓勵將士誓死收復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擊便收復袁州(今宜春)、萍鄉(xiāng)等地。當時南宋王朝為表彰其收復失地的功勛,授他為湖南招討使(相當一省的軍事長官)。從此,這支勤王之師軍威大振。后來元軍舉重兵與吳希 軍激戰(zhàn),吳希 迎頭痛擊,愈戰(zhàn)愈勇,多次大敗元軍,乘勝收復醴陵、衡州等地。
當文天祥兵敗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淪陷時,吳希奭“一死以報國”的忠心并未改變,抗元的壯志并未動搖,繼續(xù)浴血奮戰(zhàn)。1279年,元兵大舉進攻蓮花,吳希奭率眾抗擊,激戰(zhàn)十五晝夜,身受十余傷,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他的一家三十余人都為國捐軀。當時,他的兩個兒子帶兵去外圍抗元,至一坳口馬泣不前,不久就傳來父親殉難的噩耗,吳希奭的兩個兒子便自刎殉國。后人將此地取名泣馬坳并立祠紀念。
吳希奭起兵勤王抵御外侮的事跡,已載入《宋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當時任蓮花廳同知的李其昌為紀念吳希 ,曾修復勤王臺,親自作長歌、刻碑以吊之。?